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退休民工 于 2021-6-21 11:13 编辑
已是大雪时节,江南四处处飘着雪花。常州这座江南小城前几天也不吝啬的飘过几朵雪花,也算应了大雪有雪的景。只是这雪,落地即化,终是少了儿时的味道,意犹末尽啊。
数九寒冬,人人都嚷嚷着冷,可我总觉得,这寒冬少了凛冽之味,除了手脚,似乎毫无寒意,以至近日睡觉,总觉得有股热气在体肉窜动,燥热难当。
上班下班,终日无所事事似的,真是把时间闲成了书,惰性聚积,疏于散步,于某日一早醒来,起床下楼散步。
小区里,终于有了点冬的味道,光秃秃的枝桠,居然也有了铁划银钩般的苍劲,幽幽的桂花香已然被寒冬所湮灭,几个无花果孤零零的挂在枝头,饱经风霜雨雪。虽是冬,却暗藏春光,似乎能够闻到春天的味道。
常州,这座城市,终究还是少了人气,少了行色匆匆的行人。打开喜玛拉雅,汪曾祺的《七里茶坊》,沿着小区公司楼下四处逛,被公司楼下的不知名的果树吸引。红豆大的果实挂满枝头,娇艳馋人,在这寒冬里格外惊艳。
友人听书《汪曾祺:静水流深》,颇有感慨,涂鸦成文。我笑言评论,汪文,可以常读常新,给人安稳平和,岁月静好的感觉。喜欢他写吃的,写旧时事物,喜欢他写小说,总能发现纯良的人性。
记得初读汪曾祺的《七里茶坊》,是源于对《七里茶坊》几字的喜欢。几个下放到七里茶坊,掏粪的男人。汪能把肮脏掏粪活儿描写得贼啦有味。多么有田园风光,多么闲散恬淡的文字,把这土色土香的文字深深的侵润在生活里,侵润在土地中。想来。生活里的惊喜,都源于对生活踏踏实实的热爱。
漫无目地的闲逛着,路过小区门口,再次被小区门口墙脚下的小黄菊吸引,干枯的身躯,瘦小的错节,孤寂的在冷风中摇晃。在江南阴霾的天空下,开得格外灿烂鲜艳。无法形容的美感。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纯香,那是对生命,对坚强的诠释。
我想,我是喜欢常州的。可我顶讨厌常州的超市。每个超市门都堆着圆圆的花岗岩石墩,四十公分左右,只能过人,不能过婴儿车。说起来挺生气的,以前每次带着几个月大的外甥逛超市都得扛着笨重的婴儿车,连人带车的翻过去。
逛完超市,手中提有东西,叫门口的服务员帮忙扛下婴儿车。结果,人家说在门口值班走不开。心中窝火。冲着服务员,指责超市放那么多石墩干嘛?让人推娃的情何以堪?就知道让人消费,不知道人性化一些?仅仅是怕人把购物车推车?
虽恼火,却并未防碍心情,只不过是生活中的小插曲,过后便烟消云散。我们本就在俗世中兵荒马乱的活着,何不试着人性化些?温情些?感动些?
来常州已很久,挺宜居的一座城市,人口少,空气也挺好。可就是觉得有点怪怪的,每天晚上八九点不到,大街上就难见人影,难道都忙着生娃儿去?
友人说古运河很沧桑,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能居住在那,有幸。古迹,总与茅店月、板桥霜联系在一起。可惜没到过常州。
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京杭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常州古运河,承载着常州的历史文化。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古镇,小巷。这些古镇,小巷,低调,古色盎然,承载着常州这座城市岁月的痕迹和老常州人过去的种种记忆。
可以说一段古运河,就是两个江湖,半部常州史。从西瀛城墙,到新建的同济桥绿地,历史与现代的大融合。
历史的轮渡在这条大运河穿过,见证了常州的沧桑巨变,留下了无数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事物。漫步古运河两岸,踏实的厚重感则从脚底直达心脏。
西瀛门城墙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也是段血泪史,几经历史风霜。很遗憾直至今日,常州只剩下西瀛里这段明城墙残存。虽然只有一段路,但也能领略当年雄关阻外寇的英雄豪情。
当出逃离深圳,就断了外旅游的念头。不是不想去,只是郁于精力,每日安部就班的生活很多的时候,想寻一日四处走走。无独有偶,同事聚会,在古运河篦箕巷对面的餐馆。散会后,闲着无聊,沿着古运河闲走,无意间撞入篦篦巷。很自然的想起《红楼梦》与古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便念念不忘。
而后的同事聚会点定在篦箕巷后的《湘君府》,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匆匆扒拉几口,便遁入餐馆后面的篦箕巷。
从篦陵驿到篦箕巷,再到文亨桥,再到古城墙,这么一条很短很短的巷子,几家卖篦箕的小店。乾隆,苏东坡,却都在这里下过船。贾宝玉在篦邻驿拜别贾政,从此了 杳无踪迹。
灯光洒落在青石路上,巷子里回荡着轻轻的歌声:杭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蓖第一家……
篦箕巷,顾名思义,以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巷里家家户户都以制作梳篦为生。
走在篦箕巷,仿若在穿越历史隧道,那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巷子,承载历史迁移而镶嵌在屋群中楼却诉说沧海桑田故事。沉浸在充满浓郁历史气息的小巷,转个弯就能遁入车水马龙的洪流。
说起来真好笑,如若不是误打误撞的撞进了篦箕巷,我居然不知道儿时用来去污去虱的篦箕的真正名字。儿时因懒惰而生满污渍和虱子的头发的往事,在篦箕的梳理下,居然变得清晰美丽起来。
篦箕,我是见过,也曾经常用过的。很多的八零后已然忘了篦箕的存在。可曾几何时,本家大婶,拿着篦箕,一手按着发小的头,边梳头发,边抓着虱子往嘴里咬的"嗞嗞"响的场景,却是多么的记忆犹新啊。这个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民俗用品,如今已行将消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物近思远,风情宛然,我们的长辈们那个时代曾经美丽而含辛茹苦的故事缩影已然留在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