本帖最后由 花若叶 于 2024-1-6 17:21 编辑
这篇小说叫好得多,喝倒彩的也不少。第一遍走马观花,看了个大概其,情节还算吸引人,但语言比较扫兴,只做中上考虑。可争议持续,意见分歧不能调和,刚刚又沉下心,通读了一遍,结果看到了更多不喜欢的点。
首先,语言不好,风格不统一。想用老百姓的话,偶尔又不自觉地文艺腔。比如那些村时婆娘人前人后嘀咕,怎么会用“靓丽”这样的词汇。很多句子不够规整,语序错乱不自然,语义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另外素芬这个主语用得太多了,感觉可以变化一下。
素芬羡慕那些有男人在家的婆娘,虽说他们常打打闹闹,但晚上门一关,两人搂在被窝里一捂,多温暖!多贴心!最重要的是,那些女人的身体不会空得像无底洞似的。
婆娘、他们、那些女人,这主语的辗转腾挪太生硬了。如果婆娘是主语,那后面应该是:虽说她们平时跟男人打打闹闹(打打闹闹不准确,要表示转折,这里可用吵闹甚至打架),但晚上一关门,被窝里搂着汉子从床头“撕打”到床尾,多不害臊,多像过日子的样子。。。
其次,不少心理描写不自然,不太合乎逻辑,比如救孩子那节就有很多槽点。
小芯倒在地上,小手拼命地抠着喉咙,两条腿不停地在地上踢蹬着,嘴里“啊~啊~”地叫,面皮憋得紫涨,像被割了喉咙、垂死挣扎的鸡。
孩子脸已经紫涨,腿在蹬没问题,嘴巴不太可能发出啊啊地叫声,像被割了脖子的鸡,这衔接也不好,脸色紫涨跟像鸡有什么关系?难道鸡也会脸色紫涨,或许作者是想描述整体的形态吧,总觉得不舒服。
从婆婆叫、推人、跑回家,这时施救的黄金时间大约只有一、两分钟,再长就够呛了。第一拍只拍一下,WHF!然后屈腿放孩子背朝上拍,最后下死手拍方吐出花生,救回了孩子。就这点当口,很难想象一个救孩子的母亲还有暇想那么琐碎,并且还排在抢救。正常应该是救完,确认平安之后释放感情,庆幸、悔恨交加,嚎啕时的味道比老太太复杂。当然期间眼泪刷刷,眼泪流成了河,不确定是不是有这么夸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