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亭流觞 于 2023-6-21 11:29 编辑
清代咸丰初年,吴棠在苏北运河沿岸的某县任知县。一日,他收到了一纸讣告,是他的一位在江西为官的满族至交去世了。送讣告的人告诉吴棠,其家人将抚灵柩经运河乘船北上回故里安葬。得知某日船将抵达他所在的县界稍作停留,吴棠特备奠仪二百两纹银,派家仆先期送到船上,他自己则准备第二天再亲临祭拜。
家仆送上祭银回来后,吴棠接过谢帖观看。但见贴上只有孤女二人的名字,并不是他朋友的后人。吴棠询问仆人,仆人说:“到了河边,见有一只船停靠在那里,船内有一棺,便匆匆把银子呈给了她们。如果给错了,那我现在就把银子追要回来好了。”
吴棠呵斥道:“胡说!奠仪银既然给了人家,哪里有再要回来的道理?错就错了,算了吧。”然后又另备了二百两银子,并嘱咐仆人这次可一定问明白了再呈上。
吴棠心想,既然投错了奠银,那就将错就错吧。况且两条丧船并列于岸边,作为本县长官,厚此薄彼也不妥当。于是,他在酒楼同时订了两桌祭馔,计划次日顺路两家都吊一吊,也算顾全人家的面子。
在过去,民间有句话叫作“有钱难买灵前吊”。大户人家有人去世了,乞丐、盲流灵前祭拜,会得到丧主对待宾客一样的款待。非亲非故之人能到灵前一拜,事主认为是件很风光的事情。西晋时期,名士阮籍听说一位才女去世了,他与人家的父兄并不相识,却跑到女子灵前大哭一场,“尽哀而还”,成为一时佳话。
次日早晨,吴棠令下人抬上祭品先到了朋友的船上叩头祭拜后,又来到相邻的另一只船上呈上名帖,进行了祭拜。祭拜完毕,过来答谢还礼的只有两位少女。若要俏,一身孝。但见身着一袭孝服的两位少女,长的出奇的漂亮,且礼数周到不卑不亢很有贵族气质。
过后,吴棠曾笑着对友人说:“俗话说,陌生人吊孝,死人知道;我这次吊孝,是死人也不知道啊!”这桩糗事,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
却说二十多年后的同治年间,朝廷突然下了一道圣旨,宣吴棠进京述职。吴棠接旨后很感惊讶,心里琢磨着不知是福是祸。再者说了,一位七品知县也没有资格晋见皇上啊。但他也不敢多问,只得硬着头皮向京城赶去。谁知在途中就升为从四品知府,抵京时已晋升为正四品道员。
来到京城后,方知道召见他的是当今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吴棠战战兢兢地跪在朝堂,但闻得太后问道:“下面可是曾经的某县知县吴棠?”
“回太后,微臣正是某县吴棠。”
“你抬起头来看看,还认得本宫不?”
“微臣不敢。”吴棠声音发颤。
“恕你无罪。”太后随说着同时又命太监将湘帘卷起,露出真容。
吴棠慢慢抬起头,仔细端详慈禧后说:“惭愧,微臣凡胎俗目,实在想不起来了,请太后明示。”
“你可记得,二十年前运河边上祭奠之事?”太后和声问道。
吴棠恍然大悟,连忙回答:“记得,记得。”
太后对吴棠叙述了那段往事,大意是说,当年其父叶赫那拉·惠征,任安徽宁池广太道。时逢洪秀全长毛作乱,父亲携家眷避乱于镇江,并于镇江府任粮台,为大军筹集粮草剿杀长毛乱军。期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父亲为官清廉,又有家眷在侧,本无积蓄。所幸得镇江知府体恤周济,本宫才与妹妹(光绪皇帝生母)勉强得以买舟抚灵柩北归。
丧船来到吴棠县治地界,已走出长毛险地,但盘缠也几乎用完。正在走投无路之际,没想到意外得到你的二百两奠仪惠赠,可谓解了燃眉之急,如此,家父才得以从容归里安葬。二十多年来,惠赠之情,时时记于心间。希望你今后好好做官,回去吧。
吴棠回到江苏后,就升任了布政使。三年后擢升两江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去世后特谥“忠惠公”。
慈禧太后喜谀好奢,贪权误国遗臭万年。但人的性格富于多重性,她垂帘听政,权倾天下,玩弄人君于股掌之中,却不忘在微时他人的救济。鸦雀反哺,知恩图报,也是值得肯定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