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哥一洗车就下雨 于 2021-1-1 08:01 编辑
《易》,据说是中华文明始祖伏羲创造出来的,一种象形文字符号,其中大道幽深,非才智超凡之人不可探。
文王拘羑里而演易,凡七年,乃得重卦。文王是什么人?以一人之才智仁德,为万世师。孔老二都愿意自系其颈,为其门下狗,惶惶然奔走天下,就为了重建一个文王盛世。儒徒高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八字囗号。汉唐以下的皇帝,你想做圣君,就必打出尊文王之道的幌子,不然,就会有读书人骂你昏君,要恐吓你“天下共讨之”。
文王用了七年时间去推演《易》,才解开了几卦的小秘密。后世学者公认巜易》为群经之首,窥生死,辨阴阳,精微处,鬼神莫可测,儒道二教皆宗之。
孔老二是易经门前立雪小书童,老庄二道士,大概也就是进门敬了根香火吧。
岁在庚子,有江浙芙蓉小镇人氏周泰华,豪商,坐拥余杭之地房产四套。(注:不是四栋,或四个小区)。文人倪某年古稀,齿牙摇落,道德益彰,闻周氏贤达,为立传:“周泰华先生没有正经研究过《易经》,但琢磨了几个晚上,不久便在“乐清国学堂”群上摆下擂台,与各方神圣过招,吊打人家。”
我不知道这个“国学堂”是个什么样的学堂,居然被读了几个晚上易经的商人周某吊打了。我想,这个学堂也许是专门研究人体盛古艺的吧。不然,国学者,必习六经。穷数年功,集百人力,这么辛苦地搞出了一个国学团队,就是为了被一介从不研究易经的商人吊打吗?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易之道也”,这个商人用了几个晚上时间学习易经,就急冲冲去国学堂摆擂吊打人体盛国学大家。这种状态就不是一个懂得了“易之道”的状态。读书不是做生意,拼着胆大去杭州用足身家买几套房,房价涨了,这生意就大成功了,就吊打马化腾了。读易,“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保持这“惧”心,或可无咎,或可作易鼎座下抱薪小子,或可得“易”一两分真章。易中纹章有多少?浩瀚无数!纹章,此处是错别字吗?有出处吗?孔氏门徒曾经警告那些自视豪商的文盲:“器满易溢,人满则丧。”器因何而满,因为其小,连一个云海小纹章都刻画不下。
又或者,周泰华生而知之,几百世过孟婆桥,他使足了银钱买了神鬼为之推磨代喝。所以,用数晚恢复前世记忆。我相信那几晚,他需要的不是去读巜易》,而是请高僧作法让他想起自己在羑里演易的往事罢。倪某传曰:“周泰华是芙蓉镇八百年来第一人”。这句足显其老昏,怎么能局于小镇八百年呢?古人云坐井观天,倪老头是坐四套房而观芙蓉镇。胆子是比井内的蛙爷大了一些,但,还是埋没了这个夜读数章而通易的转世文王身。应该这么秉笔直书:“周泰华是中华五千年来第一人。”比其前身文王牛。毕竟那位爷用了七年。而周泰华青出于蓝,脱胎换骨地只用了区区数夜。铁证如山的巧合:“周泰华”三字值得推敲考据。咱们文王是无论如何忘不了他创下的圣朝的。所以,只好,只能,姓周而名泰华”。
商人的历史地位,目前最高的是吕不韦和陶朱公。一个以商谋国,一个以谋国技经商。前者是以商入道,后者是以道入商。大约,从易的角度来看,后者更举重若轻些。大道无形而君子不器。我把这两句串起来,刚好妙解这两位牛商的身份自由切换:世界上参透了道的变化的牛人干什么不行?
当然,假如你总是在回忆自己在杭州有四套房,这肯定能算芙蓉镇八百年一出的豪商,壮起天大的胆,也能去跟马云马化腾拼家产。我愿意承认你的商业界巨擎的地位,但你要是一边编写这种四套房式成功,一边告诉我你入道了,那我就只想问你是哪个道士昨晚上帮你作的法。
倪某又写道:周泰华格律诗学了一天,就到国学馆开了两个礼拜讲座,讲心经,乐清东塔的莲花真的开了,裁论语,是古往今来最接近真相的。照旧例推演:周泰华大约只能是杜甫、玄奘、孔老二转世身了。
巜心经》,有好多居士一见就能得精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这十六个字,够了,用周裁论语的功力裁它。于是左手巜心经小心得》右手巜艳遇大传奇》,喝一口少妇奶再来一碗莲子羹:妥妥的,乐清东塔的莲花必将为之盛开!
周泰华文道商道这么牛逼了,还不算完。还要攻武道和孝道。且看倪老头健笔如飞:“华哥(即周泰华先生)带领人马,坐飞机直扑北京,打散人家一个营的兵力,打得“营长”、“连长”、“排长”满地找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概也就这个样子了吧。倪某深得水浒笔法,把传记写出了章回体武侠的豪壮。
关于孝道部分,倪某恐怕记忆有误,周泰华为父报仇,并不是亲自操刀前往,是先找了一把利刃强塞给其父,为其壮胆:“去砍了他,反正你脑壳有问题,杀人不犯法。”然后,自己找了一把刀藏在席子底下,躺下,静侯其父杀人不犯法的佳音传来。。。这个细节,其自传巜山岗周》有得意之描绘。
最妙的是周泰华对这本传记的至客观而老实的回评:“前辈倪老师对我的总结很到位。”我以为这句话足为周泰华品性高洁之注脚。
本帖就命名为巜易之难》吧。难字有两种解法,俱贴题。腰部婀娜有力的段干末可试为周泰华解之。不然,他又将请人作法来扒某的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