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1-9-1 02:43 编辑
看了色妞转发一位大名王威者的弘论《小说何以经典》。
应该充分肯定,该文不乏令人颇受启发的真知灼见。这应该也是色妞钟意该大作,并予以转发的初衷。
但,读罢该文,公某却如鲠在喉,有些话不得不说。 恕公某直言,该文通篇充斥着偏激、失之偏颇的东东,即使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层面圆场,也令人难以苟同。而体味字里行间的意蕴,绝不容许对其肤浅解读,也是一定的。一言以蔽之,该大作的要害在于神秘化,甚至神圣化小说创作!
1)小说非着地、非真实论 作者开篇即言明:“小说只是小说。非要让他着地,比附人间的真实,那不是作者的无趣,而是读者的无趣了。”
小说着地,比附人间,乃作品能够与读者沟通的基本桥梁。
没错,即使是反映现实的小说,也依然属虚构作品。但并不意味着缺失真也行得通!令读者相信,虚构的故事可以真实发生,甚至算不上多么高的要求,也并非作者多么炫的技法。达到这个“一般规格”,不可或缺的支撑,就包括逻辑上真通,情理上真可信,甚至包括环境、服饰、语言等细节上符合真实生活等。
不食人间烟火的东东,终究难以引发读者共鸣。这里的核心机制是同理心、共情心。 失却了这类要素的作品,难免沦为低档次猎奇心理的消费品。 就是远离现实的科幻作品,但凡成功者,吸引眼球的魔幻场景与情节也只是浅表层面的外在“形式”,真正“摄人心魄”的内核,还是体现以共通、共情为基本特征的人类理想追求性东东。无论“星球大战”系列,还是国产作品,概莫能外。
即使视角外移至人类社会之外的动物世界,节目拍得“好看”的基础,也绝非纯猎奇。最能抓住观众的要素,还是那些映射、比附人类社会的情节。诸如:弱肉强食逻辑的血淋淋呈现,雌雄动物、鸟类之间的“爱情狗粮”,还有被推翻统治的雄性兽王悲壮地走上绝路,等等。
2)小说乃自足世界论 作者声言:“小说之所以为小说,是因为他是自足的世界,他自有一套与世俗相背离相斜的道德法则。”
弱弱地问一句:小说“与世俗相背离相斜的道德法则”又是源于何处? 任何与世俗世界不一致的道德法则,其来源不外乎两个:一是创作者的幻想,二是创作者的理想。而该两来源又无不源于对世俗世界的关照与改良动机所驱策。实质上,还是源于世俗世界! 这是从创作端出发。就读者端而言,读者永远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拿世俗标准衡量作品,包括那些“杜撰”的科幻作品。
所谓小说乃自足世界论也就不攻自破。不客气讲,只要小说还是读者的消费品一天,就没有资格达成所谓的“自足世界”! 作家也就没有机会不食人间烟火,而被供奉于神坛。 作者还举出《水浒传》的例子。事实是,该经典作品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施耐庵所处时代的道德标准、习俗,及其局限性。 任何优秀作品,特别是那些经典作品,无不具有反映现实或历史生态的重要功能。
而在某种意义上,不限于读者,人人都是社会学家!所谓“那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社会学家,统计学家,伦理学家,道德学家,而不是一个读者”,无异于把读者当傻子。作者下意识流露出来的这种高高在上俯视读者的范儿,恰恰是他文中诟病的那些个专家、学者们们的毛病。
3)读小说的目的只是猎奇?
作者继续写道:“我们为什么阅读小说,是因为小说的作者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人,和我们完全不同性情的人。”
作者的这个说法在文中反复强调过,其实质,等于把读小说的目的窄化为猎奇! 很遗憾,这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狭隘认知。读小说的目的,可以包括猎奇的部分,这无需否认,但还有更有价值的部分。包括对人性的深层探究,对社会现实的多角度审视,从而带来认知的不断深化,也包括对社会关系认识的丰富,等等。
托尔斯泰的作品被誉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就体现了经典作品不容小觑的社会价值与功能。
4)究竟该如何评价一部小说? 最令人意外的是,作者竟然将该问题也神秘化了,甚至间接陷入不可知论! 作者信誓旦旦:“好小说的标准根本不可能成立。” “小说的价值评价,永远只能由小说文本自动呈现。 “小说只是小说本身。 “小说的价值从来自凝固于文本的内部。”
真的没有好小说的标准吗?仅仅从方法论层面审视,不可知论就站不住脚。 现实层面,有无数事实证明,好小说必然是有标准的。 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品就有一个核心标准:体现人类理想精神与追求。(大意如此,未再核实)
而该标准实质上还隐含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仅举一个例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科幻作品经典,与现实生活有些远。但该作品正是体现诺贝尔文学奖核心标准的好例证。唐僧取经是人类理想追求的最好诠释,师徒4人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无不体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势不两立。
作者声言:“小说的价值评价,永远只能由小说文本自动呈现。”啥意思?小说的价值不可说? 既然“小说的价值从来自凝固于文本的内部”,小说文本“自动呈现”小说价值又如何实现?方式是啥?
5)评论家无需是好作家
坊间始终流传一种“生生不息”的观点:小说写不好的人没资格评判小说。
有道理否?大谬也!
评论者需要的是洞察力、思辨力、鉴赏力,以及足够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作家需要的是足够好的文笔、观察力,以及叙事、构思和形象思维能力。
对两者的客观要求有明显区别,即使是业内专家,也很难鱼与熊掌兼得。除非是天才,而天才是不常有的。芸芸众生能二选一者,已经很难得了。
而国内外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最好的文学评论者不是作家,而是文艺评论家;最后的电影评论者也不是导演或演员,而是影评家。
而这位王威先生对于评论者“替读者辩护”却大不以为然,他表示:“今天,多数人习惯为一个读者辩护,为一个个普通的、低智商的读者辩护,我已经习惯了。” 且不说这种对读者赤裸裸的蔑视问题很大,重点是,假如评论者真能代表主要读者群体的口味,那必将是作者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