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榆园兄一篇文字,对一些文物的真假有些质疑,本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本来想一笑了之,结果看到折腾在里面也跟着乱嚷一气,顿时觉得有必要正本清源,肃清流毒,以免误人。
解决这个文物真假问题,不是靠猜测和主观意志,而是靠多年的经验或借助近现代科学仪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试想,让一个国外的从未接触过文物的检测研究生检测一件高仿瓷器,他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是真的文物。比如这件文物使用古代磁窑的碎片,研磨成粉重新烧至,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来测定,其年代必然上千年几百年,得出古代文物也是必然。但真的这样吗?一个有经验的文物鉴定专家也许会通过瓷器表面的光泽得出结论:这个瓷器新出锅的,表面没有任何摩擦痕迹,发出贼亮的光,没有年代浸润的光芒。
人的主观判断是建立在经验摸索总结的基础上,虽然未必有量化指标,但其经验和准确性不可小觑。个人以为,精良的科学设备,辅以经验丰富的文物人员的经验,其判断一件文物的真假,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虽然,我们毕竟回不到那个千年或更早以前的年代,对当时的工艺和材料制作水平,只能是推测或实验得出。这样会有一定局限性,我们不理解的未必不存在,那只能说明在研究的方向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不能因此否认前人的成果。
凌家滩出土的玉石微雕人身上有大小不等排列整齐的微型小孔,这些孔都是正圆形,直径在0.15毫米左右,也就是说比线还要细。而不使用现代设备,用尽了办法,也无法做出这样小的正圆形孔洞。也许还会有人说这是假的,但这些文物经过碳十四的检测,这个古遗址至少有五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名闻遐迩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柄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个同心圆是如何制作的?剑身历经两千多年不锈,经过科学鉴定,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铬盐氧化物保护,而这项技术,是德国1937年才发现的。
面对以现代科技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一概否定当然容易,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又比如,秦代兵马俑出土的4万多只三棱箭头,这些箭头底边宽度误差只有0.83毫米,不同工场,不同工人制作,那是2000多年前,没有ISO9000标准化,没有机床。。。凭的什么,有心人研究了先秦时代《礼记•月令》:“物勤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和现代管理学的PDCA如出一辙,这样制度下,能不产优良的军工产品?
借用一首诗作为结尾: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