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源自于对中国古代经典世界的浸润涵泳,《齐物论释》中展现出的传统经史、子学、佛学的深厚学养,令人叹为观止。太炎先生对于文献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或径引其文,或熔裁其义,形成了典雅深邃的哲学话语与文章风貌。一方面,《齐物论释》的义理说解源自经典世界的积淀生成,在古典与新义的融合中,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与文化蕴藉; 另一方面,《齐物论释》的思想阐发大大超越经典阐释传统,在旧说与新解的张力中,体现出锐意风发的思想突破。这两方面的特点,都需要对《齐物论释》文本背后的经典世界进行深入开掘。
太炎先生的文章以擅长用典著称,这也是《齐物论释》思想阐释的展开方式。在《齐物论释》中,太炎先生大量徵引、化用先秦两汉以来的典籍文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如果不了解其文献典源,便无法准确地解读文意。例如:
复有意根,令其坚执,有乘刚之志,故触碍幻生。怀竞爽之心,故光彩假现。
这句话描述的是“意根”,也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的精神特质。其中乘刚””竞爽“二语,分别来自《周易》《左传》。先看“乘刚”,指坚执之心,故能以柔凌刚。再看“竞爽”,本指贵族的政治竞争,此处指矛盾对待。在唯识学中,意根执持阿赖耶识之见分以为真我,遂有见相二分之对待执著。太炎先生化用经典之文,将第七识因坚执而起对待的特点,准确、典雅而富于蕴藉地表达出来。
太炎先生不仅对中夏典藉娴熟于心,对佛教典籍亦广征博取。《齐物论释》征引佛典主要来自大乘唯识、华严二宗,亦深受《大乘起信论》之影响,同时吸收了小乘上座部、说一切有部之论兼及六派外道数论、胜论之说。对佛教经典的查证与理解,也是解读《齐物论释》的基本工作。例如:
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
今本标点或作“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或作“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皆误。实际上,这一小段文字包含了三个佛学名相:一、异生。异生性,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凡夫之属性,即凡夫之代称。普光《大乘百法明门论疏》:“谓于圣法未得未证,异与圣,故号异生。”二、分段后死。凡夫造业所感之六道轮回,生死轮转不能自主;轮回中形貌寿命不同,故曰”分段“。三、变易生死。谓阿罗汉以上圣者超越轮回,以报身、化身往来三界六道,变化自如,故曰“变易”。《成唯识论》即深入辨析了二者差异:“生死有二; 一、分段生死。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0异熟果; 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了解《齐物论释》中的佛学名相和相关论典,也就自然得出了准确的句读与理解——“佛法所说轮回,异生唯是分段生死,不自主故; 圣者乃有变易生死,得自主故。”
对文献典源的理解不仅是标点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更指向太炎先生遣词炼字中的“微言大义”。在经典世界的溯源中探求《齐物论释》的微言深旨,是一个“玩索而有得”的过程。举例而言,《齐物论释》核心的现实指向是通过对“文野之辩”的遣除,彻底批判西方“文明论”的文化殖民主义倾向。问题在于,这种批判是滞会导致新的激烈对立?是否是用另一种价值标准,再度强加于“文明论”之上?太炎先生对《齐物论释》自身的批判性,有没有更深一层的自觉反思?在相关的思想论述之外,《齐物论释》的文本细节亦体现出太炎先生的文化态度。《齐物论释·释篇题》中说:“云行雨施,则大秦之豪丧其夸,拂林之士忘其,衣养万物,何远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