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22-6-7 22:02 编辑
我在这里不提冷面的做法,也不是一个做饭的帖子。这个冷面是我的回忆,所以想到,大概也是因为天热了。
记得我二十多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去饭馆吃饭还要粮票。我们家附近的一个汽车总站的地方开了一家朝鲜冷面馆。
我敢保证,那个时候这个朝鲜冷面跟新疆羊肉串一样对北京人是陌生的。
这家冷面馆的房子非常简易,几乎就是一个棚子。可是它有一个很大的招牌,白底黑字写着“普特冷面”。
我是个馋鬼,口袋里有钱就想去吃。又加上朝鲜冷面就从来没听说过,于是就去了。
取餐的是一个窗口,里面热气腾腾,我还想,冷面怎么会热气腾腾呢?
“要多少?”一 个头上带着围巾的中年妇女问。
她这个打扮在北京就没有,后来我有机会去了很多地方,特别是延吉,我才知道,这是朝鲜族妇女典型的装扮。
我那个时候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饭量于是说“来半斤!”
“你吃不了。”那个带着头巾的女人说。
“我吃一斤干面擀的面条都没问题,半斤我吃不了?”我说。
“你先来二两,吃了不够再买。”那女人说。
交了钱和粮票,女人递给我一个纸条。我倒今天都记得,是一张粉色的纸条,上面简单的用圆珠笔写了阿拉伯和汉字混合的两个字“14号”。
那个时候的饭馆顾客都是等着叫你的号,你自己去取餐。
这个饭馆没有服务员,顾客自己找地方就餐。
我记得桌子都是折叠式的,找了个地方坐下等着叫我的号。
“死死好!”听到了一声喊叫。
我坐那没动,因为我不可能听懂“死死好”这个词。
接连这个持续了好几次,就改成了“四五号”。
我忽然意识到,这可能跟我有关系了,于是站起身来走过去。
取餐也是一个窗口,那里面仍然是热气腾腾。为什么对这个“热气腾腾”有印象,因为实在难以和“冷面”联系在一起。
我走到取餐的窗口,递过一那个粉色的纸条,里面是一个带着同样头巾的年轻姑娘。。
“刚才叫你半天,咋就不吱声?”姑娘好像有些不耐烦,我才知道,“死死好”是叫我呢。
姑娘说完递过一个蓝花的搪瓷碗,所谓“搪瓷”就是当时流行的那种金属胎胚挂瓷釉的餐具,现在已经不多见。
那碗有篮球大小,里面黑乎乎的,由于身后还有人等着取餐就没仔细看,端着碗回到了座位。
端上桌自看了一眼这碗面条我有些傻眼了。在我的印象里,面条无论是什么浇头或者配料,都不能是这种深棕色的。我自认为我了解所有北京面条的做法,但是这样的面条的确让我懵圈了。面条上有一片苹果,还有一一撮辣白菜,当时我并不认得这个辣白菜,后来竟成为我的最爱。
花钱买了自然要吃,用筷子挑起那黑乎乎的面条吃到嘴里,除了凉凉的,并没有其他的味道。接着吃,苹果吃过,辣白菜挺好吃。那汤也是酸甜咸味,喝起来在这炎热的夏天非常爽。从此以后我就爱上了这个朝鲜冷面,一直吃到今天。
那一大碗冷面的确是吃饱了,可是他为什么只要二两粮票呢?我后来知道,原来,这黑乎乎的面条的原料是荞麦面和淀粉。当时是有规定的,所有食材只要不是纯粮制作,要收粮票的定量是粮食的含量。现在想起来,要是放在今天,谁会这么有良心?
普特大概开了有一年多就消失不见了,以后北京有了很多的冷面馆,包括最有名的西四延吉冷面。不知道是不是最开始的印象,我总觉得他们的冷面远不如普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