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公理力 于 2021-5-14 01:56 编辑
【那些哲学怪咖们00】公某曾为哲学狂热的时光 文:公理力
昨天,去书架找一本书,偶然翻了翻已经泛黄的几本哲学笔记,竟感慨了好一会儿。
即使再平庸的常人,在人生的某个、甚或某几个阶段,也都曾有过为某事而狂热不已的时候。
往根子上看,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淌。而重点是,这更是平庸人生显得不那么不堪的一种刚需!
最典型的,当属为情而狂的那些个日日夜夜,再加夜夜日日的“续集”,这事儿你比我懂,不赘。
而更广泛的,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癖好、追星、为某事物痴迷的狂热时光。
大学时代,无疑是人生最具记忆槽点的阶段之一。莘莘学子们哪怕课业繁重,精力之旺盛亦足以达到无处安放的境地。公某在那些青葱岁月里,为过剩精力本能寻找“发泄”对象时,就一不小心,误入歧途,狠狠地为那些哲学怪咔们狂热过大把时光。
可以有把握地讲,在解放思想的最高规格号角加持之下,尤其是在西风东渐,不,是西风狂飙压境,推波助澜之下,1980年代当之无愧地成为这个国度思想最为开放——包括“全盘西化”之风劲吹的一个时代,没有之一。一个最能说明当年开放程度的标志性事件是,现在看来相当肤浅的那部六集政论片《河X》在央视热播,且短期内重播两次!该片的主要观点是:以长江、黄河为根基的内向式“黄土文明”导致了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保守、愚昧和落伍;为了这个多灾多难国度能够重新崛起,必须向以海洋为根基的“蓝色文明”学习,并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体系……
伴随着对过往荒谬与灾难的反思,特别是在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为代表的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大势适时提供的基础推动之下,思想饥渴、活跃,又不乏躁动的高校学子们不约而同地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研读西方哲学的小浪潮。
公某是学理工的,当年却不知天高地厚地给自己“洗脑”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的精华武装自己的头脑!于是,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研读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还记下了几本哲学笔记。珍藏至今的几部书包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北大哲学系编译的教材《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黑格尔的《小逻辑》和一本配套的《黑格尔<小逻辑>浅释》(姜丕之编著)等。
更不可救药的是,当年曾一门心思准备报考北大哲学系研究生。早在大三时,就给心目中的导师写了一封信。不久,收到这位导师的回信:根据当时北大研究生招生章程规定,哲学系不招收理工科(包括自学文科)的学生。但他告诉我,很多大学都有的“自然辩证法”专业主要是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的。而我在碰壁之后,却并不屑于报考如此狭窄的一个专业(我所就读大学也有该专业),最终还是报考了本专业研究生。
几年后想起此事,完全释然了,甚至为自己当年的荒唐感到好笑。应该感谢北大哲学系拒绝我报考,否则,公某今天的饭碗还不知在哪个角落呢!或许是一位中学教师?恐怕还是边缘课程的那种吧。
说起来有些遗憾的是,几年前,我藏书的95%以上都被俺家那位果断卖给收破烂的啦!最令人惋惜的是,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走向世界丛书》系列,以及岳麓书社出版的一个古籍系列(包括台湾60教授翻译的《白话史记》等)中的很多好书,也没能保留下来。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书再版的可能性恐怕很小,即使阅读的机会不多,个人收藏价值还是有的。
时下,有正经内容,又不会涉嫌过敏的东西,公某可写的实在有限。翻看了一会儿当年的哲学笔记。整个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上那么多大咖,也只写下不足400页的笔记,主要属精彩论述摘录,废话不算多。这几天,刚好又看到几位版友在红杂讨论哲学问题。于是,想起尝试一下这个小系列,看看是否有感兴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