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8-11-23 19:20 编辑
昨天又看了《雨后》和《纸牌老千》,说一说感受。
《雨后》是一篇非常精致的短篇。总体而言,《雨后》比《纸牌老千》在结构上更严谨,更开阔,更收放自如。在内容与思想性上更饱满,更富有感染力与艺术魅力。
三个时间点:早餐、午餐与晚餐;两个地点:膳宿公寓,教堂。
特雷弗通过哈丽特分手后那种孤单、愁郁、怅然若失的情绪,牢牢将看似松散的三个时间节点与两个活动地点聚合到一起,或者说,让这种郁郁寡欢的情绪始终掌控着小说的架构与细枝旁节。从而强有力地把读者拉入了其设置的情绪陷阱。
说懂这篇小说的关键,就是哈丽特情绪的特质。
在读这篇小说前,我们不妨把自己过去的失恋经验调动起来。
小说一开始,特雷弗是让哈丽特带着情绪上场的,在吃早餐时,哈丽特那种神不守舍、郁郁寡欢的情绪就笼罩了公寓下面的餐厅。桌上一本小说,现在在我看来,就是起着遮掩自己情绪作用的一个小道具,小说中的那本小说名字也起得好,契合小说氛围。
然后呢,吃饭时不停地静静地观察着餐厅里的人们。我们可以想想,我们失恋后,是吧,走在大街上也好,坐在哪也好,就是眼光暗淡,跟随着眼前的景物与人,是吧。
而且特别希望有一些动静来与心中的抑郁对冲平衡。
那么这时候,就会注意到别人的谈话。注意到别人的行动。那么这时候,我们读者就跟着哈丽特那一双无神的眼扫描着整个餐厅的人们,包括食物。
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老头儿。对,坐到了她对面坐位。
这个老头儿年纪与她相差或者说反差太大了,按说,是不协调的。
但是,老特就把这俩硬行组合(捏合)在了一起。
这老头也是个旅行者,和她一样,单身一人。
本来,我们讲,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对一个六七十岁的陌生男人是会有反感情绪的,但是,老特在这里写得相当精确。
双方的孤独,让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
于是,谈话就显得很自然了,到后来,甚至是深入了。
但是,但是,请花花这样的读者不要误会,不要误会。不是那样的。
老头儿实际上是一种好奇与对孤独排解的需要,哈丽特是出于一种对于失恋苦闷的那种压抑的排解的需要。
换句话说,无论面前是不是老头,只要是一个人,哈丽特都愿意对话,讲话,讲述。
我为什么说作者在这一段描写里非常精准?就在于哈丽特对面前这个倾诉对象毫不心动,平静如水,有时,甚至忽略了老头儿的存在,特别是对于老头儿的某句问话不予回答,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然后,两人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谈。哈丽特也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老头儿。当然,老头儿是这的常客,从哈丽特父母来这时起,他就曾经来过。这是哈丽特对老头儿没有戒心的原因。
后来,老头儿就走了,走这前好像还有点不舍。但哈丽特无动于衷。
这是早餐。
但请注意,作者花了非常多的笔墨在介绍餐厅里的食物与人物,有的甚至还有名字。这不是闲笔啊同志们,这是有用的啊花花。你知道为什么是有用的么花花?
好,我们后边再说这些看似多余人物介绍的作用。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时间节点,午餐。
特雷弗没有拘泥于公寓这一个地点,而是,移步换形,让哈丽特走到了街上,走到了广场,记她看到了高速公路,看到了远处的旷野,甚至让她在公园的栗树底下的椅子上坐了那么一小会儿,然后,就到了教堂。但教堂在中午是不开的,这就必须去吃饭。
午餐,主要是回忆小的时候和父母在这进餐的情形,在广场玩耍的情形,以及和男友在一起的那些快乐时光,以及分手时在电影院的情形,总之,午餐就是各种闪回。
这个时候,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到了天上的云之类,为点题作了一个准备。
然后,重点就是教堂了。这个教堂,是她之前没来过的,或许是信教的问题,好的父母以前带她来这时,他们一家从来没进过教堂。
但正因为如此,她在这个失恋后的时刻,忽然就进了教堂。而且,发现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画。宗教上的画,作者对这幅画作了详尽的描述,然后,让哈丽特的眼睛注意到了画面上画笔的几个蓝点点(雨)。
这期间,小镇上的雨也恰好到来了。
这时候,哈丽特并没有悟到什么,情绪如旧,回到了公寓,于是,晚餐就来了。
在窗前的一刹那,她发现现实的天空与教堂里画面的天空似乎一样了,那就是雨后天空。
这个时候,与其说是哈丽特灵光一现,不如说是特雷弗灵感一动,她看到,她看到,她看到……上十个排比句形成句子与句群的力量,将小说的气氛与情绪推向高潮,戛然而止。
她到底悟到了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
她来这个小镇,是想借往昔温暖的记忆来慰藉自己失恋的孤独与苦闷,但恰恰是在这里住下的十多天(11天),让自己更加苦闷与郁闷。
但是,我们说,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就仿佛这个小镇在十多天的惯常天气后忽然来了这么一场雨一样。
尽管这场雨过去之后,要不了几天,小镇又会回复之前的情形,但,至少在眼前,这场雨,改变了什么。荡涤了什么,冲走了什么。
从哈丽特本身来讲,三十岁的她有过她几次失恋的经历。尤其是刚刚经历的这场恋爱,令她刻骨铭心。本来,她们是打算到海岛去冲浪度假的。但是,因为男友的变心,他们不得不分手。她其实对男友是深爱着的。甚至在就餐时,也仿佛看到男友来到自己身边和自己温存——这种幻觉和描写,也是特雷弗的一种技法。
我们说,特雷弗深得短篇小说写作之技法。象征与隐喻用得非常好。
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让你滔滔不绝地讲述一个或几个细节极其翔实的故事。短篇小说是一种限制的艺术,而象征与隐喻,是短篇小说最相匹配的衣服。
几乎可以说是为短篇小说量身打造的。
所以,用好象征与隐喻,小说就成功了一大半。
其实啊,我觉得短篇小说没什么难写的。无非就是套路。我们看特雷弗的短篇,你比如《纸牌老千》,几乎就是《雨后》的翻版。都是在酒店(公寓),都是情绪郁郁寡欢,只不过主角一个是女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失恋,一个是离婚。然后,都是想通过故地重游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然后,通过对别人生活的观察与了解,来引起自己情绪上的共鸣或者说找到别人身上与自己情绪共通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