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妞 于 2018-12-9 23:18 编辑
干啥事都有个因果,无因便没果。
孔老二当年为何而作《春秋》?
太史公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先生是这样解释的——
“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候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子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意“周朝的制度衰落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忌恨他,大夫们压制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被采用,自己的主张无法推行,于是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的历史,作为天下人行动的标杆,贬责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只是为了阐明王道罢了。”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孔子说呀“与其将我的观点用空话记载下来,空穴来风的,我还不如用具体的事例表现出来,使之更为深刻明显、通俗易懂。”
于是,一部泱泱大著出炉了。
从此,这部巨著成为上下人等行为处事之标杆。
太史公说,当王的不能不读《春秋》,不读这本书,小人、奸侫你丫分不清;
当臣下的不能不读《春秋》,不读这本书,遇到啥事都没辙,遇到变故更抓瞎;
最后还说,当王当爹的不通《春秋》,一定背上“首恶”罪名(啥叫首恶,我想是一国最大蠢蛋或一家最傻的叉吧),当大臣儿子的不懂《春秋》,要么篡位,要么弑父……总之,不读这本书你指定没好,死都没个好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