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逐段的精辟的解构,作品的弊端似乎一下暴露无遗,在结构和逻辑上出现了畸形或者混乱。
其实这首诗相当简单,字面的意思一看就懂,深层的意思也没有,所以读者要是等待我进一步的揭示,一定很失望。
这首诗就写了三个片段,三个画面,三个场景:从沙漠出发,去海上钓鱼,又回到沙漠。
毛里塔尼亚一年四季都是炎夏,气温四十度上下,尽管进入现代社会,但还是停留在原始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上,由于国家基本只是沙漠和海水,大海又是处于大西洋著名渔场,所谓靠海吃海,白天从烫脚的沙漠去海边垂钓,走进海水一根鱼线一只钩子抛下去就有渔获。由于昼夜温差大,深夜2点后的沙漠非常凉爽,各家各户的人,三五一伙分散在沙漠各处,吃着夜宵,聊着家常,甚至来点唱歌跳舞,最后也在沙地上休息到天明。
记得小时候的夏天不用上学,每天午饭后家人都在午休,我背上鱼竿走在发烫的土地,走在摇晃的田埂,不小心就掉水里了。在两里外的地方有一条常年不干的河流,经常游泳到河中的一个小洲上钓鱼,在那里可以钓到其他地方钓不到的鱼,有时收获颇丰,有时坐到黄昏一个都没有,口干舌燥,皮肤晒红,脱皮,但乐此不疲。晚上躺在楼顶的竹席上,置身于宇宙星辰中间,听着远处的犬吠和虫鸣入梦。
十多年了,现在的一切改变太大,所以我说毛里塔尼亚是我消逝的少年,在毛里塔尼亚依稀可以看到那种自然状态的影子。
这样的诗,不能用华丽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一切从简就好,,,,
其实几乎整个非洲也是人类的少年,在成人的世界文明面前,非洲人在合作和发展等事务上显得心机,智商等能力严重不足,,,比如足球上,他们个人的灵性与勇猛有余,但整体配合显得难以适应。但是在 少年,童年世界,他们是最天真,最单纯和与自然最融洽的一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