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再折长亭柳 于 2020-12-6 06:21 编辑
看到耶律折腾在《神秘广汉》的回帖里感叹说:“古蜀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可惜没留下文字,” 不由想起了古蜀国的另外一个故事,也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留下了一个谜。
一九七八年,在一次的四川省考古工作座谈会上,一位来自自贡的考古专家聊到了这么一件事儿:在当地一座山脚下,曾发现过一个古窑址和大量陶制品残片。经考古队对残片进行搜集、修复和检测、计算,推断这是一座古蜀国时期烧制陶器的古窑,它之所以依山而建,主要是因为这里取土和伐木都十分方便,而搜集到的所有的残片,经修复,发现都是同一种大口、尖底、类似胡萝卜形状的锥形开口陶器,而且从对搜集的残片和取土量的对比计算来看,在这里烧制的这种陶器几乎连一个都没有运出去过,而是烧制了多少,就当场毁坏了多少。那么,古人烧制这些陶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都被砸毁了呢?考古人员查遍了古籍,却没有任何记载。
与会专家们听后,议论了半天,虽然也提出了一些假想,但始终没人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这时,一旁有个端茶倒水的女服务员开了腔:“你们说的是我们自贡盐井旁边山上的瓦片片噻,我都晓得它是啥子东西!”
“哈哈,你晓得?那你说说,它是啥子东西嘛!”
“是呀?你个女娃娃从哪里晓得的?莫非是有神仙给你托了梦的嗦?”
专家们起哄、讥笑起来。
女服务员一跺脚:“你们啷个不相信人嘛,我是听我舅爷爷他们摆龙门阵的时候讲起的,我那个时候还小,只是捡了个耳朵,记得他好像是说这些瓦片片是古人做盐巴用的!”专家们听了,哈哈大笑,一个劲的摇头。
有个在场的记者,是个好事佬,听后留了个心,会后,专门跑到自贡,在山里找到了那个服务员的舅爷爷,还真把这个谜给破了!
舅爷爷说:“你们看到全国各地考古挖出来最多的是啥子嘛?”
记者歪着脑壳,想了半天,眼睛一亮,说:“是、是铜钱!棺材底板儿上铺的有,死人手里捏的有,口里还含的有......”
"嗯,你娃儿还蛮记得哈。但是,你几时看到我们四川考古,啊,我说的这个古啊,是很久很久以前哦,四川几时挖出来古时候的钱过?不光我们四川,还有云南、贵州、西藏、蒙古,凡是把盐叫盐巴的地方,在古时候,都是没有钱的嗦,做交易用的钱,就是盐巴噻!你给我一张羊皮、一包茶叶或是一罐青稞酒,我就给你一点盐巴,盐巴,就是钱噻。" 舅爷爷在竹椅上歪了歪身子,噗呲一声,放了个闷屁,露出一脸轻松。
“那、那这和那些破陶器又有什么关系呢?” 记者用手在鼻子前面轻轻地扇了扇。
舅爷爷来了兴致,拍了拍记者的脑壳,说:“你这里装的是水嗦?你想一哈儿,古时候,未必哪个每天都还背个秤坨坨噻?没有秤,做生意的时候,么样晓得该给别人几多盐巴咧?因此,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蜀国人,就想起了把盐颗颗做成了盐锥锥,它一头粗来一头尖,运输的时候,把它粗细交叉,不怕颠,交易的时候,给大钱就掰粗坨坨,给小钱就掰细尖尖。那些陶器,就是用来装盐水做盐巴用的,等装在里面的盐水晒成了盐巴之后,再敲破它,就有了盐巴锥锥了噻!”
“哦,把盐化成水,倒在陶器锥锥里,水分蒸发干了以后,就结成了盐巴锥锥,敲破陶器锥锥,就可以得到盐巴锥锥了。这些陶器锥锥,就是做盐巴锥锥的模具哟!” 记者恍然大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