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座有兰言 于 2023-1-24 15:44 编辑
继续从另一外角度考证,如果反证法推导出卷的不稳定性。那么还需要从正面证明“掩”的存在性。
如果两个角度都能说通,这个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但证明正确永远比证明错误要难得多。所以,人世间批评家多,实干家少。
这个角度资料的查询工作相对更复杂一些,但感谢现在的网络,给予了我们广阔的资料记忆。
从几步入手
首先得知道放翁写“卷”与“掩”是个什么写法?运气不错,在他的《自书诗卷》中同时出现了“卷”与“掩”字。
(陆游《自书诗卷》纸本 31X70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我们放大局部分看
访隐者不遇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
雅闻其下有隐士,漠漠孤烟起松崦。独携拄杖行造之,枳篱数曲柴门掩。(右起列二行二)
笛声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近诗一卷(右起列二行四),为五七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 ,时年八十矣。
又查阅了放翁的其他字帖,卷与掩的写法基本类似,也就是说,原作上如果说“掩”字成立,中间必然有其他误传的可能。
于是再查,发现卷字在个别书法家的帖里写成“捲”,其中著名的有几位。一位是陆游的顶头上司宋高宗。徽宗高宗干事业不成,但确实是书法高手。在高宗的《暮春三月诗帖》中,找到了“卷”字写成“捲”的例子。值得一提的是,似乎他是第一位将“卷”字就写成了“捲”,在此之前,尚未查到这样的写法。附全诗: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雷声忽送千峰雨, 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飞阁卷(右起列六行一)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宋元宝翰--宋高宗赵构书法赏析《暮春三月诗帖》,绢本48.7x7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宋高宗的“捲”,是楷书。稍稍注意还是能和“掩”进行区别的。但到了明朝,”捲“字的行草写法,就和掩字有些相似了。我们来看唐解元的《自书诗》,恰好这诗里也同时出现了“掩”和“卷”。
明日梧桐金井,游子风尘蓬梗。红罗斗账,斗账新霜冷。掩(右起列三行四)翠屏,斜身背着灯,灯前壁上形怜影,此际如何捱到明。
一帘飞絮和风卷(右起列二行九),芳菲可怜,相思苦缠。
铜壶漏滴,孤枕四更头。罗袖卷(右起列二行三)春寒,对飞花,泪眼漫。无心拈弄闲箫管,尘迷镜鸾,愁埋枕山。
再如一代书法大家文徵明,他著名的《渔父词十二首》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湖上杨花捲(右起列三行五)雪涛,湖鱼出水掷银刀,春浪急,晚风高,前山欲雨且迥桡。
这时候的“捲”是不是和“掩”极为相似了。
说实话,看到这个字时,我这不安份的心又起了疑惑,这个地方到底是“捲”还是“掩”?一惑未解,又生一惑。
无论从诗词角度,还是从书法习惯上来看,是不是存在这么一种可能。“数卷短篱落木中”一句,放翁的原句本来可能是“掩”,但由于掩的这种用法非常小众,加之以后的书法演变,“掩”字被后人抄录成了“捲”,然后又被误认为“卷”,直到今天。
权当一种猜测吧!
结稿。。2022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