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8-6-1 05:56 编辑
不知你们注意没有,一夜之间,六星论坛发生好多变化。
首先是板块的变化。
马某花的野蛮战线改成了《投稿专区》,刚刚被管理组禁言一星期的李某染,换上主号苏某胖,闪亮登场,位列《投稿专区》首位。但不管谁在首位,老大都是站长马某花。
板块变化的背后,是六星运营模式的改革,醉笑本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六星一普通版友,但我能感觉到这种变化,和这种变化背后的巨大力量。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六星开始尝试盈利模式,或者叫创收模式,因为离盈利还有一段距离。
野蛮战线揭竿而起,第一个竖起“创收”的大旗,创收的经济增长点是“稿费分成”,之前野蛮战线已经做过尝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但这个套路,受规模限制,也受自身局限性限制,可持续性不强,做大的可能性不大。
我说的够清楚吗?
一个一个说。
A,规模限制,是这种创收模式,建立在“马氏豆腐”作坊之上,靠纸媒发表的稿费分成,马氏豆腐的稿费收入,200元是一大关,二八分成不过四十元。
B,自身局限性,这种模式下,愿意把稿子拿到投稿专区,依靠推荐发表的,都是初级水平,就是自己投稿的采用几率不高。真正的成手,比如刘某闯,没有必要把自己的作品拿到专区,等着六星推荐发表。人家自己有固定的发表和出书渠道。而就算六星扶持、培养的写手,一旦成名,不再需要六星推荐,自己出一本书稿费二十万,还会不会拿出四万元分给六星?
这也就注定了这种模式下,整体收入不会太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靠“情义”或者“情怀”维持低水平的收入。
比如马某花,疯某爷,主动把自己投稿发表后的稿费拿来分成,是主动割肉。
这种模式,一开始是“互惠”,到后来就是“情怀”。而靠“情怀”创收,规模能有多大?能走多远?
限制这一模式的“瓶颈”还有很多:论坛自身的编辑水平,文学批评水平,包装能力,商业化运作能力,等等。
遍观六星,懂这些的,拢共不会超过五个人。全懂的,一个没有。
再看一眼外面的世界,纸媒的日子早已捉襟见肘,这种传统的出版、发表的“版税”收入模式,迟早会被新的模式取代。
但变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论坛不搞创收,没有效益,只靠老板的“情怀”投入来维持,坚持到今天已经是奇迹了。
那么,还有什么“创收”思路呢?
放眼当今中国,“创收”、“创新”,是两大主题。既是经济,也是政治,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其实很久以前,色爷就提出并尝试“创收模式”,比如六星大集。
但六星大集因为缺少有效的运营机制,只有想法,没有办法,过于粗糙,最后不了了之。
还有前不久的“二子开店”。二子开店的模式是对的,但所托非人。店主一出场姿势就不对:都特么给我让开,爷给六星创收来辣!
楚门+麻花,就是孙二娘开店,开的是法院审判庭。
进来一个撂倒一个。
一共出品两件东西,一件宝石手链,干残好几个版友,还不许成交。一件小蓝包,引发了六星第二次世界大战。今天的六星,还处在战后重建时期。
收拾瓦砾,分田分地,六星重新划分格局。
这特么哪是创收,这是创伤。
醉笑无意翻旧账,说到这儿了,点评一下。
所以,二子开店的模式就是淘宝模式,做起来的话,比《投稿专区》模式更能持久,
可以继续尝试,六星不是有人开过淘宝店吗?移植到六星来,找个脾气好的打理。
谁想开店?我入一股,扣我,商量一下。
还有人提议:收费阅读。
以目前六星的规模,玩玩可以,靠现有的版友友情捧场,当逗乐了。
你写一帖子,我花十块钱去看?呵呵。
想走起点中文网那种“收费阅读”的路子,太遥远,绝不是六星目前的投入和目前这几十个人能做起来的。
总之,要想改变局面,首先要改变模式,要想改变模式,首先要改变思维,要想改变思维,首先要改变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