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尾巴鹰 于 2018-4-5 08:15 编辑
今天是清明节,说道清明节就一定会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介子推,因为他是这个节日的由来。
晋文公重耳有很多门客,也就是一堆追随他混饭吃的人。
有一句话叫“鸡鸣狗盗”说的就是重耳的门客。因为这些人里有各有能为,据说有一次重耳逃亡走到潼关,后有追兵,可是天不亮城门不开,情急之下,他的门客里有个人学鸡叫能够乱真,于是学了鸡叫,守关的人以为天亮了就开了城门。
“鸡鸣狗盗”原来不是贬义词,不想后来为什么成了小偷行当的代名词。
还来说介子推,介子推也是跟随重耳的门人,重耳遭立储之变逃出晋国,一次饿的不行,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煮了给重耳吃,重耳吃了以后知道是介子推的肉感动的说,他要做了君王一定要重用介子推。
果然,重耳后来做了皇上,这就是晋文公。他的门人当然也是鸡犬升天了,唯独介子推对于晋文公的赏赐坚辞不受。重耳觉得这样对不起他,三番五次的去找他,介子推为了回避重耳带着母亲进了绵山。清明这一天,重耳就带人到这来找他,只是绵山层峦叠嶂寻找困难。他的手下出了主意,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等到他们到了山上看到,介子推和母亲相拥在一起烧死在一颗柳树下。
从此,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清明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不许用火。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久而久之演变为祭奠自己的逝去的亲人。
中国传统文化里这样的故事很多,可是听了还是别扭。因为他歌颂的是忠君,忠君暂且不说对与否,割自己的肉太过分了吧?即使是割了,那个吃人肉的是不是更过分呢?
这种偏激极端的做法到底有什么可以效仿的?听了只能是让人生厌,生畏。
那么介子推为什么不接受晋文公的赏赐不做官呢?他认为,对国君的忠不用奖赏,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不做官是因为,那个时候是周朝时期,眼看着周朝统治下的列国一个个强大,全不拿周朝当回事,他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所以他不去做官。
总而言之,忠君报国是我们传统的文化,但是这样的例子却绝对不能传承下来,否者我们在给孩子们传承中国文化的时候,穿汉服可以,念诗经可以,哪怕是那个狗屁的《二十四孝》,吃人肉就说不过去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