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对未知的探索,先从一个普通的“感觉认知”开始吧。
许多人生活中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不经意一件事的时候,时间过的特别快,而在专注一件事的时候,时间又过得特别慢。
比如,往澡盆里放水洗澡。如果你专等着放满,会感水位升的真慢啊。但这时,如果你去做件别的事,比如把阳台外晒的衣服收回来,叠整齐放好,再回去看澡盆,快满的溢出来了。 再比如,你砂锅里炖个排骨,看大半锅水,早呢,就去电脑上个网,仿佛不大会,就闻到了糊锅味,扭头看,厨房冒出烟来了。 你专注等一个人,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会一看表,时间过得像便秘。可你打开手机刷起了抖音,直到肩上被拍一巴掌,那人已站在你面前
当然你可能会说,如果身边有个定时炸弹,我目不转睛盯着倒计时,注意力够集中吧?但时间仍然飞快啊。那我告诉你,这是个误区,你当时全部注意力早已转移到那个不停闪烁的数码,并恐惧于它所代表的生命终止,而不是时间的流逝。 ……
如果对以上的感知能达成共识,那么,抛开世俗的解释,即人的感觉因情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可不可以像牛顿诧异苹果掉下来一样,对这个现象大胆问一个:为什么? 如果,这背后不是人的“感觉”差异,而是有更深层的关于时间、空间、意识、场等纠缠到一起的科学规律呢? 如果,循着以上假设进一步思考和实验,有没有可能发现一条新的科学通道,甚至在一片全新领域真正“启蒙”呢?
所有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都要有个前提,就是眼前要有个确定的“不明”问题或现象。 在这个巨人们的定理都随时可能被推翻的时代,那种无凭无据、仅靠一鳞半爪的空想概念就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逻辑上再自洽,也顶多是科幻。因为以现有条件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这也让所有的唇枪舌剑变的毫无竟义。对既有的现象挖掘其背后的推手和规律,再通过实验数据和手段能够重复呈现,这才是科学探索的本质,也是严谨治学的态度。
猜想的力量或许很大,但从“猜想”角度去启蒙,最多是一地鸡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