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8-2-24 07:57 编辑
今天招待老丈人和小姨妹一家吃了一顿火锅,在家里做的。喝了点酒,喝完照例睡了一觉。
近年酒量越来越差,每顿不到三两酒,喝完就困。说明已经不适合喝酒了,就是戒不掉。
醒来口渴,爬起来泡壶茶,边喝茶边写个帖子。
昨天看到肺话蛮多版友写的一篇《闲云野鹤典故》,篇幅不长,却是文史笔记的范例。甚喜。
王国维《人间词话》点评天下诗词,提出一个重要的艺术审美标准,叫“隔与不隔”,曰:
“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又说: 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白石,宋代文学家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
什么叫“隔”呢?我的理解就是:作品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如雾里看花。
反之就是不隔了。
建议每个爱好读书写字的版友都看看《人间词话》,有助于提高你的眼界。至少读三遍。
不仅诗歌。其实所有文字都有“隔与不隔”之分。
比如散版最近的两个作品,一个小说《吃鸡》,一个散文。那篇《海》算叙事散文吧。
按我的标准,就是不隔。这两篇作品有个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语感”好,三句就能把你带到作品的情景中去。
读起来通透。
这涉及到驾驭语言和架构情景的能力。主题是否深刻,另说。
这个很重要,我们多数人的文字做不到这一点,说理也罢,说故事也罢,要么太啰嗦,要么太做作,要么太突兀,语境不协调,不连贯。总有些字句把你“隔”在外面,不能顺畅地“阅读”,最终让你看不进去。
文字就像作者修的一条路,好的文字或大路朝天,或曲径通幽,自然妥帖,让你不知不觉就走进去,顺畅。
不好的文字就是一条坎坷路,迷雾重重,坑坑洼洼,荆棘密布,而且七拐八拐 ,歧路亡羊。
走走就走蒙圈了。
肺话蛮多这篇小文,也很通透。一看就是文史高手。
文字好不好,与长短无关。
古龙有篇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桥段:紫衣侯用剑斩下一截树枝,托人转交白衣人。白衣人一看那截树枝的切口,就知道这是绝世高手所为。
拿这个举例有点自我吹嘘的意思没?好像我也是高手。呵呵。醉笑写字不行,眼光还可以。
————是为题记,戊戌年正月初九凌晨,醉笑于大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