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过路的鱼 于 2023-4-16 11:09 编辑
事情是这样的,在天涯没暂停之前,关天版有位新网友“盛棠”,自保家门是朱大可的徒弟。开言网友和小泥童就开始攻击朱大可,和盛棠闹不愉快了。小泥童说,朱大可那货好久不来关天了,来了还揍他。我准备第二天去问问小泥童,朱大可马甲是哪个?结果第二天天涯就停了。
请问老关天几位,你们谁知道朱大可在关天的网名啊?
为了尊重我偶的第二帖400字规定,特复制一下朱大可简介。
朱大可,男,1957年生于上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年获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4年6月,朱大可推出20余年学术研究成果《华夏上古神系》。
2006年9月号《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朱大可入选,被誉为“中国文化守望者”。
基本信息
出生日期 | 1957年
| 性别 | 男
| 出生地 | 上海
| 祖籍 | 福建武平
| 民族 | 汉族
|
展开
目录
个人作品
书籍作品
书籍名称
| 时间
| 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
| -
| 孤独的大多数
| -
| 华夏上古神系
| -
| 话语的闪电
| -
| 记忆的红皮书
| -
| 流氓的盛宴
| -
| 燃烧的迷津
| -
| 神话
| -
| 十作家批判书
| -
| 守望者的文化月历
| -
| 逃亡者档案
| -
| 文化批评
| 2011-02-01
| 先知
| 2013-03
| 聒噪的时代
| 1998-12
| 审判
| 2013-01
| 时光
| 2013-04
| 乌托邦
| 2013-02
|
收起表格
人物经历
朱大可
1983年7月,朱大可从华东师大毕业,被分配至上海财经大学汉语教研室工作,讲授“大学语文”课程。由于与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不符,加上失去了大学时代的人文环境,他的心境转向压抑,“失去了方向,心灰意懒,无所事事。”此间,除了一篇《电影系统论》,他几乎中止了所有的写作,蛰伏了近两年之久。
转机出现在两年后。1985年,朱大可受邀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文艺批评新方法研讨会,“这改变了我的未来。”这次盛会几乎云集了中国当时最优秀和最走红的人才。而朱大可则是“无名鼠辈”。回去后不久,他的第一篇诗歌评论《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问世,并于1986年发表在著名的前卫杂志《当代文艺思潮》上。
“这篇文章完全背离了批评的一般准则,很幼稚,但有杀气,充满奇思怪想,与其说是在阐释他人作品,不如说是在自我卖弄。”对于这篇当年引起文学界普遍关注的文章,朱大可自己并不以为然。
1986年,他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该文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轩然大波。当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钟惦斐撰文指出:“朱大可的文章很有闪光处,除了作为理论的概括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把电影作为文化现象,表现了对整个社会和文艺的责任感。”
之后,凭借一系列文学研究和批评文章,朱大可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先锋批评家地位。“那时候我年轻气盛啊,狂得要死。”他说,在很高规格的学术会上,也可以藐视与会者,自己随性说一通,然后当场退会,“得罪了很多人,因为根本不顾别人的感受。”
“这和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是独生子,精神上极度渴望自由和独立,打小就自己跟自己玩,孤独惯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单上,评语里总有“骄傲自满”这几个字,“老师总希望我‘戒骄戒躁’。”如今,朱大可很少与人争论,他觉得“那个没意义,浪费时间而已。”他说这个的时候,还是露出了被小心藏起来的傲气。
朱大可今年50岁(2007年时)。“其实我40岁就知天命了。”他端起茶,嘬一口。“我是很有争议的人,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他低头又抬头,“其实,争议是最好的状态。没有争议才是不正常的。我为下个世纪写作,因为历史是最好的评判者。”(摘自《怀尧访谈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