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诚邀孔明出山的典故,至今仍被作为礼贤下士的典范而让人津津乐道。 文学归文学,历史归历史,如何评价三国名人诸葛亮,学者和民众的意见并不统一。 都说盖棺定论,也讲死者为尊。但死了上千年的诸葛亮,至今仍未得到这样的人文关怀和政治待遇。 对于诸葛孔明这个历史名人,要么赞美,要么诟病,后人对诸葛亮的态度似乎泾渭分明,毁誉参半。 评价诸葛亮,首先要搞清一个基本问题:他是政治精英还是民间偶像? 仅职业属性看,诸葛亮首先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人物。 从走出卧龙岗、结束隐士生活的那一天起,诸葛亮就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并且越陷越深,从自由自在的闲云野鹤变成了身不由己的政治人物。 总体上,诸葛亮是个成功的政治人物甚至是政治明星,其历史功绩和实际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不少碌碌无为的帝王。 在官本位思想深植民族基因的国度,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员一旦功成名就,并且树立了良好的自我形象,史书的拔高、后人的吹捧、民间的盲从,就会达到无比夸张、无以复加的地步。 于是,不管是史书里,还是民间口头文学中,属于诸葛亮的特色标签,清一色的高大上,鲜有批评或杂音。 去过成都武侯祠的朋友,如果用心去品,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陈设的内容虽然极其多元和丰富,但说到底主要还是在颂扬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政治明星的丰功伟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颂扬诸葛亮功绩的那些楹联。像“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这一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治理四川的特点,借此赞叹其文治武功。 也有不同声音,或者说后人中不乏清醒者,发出了“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感慨。 此联的高明之处,不是毫无掩饰、非常露骨地表扬诸葛亮,而是怀古喻今,抒情寄怀,既巧妙地歌颂了诸葛孔明,又委婉地提醒后来的执政者要注意把握治军治国的机理或方略,不要重蹈诸葛亮的覆辙。毕竟,诸葛亮也有很多失误,有的失误甚至是致命的,事实上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那么,怎么评价诸葛亮?是一代忠臣还是一代奸相?是功勋卓著还是徒有虚名? 如何认识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怎么评议其人其事,确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暂且抛开个人好恶,换个角度来品评,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识诸葛亮:既是一个才气超凡、名气超群、运气超好的历史名人,又是一个被无原则美化、无底线神化、无遮拦妖化的政治偶像。 先说说诸葛亮的超凡才气。 别的不讲,一篇《出师表》,感动数代人。不管是发自肺腑也好,还是故意煽情也罢,《出师表》的这篇传世佳作,至今仍闪耀着人性和智慧的光芒。 这是一篇以忧国忧民、死而后已为主题的政论文章,当时吸粉无数,至今仍是范文,成功立起了一个忠贞不二、以身许国的名臣光辉形象。 再看看诸葛亮的超群名气。 用今天的话讲,诸葛亮文采极好,自我包装和宣传能力极强。除了后来的《出师表》,尚未走出卧龙岗之前,还没干出什么业绩,名气已经四海皆知。 要知道,那可是一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仅凭口口相传就能名震天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再议议诸葛亮的超好运气。 诸葛亮的好运气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刘备无人,刘备无能。 如果徐庶不被曹操控制,诸葛亮进不了刘备的视野之内;如果刘备像曹操那样诡计多端且多疑,诸葛亮难有出头之日。 正是刘备的求贤若渴和极度依赖,迅速抬高了诸葛亮的身价和地位,甚至一度引起关羽和张飞的不满。 当然,褒刘贬曹的《三国演义》不是正史,对诸葛亮的刻画过于给力,以至于无原则、无底线将其美化和神化,最终使孔明沾染上一身妖气。 诸葛亮被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被罩上了太多的光环:先知先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一些原本是别人的功劳,也被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比如草船借箭,据称其实是周瑜的杰作,与诸葛亮并半毛钱关系。 文学创作的生拉硬扯,坊间传言的无限拔高,终于造就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也造就了一个人神共体、妖气十足的怪胎。 不由得想起当下让人非议的典型宣传。 前些年,把别人的成绩说成典型的功劳,把别人的“好人好事”硬加到典型人物身上,类似现象屡见不鲜。 没人承认这是造假,相反却被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政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宣传的需要。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那些违背客观事实、体现领导意志、人为拔高宣传的典型,终究会被打回原形。 要么成过眼烟云,很快无人记起;要么成谈资笑料,日后总被取笑。
2011年2月27日草于辽宁大连,2020年8月7日晨完善于北京丰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