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尤美 于 2021-4-25 16:00 编辑
靴子终于落下,澳大利亚单方面废除“一带一路”的两项文件,一个备忘录,一个框架协议,中方外交部严正抗议,以“撕毁”之词喻之,“又一无理挑衅行径”,“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这两个文件均属务虚,意向性,框架性,不具实际操作性,外交官们唇枪舌剑无非是大国政治外交的硝烟。小民没资格搀乎更没有发言权,但也不妨在商言商、就事论事,看看中澳两家在“一带一路”经济利益上的分羹。
框架协议的关键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方参与澳大利亚各项开发建设,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员,看似平淡无奇,几年前签署的时候也波澜不惊,但里头确实有个绕不过去的坎,只是没到具体实施阶段不怎么引人关注而已。
中资企业如果进入澳大利亚,效率肯定超过澳洲本土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中资企业的拿手好戏。尤美虽然曾经在澳大利亚生活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对澳洲的企业效率没有具体的认识,据说澳大利亚人修路建桥都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制,中间还有午餐时间,每周五个工作日,雷打不动,从不加班。这样的工作效率怎么可能与中资竞争?更何况中资企业早已千锤百炼,兵强马壮,为开拓澳大利亚市场、击垮当地竞争对手,在价格上完全可以从容压价,不求一二个项目的利润得失。
从短期看,利用中资企业搞建设,对澳大利亚来说是价廉物美;长期而言,有媒体预言,一旦中资企业进入澳大利亚,十年之内澳洲本土企业荡然无存,澳洲本土工人将大批失业。
之前在美中关系的蜜月年代,中资企业也曾出征美国,成功拿下美国波士顿和芝加哥两个城市的地铁车辆更新订单,美方也提出在中方看来很“荒唐”的条件,车辆必须在美国由美国工人生产,并且在两地个各建一个工厂。中车公司在国内拥有充分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技术工人,为什么还得去美国建厂,而且还得建两个工厂,还是从头培训没有经验的美国工人?
因为这是一杯羹。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红利,中国曾经依靠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长期强劲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除了少数关键项目需要依靠外国技术,中国能自己干的一律自己干,即使采用外国技术,也要求对方予以转让,肥水不流外人田。
美国也一样,美国上世纪留下的基础设施已全面进入老化期,大规模更新也是一杯羹,要分可以,但必须在美国本土设立工厂,雇佣美国工人,这是中方必须做出的让步。遗憾的是,美中贸易战爆发,两国关系恶化,美国全面重建基础设施的这杯大羹,短期内难以分享到了。
澳大利亚也不例外,需要保护本国的工业,需要保护本国的工人。
做生意都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双方都有得赚,合作才能成功,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