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矫情”现象
无论个人,甚或集体,往往出现爱矫情的时候。特别是恋爱中的情侣,不仅女人很多时候爱矫情,就是男人有时也不能免俗。这事儿,凡是过来人,应该都深有体会。例子也就不用举了。
而矫情这个“顽疾”,还有挺强的传染性,以某些天然人性为基本传播途径。此乃集体矫情的“理论依据”。例如,各种粉丝群体、球迷群体等,在特定场合往往就会上演集体矫情的戏码。
诸如此类矫情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无需赘述。问题是:一种语言也会犯矫情的毛病吗?不信请往下看。
无疑,语言文字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而重点是,她无视权威,桀骜不驯,不受任何既成条条框框的约束,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又任性地、毫无规律地走在自我创新、淘汰和演化的“康庄大道”上!唯一的例外是仅仅臣服于社会现实生态,履行后者忠实奴仆的角色。
首先先就汉语的“矫情”现象,试举几个程度副词和一个形容词作为例子。
—— 传统口语和文字中,程度副词“很”字应用频度非常高。某电影很好看,某男星很帅,某女星很漂亮,某人话很多,某老师很严厉,某器具很好用,某食品很好吃,某件事很好玩儿,某装束很好看……。
—— 大约80年代起,“很”字逐渐显得平庸,程度更进一步的“特”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最爱。某电影特好看,某男星特帅,某女星特漂亮,某人话特多,某老师特严厉,某器具特好用,某食品特好吃,某件事特好玩儿,某装束特好看……。
—— 到了大约90年代,年轻人感到 “特”字也不够特了,语义更鲜明的“超”字很快“超”而代之,某电影超好看,某男星超帅,某女星超可爱,某人话超多,某老师超严厉,某器具超好用,某食品超好吃,某件事超好玩儿,某装束超好看……。
—— 进入21世纪,新一代更上层楼,只用一个形神兼备的形容词“酷”就让副词“很”、“特”、“超”们和许多形容词相形见绌,无地自容。不得不承认,一个简单的“酷”字传递的信息量太大了!“某人酷!”不限于装束,还可以是神态、气质、风格、甚或行为,的确不是“很”“特”“超”们加几个老套的形容词可以比拟的,它们也只剩下羡慕嫉妒恨的份了。而让语言纯洁性卫士们极为不爽的是“酷”字虽然是老祖宗的创造,但当下的用法却来自英语“COOL”。“COOL”与“很、特、超”们有一个共同点:今天也正在被滥用。不仅某人酷,某新产品酷,某歌曲酷,某电影酷,而且某句话酷,某行为酷,某件事酷,某装束酷,……
这几个程度副词的变迁和“酷”字焕发青春现象,是不是语言文字的真正演变现象的一部分呢?
在公某看来,是,又不是。
初看一眼,答案似乎是肯定的,至少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这种“变迁”还是很明显的。但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似是而非。这四个字无论在一个时期内多么时髦、多么流行,并不存在后者取代前者的问题,“老旧”的“很、特”,并不会因为“超、酷”短期内大行其道而走下坡路,相反,前两字的使用频度依然超过后两字。
既然不存在取代问题,当然也就不够格为语言文字的真正演变现象,而只能归之于短期矫情现象。一旦矫情期过了,所谓的“变迁”也将悄无声息地复归“平静”。
时下,国内把所有女人称“美女”,同样是一种用词矫情。试想,对于长相有点困难的女性,也称其为美女,较真起来,这与讽刺、挖苦何异?这就类似于面对一位胖子,非说人家苗条!
当然,语言中的矫情,远不止这几个例子。更典型的矫情语系,或许是来自一些“小”女生——年龄不见得真的多小。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宝宝”等自恋到不行不行的自称。只要有这类标志性的自称,其发言往往足以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什么宝宝今天如何如何,宝宝这会儿怎样怎样,……
三八“妇女节”应该改名吗?
刚过去不久的三八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又为汉语言文字呈现了另一个矫情的鲜活实例。据闻,有不少女性对“妇女”这个词感到不舒服,网上吐槽的例子也不少。于是“女神节”、“女生节”、“女人节”,甚至还有“女王姐”就都出来了。仅从语言的角度看,这同样是一种用词矫情。
很多人把“妇女”这个词看成一个单一概念:已婚或中老年女人,实际上这是一个妇+女组合概念,正如妇孺、老幼都是组合概念一样。妇者,指已婚女子,女者,指未婚女子,故“妇女”是一个并未明确婚否的中性复合词,其较文雅的对应词是女士。
在国家司法解释中,14岁以上的女性被定义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
有人提出,人家一个年轻小姐姐,干嘛要粘上妇人的嫌疑呢?我的回答是,总不该因为自己是孺、幼,就厌恶妇孺、老幼这样的词汇吧?“工农兵”这个复合词,谁又有资格提出异议?在一个必要的集合概念中,并不涉及、损害个体的具体隐私,也就没有正当理由纠结其中包含的其余组分。
时下,很多人之所以对“妇女”这个词没有好印象,是该词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了,正如“小姐”这个雅词被污名化了一样。难道就因为一时的污名化,“小姐”这个称呼今后在文雅语境中也不能再用了吗?毕竟,这类污名化应该属于短期内的词义漂变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可自行消失。
在美国,女权主义者对男性无论婚否都用“先生(Mr)”,而女性用“夫人(Mrs)”或“小姐(Miss)”标明婚否提出异议,认为是这是对女性的不公平,于是创造了女士(Ms)这个称谓。而女性(women )这个中性词,依然没有改变。
那么,汉语中是否可以改为英文中的“女性节”呢?个见还是不妥,因为女性这个词包括了婴幼儿和儿童!未成年之前,性别的社会意义非常弱,三八节不包括未成年女孩是可取的。
那么,改为“女士节”如何?这个词亦可理解为成年女性,且不包括未成年女孩儿。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官方、特别是法律意义上,应该选择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中性词,而女士是一个带感情色彩的雅词,就不够严谨了。
还有人提出,新时代可用“女人节”或“女子节”,也都是泛指成年女性。问题在于,“女人”、“女子”在口语中用得较多,并不属于正规的书面语。在讲究严谨的官方、法律层面,同样不合适。
客观地看,在汉语中,既然早有“妇女”这个中性词,也就没有改变“妇女节”名称的必要。假如拒绝“妇女节”这个名称,反而带来一个问题,等于无形中矮化了已婚或年长女性群体,无异于向“女人老了/结婚了就贬值”这种物化女性的错误观念妥协!
公某倒是有兴趣看看,一个简单的三八节名称,今后究竟还会漂变出啥幺蛾子来。
另外,本人也同样期待,比“酷”字更酷的下一个取代者会是什么词。会不会是“炫”呢?这个词近年来可是相当炫!不是还有个《最炫民族风》吗?那言下之意似乎是《最酷民族风》不够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