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3-8-8 05:01 编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议 文:公理力
一个包子引发的心血大案已经讨论的足够充分,公某在此作个切割,将标题中的问题仅仅作为段某提出的一个新话题,而与包子无关。
没看段宝宝写了啥,在本帖写完前也不打算看,以免生发出憋不住的意见,误伤到谁。唯一看了的是庄主那个相关帖子,也简单回了两句。虽无意跟谁论辩,但意犹未尽,就单纯分享一下个人的有感而发吧。
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言,两千多年来,已经被各路文人和大神们解读烂了。
众所周知,由于古文行文简洁到无以复加,再加这位圣哲先贤表达上的高屋建瓴、寓意深远,又高度凝练、惜字如金,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几乎无限的解读空间。这点必须承认。
但是,即使如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主张,已经足够明确,且无多少异议。这也是事实。
包括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应该说语义足够清楚。如果再结合整部经典的核心思想和主旨,特别是其上下文,也就不该有多少争议空间。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公某修改过的译文: 【天地不存在仁爱,对待万物犹如对待刍狗一般无感;圣人亦难以仁慈,对百姓无法比待刍狗更上心。天地间,不就像个风箱?它虽空虚,越鼓动,风则越多,无穷尽。主意多反而易陷困境,不如保持心静。】
对于之前流传的译文,不能苟同的是,对于“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句的解读。
以公某之见,老子此处的本意,并非说圣人也不讲仁义道德,从而将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等同于对待无生命的刍狗。这与老子对圣人的定位和极为推崇相矛盾。
何为圣人?首先是指品德极端高尚,然后是具有超人的大智慧和惊世骇俗修为之人。孟子有言:“圣人,人伦之至也。” 如上古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这样的圣人。之后的孔圣人,更被后世尊崇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对待道与德的态度,老子很明确:“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世上事物(包括人)无不尊道崇德。道之所以尊严,德之所以高贵,并非人为意志,而是自然达成。可见老子是尊道贵德的。
《道德经》中也多次论及圣人,只是没有直接明确与德的关系。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又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显然,圣人乃有道者。可以这么说,圣人是老子政治理想的载体。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即使是圣人,能耐也有限,无法博爱众生。这里无非是指出一种不可抱幻想的、冷酷的、爱莫能助的客观现实。
关于后面几句,含义就更明显,与老子的核心哲学思想和主张一脉相承:人的行为应该合乎世间万物皆遵循的那个最高的道。即顺应自然,与世界和谐相处,无为而治。
将老子这一章的中心思想,赤裸裸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两千多年后,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识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丛林法则!
这固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主因则是其“无为而治”思想的外化。这也是为什么,老子作为出世哲学的鼻祖,有其自存自在的道理,但永远不会成为主流思想。尽管从纯哲学角度,他有至高无上的开山者地位。
事实上,到了孔圣人那里,仁就成了核心理念和伦理准则。仁,再加上礼与和,这一“入世有为”哲学体系和政治伦理就大行其道,以至于到了董仲舒那里,就迅速达到一花独放(独尊儒术)的荣宠地位了。
O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