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一篇,记录孟子与几个诸侯间的对答,依次为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鲁穆公、滕文公,最后一位鲁平公因嬖人臧仓几句闲话而没有见成,不明如此,见如不见,孟子不是来讨生活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所以孟子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在这几个诸侯里,唯滕文公有一些实际行动,可惜滕实在太小,其后不知所终
孟子出场第一句便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可谓开门见山,面对耽溺于声色犬马财帛土地以及仇恨恐惧的各位阔佬提出的种种问题,孟子总能直接归结到仁义,亦有仁义而已矣。而这一时的所谓仁政,仅仅温饱就可以了,【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以齐王由反手也】,在这一时,如此简单的一个事,不是通过战争吞并,而是通过安居耕织,以有天下,让这些个诸侯理解不了,他们丧失仁义不能推己及人太久了
《史记》里有两个令人惊诧的例子,《楚世家》:【灵王闻太子禄之死也,自投车下,而曰:“人之爱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王曰:“余杀人之子多矣,能无及此乎?”】这一位要等到儿子死了才能意识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太公世家》:【懿公四年春,初,懿公为公子时,与丙戎之父猎,争获不胜,及即位,断丙戎父足,而使丙戎仆。庸职之妻好,公内之宫,使庸职骖乘。五月,懿公游於申池,二人浴,戏。职曰:“断足子!”戎曰:“夺妻者!”二人俱病此言,乃怨。谋与公游竹中,二人弑懿公车上,弃竹中而亡去。】这可以说是以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来服侍自己
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君之视臣如犬马如土芥,犬马之于齐宣王尚可以推恩,土芥呢
孟子与这些个诸侯的区别就在于对天下人的看法,就在于仁义,这一篇从方方面面说明了仁义的必要性
在一个最缺乏仁义的时代,孟子大谈仁义,这便是所谓的迂远而阔於事情,其实就是不能顺这些个诸侯的欲念而已,孟子果真迂阔吗,且以伐燕一事为例
先是断定燕可伐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后来的事情也完全在孟子意料之中
史迁用一句话形容伐燕之顺利:【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
然后,仁义不施,一步好棋下臭,齐宣王觉得愧对孟子,他万万料不到身后因此差点被燕灭国
孟子伐燕的“庙算”让我想起孔子的请伐齐
《左传/哀公十四年》【甲午,齐陈恒弒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弒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此次伐齐若得实行,也将因齐之众,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鲁大胜吧
噫,无奈今之从政者皆斗筲之人,何足算也,以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大智大勇,其实也不过就是仁义而已矣
孟子死后六十余年,秦灭齐,以战完成了吞并六国
再过二十年,来自民间的刘邦得天下,凭约法三章的一点仁义
然后有贾谊的《过秦论》,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于孟子的以仁义平治天下,历史作了这样证明
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