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统治者为了劝耕励织着想,一度把七夕定成节日,更是通过各种文学形象,把织女塑造成勤恳和心灵手巧的女神,鼓励女子们学其“勤”,乞其“巧”,这便是“乞巧节”的来历。
到了宋朝,牛郎织女的故事已基本完善,并成为文人雅士们寄托爱情最常用的典故,尤其到了七夕,如果不作一首牛女之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据说,某个七夕,大宋文豪欧阳修夜望银河,忽然有感,便深情的吟作了一首新词,第二天找乐匠谱了曲子,让歌妓唱了来听,很是幽妙,于是便推广开来。这首词便是《鹊桥仙·月波晴霁》,双调五十六字,北宋新声,欧阳修的这首被定为正体。后来欧阳修的学生苏轼苏辙,以及苏轼的学生秦观,都填了不少这个词牌的名篇。犹以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为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