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开富贵 于 2017-12-25 19:48 编辑
2017年度词汇----丧
文/张花花
你今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丧。
大家都说,2017年,是神秘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你不管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
你不想上班,不想恋爱,不想运动。甚至有时候,对整个世界都丧失了兴趣。
行动上,你特别懒散。
口头上,你充满自责。
以前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现在我们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以前我们说,你不努力一下,你不知道什么叫成功。
现在我们说,你不努力一下,你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2017年,你到底有多丧?
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测试方法——
打开你的微信,在搜索框里搜索“哎”或者“唉”,如果聊天记录超过100条,那你就真的,彻底,完全,没救了。
丧是什么?
简单地说,丧是长时间心情低落的一种负能量状态。严重时,甚至会走向抑郁。
上周,我们征集了大家2017年的关键词。
大家提得最多的,也是丧。
有的粉丝很丧,因为找不到未来的方向,很迷茫。
他们说,快毕业了,扑面而来的,不是毕业设计,就是就业压力。
他们说,没有考研,也考不上公务员,一把年纪,还在学校里漂泊。
他们说,喜欢的工作没能力做,不喜欢的工作又实在不愿意做。每天躺在宿舍的床上,倒计时什么时候要搬走。
有的粉丝很丧,因为改变不了现状,很无力。
他们说,公司远,每天强忍着睡意起床通勤,坐地铁,总要等好几班才能挤上去。
他们说,上班累,在电脑前一坐就是10个小时,腰酸背痛,晚上12点多,还要挤夜班公交车回家。
他们说,工资少,每月厚着脸皮跟家里要钱,可是家里人说,宁可日子过得差点,也别放弃国企的稳定生活。
还有的粉丝很丧,是因为穷。
没结婚的,陷入“一拿到工资就要还花呗”的死循环;
结了婚的,被房贷和车贷压得喘不过气,舍不得买洗衣机舍不得买冰箱,冬天为了省钱手洗羽绒服,去超市只看打折区。吃外卖,没有满减都不敢点。
很多人都说,这种丧只是短暂的不开心,是生活中常见的节奏失调,休息几天就能好。
但可惜的是,今年的“丧”,已经不是一种偶发性病症,而是生活的常态。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
2017年,离婚率比去年上升了10.3%。
——我们不想爱了。
以前,我们不爱了,会忍,会将就。
今年,我们懒得将就了。
2017年,辞职率达到22%,比两年前增加了3.7%。
——我们不想工作了。
老板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员工又提离职了,怎么办?
2017年,心理医生成为吃香的职业,抑郁成为热词。
——我们没办法开心了。
以前,抑郁症只是一个离我们生活很远的名词。
今年,明星接二连三地因为精神问题自杀,我们发现,以前以为只是情绪感冒的抑郁症,一没处理好,就是绝症。
不止是明星,普通人也不想活了。
12月,中兴程序员因为被劝退,从大厦顶上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我们为什么这么丧?
2017年,阶层固化更加严重了。
媒介捅破了底层社会和上层阶级之间的那层纸。
我们在手机上刷到一个个讨人厌的消息,某富豪下楼买菜,顺便买了个房;某富豪为了配新买的衬衫,又买了辆玛莎拉蒂。
可是放下手机,我们比谁都明白。
不管屏幕里展现的是谁的生活,本质上,那都是我们够不到的生活。
这种信息透明,反过来加重了我们的焦虑。
有钱的人会更加有钱,好看的人会更加好看,而我们只会越来越穷,越来越胖。
所以才有人说,现代社会青年人的常态是,“一边进行着超出自身负荷的努力,一边又被迫接受着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打破阶级。”
2017年,几乎每个月都发生着令人绝望的事情。
5月,北电教授性侵女学生,在微博被曝光。
6月,绿城保姆纵火案,女主人和三个孩子都因为抢救无效而身亡。
7月,大v许豪杰娈童事件曝光,网民哗然。
8月,榆林市第一医院产妇马茸茸坠楼身亡。
10月,豫章书院囚禁、体罚学生曝光。
11月,携程幼儿园老师殴打孩子,给孩子喂芥末。
还是11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被曝光。
12月,江歌案终审。
今年的热点事件,好像都在彼此较劲似的,给我们抛出一个比一个冷血的答案,展现一个比一个残忍的人心。
特别是年底。
好几次,我们以为残酷到这里,就应该完结了。
结果,更加刷新人性底线的事情,第二天马上就会发生。
很多事情没有后续,很多事情没有回音。
我们生存的安全感,信赖的安全感,在一波接一波的浪潮中,逐渐瓦解,消弥殆尽了。
2017年,还是表情包的年度,我们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以前我们难过,会找朋友聊天,找家人倾诉。
现在我们难过,却不会表达了。
正因为我们知道人人都在快节奏中自身难保,比起默默崩溃,我们更害怕自己的情绪,传递出来,成为别人的负担。
为了避免成为负能量传播者,我们大多数的沟通,都是把千言万语,压缩成一句:算了吧。
想倾诉的话越来越多,表达能力却越来越弱。
想哭的瞬间越来越多,能抱着哭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比之前更需要朋友,却比之前更害怕打扰朋友。
一年前我们根本想不到,连宣泄情绪这件事,都会变成痛点。
很多人觉得,丧成了常态,自己注定摆脱不了,所以很恐慌。
他们害怕自己一直这么丧,一直无力改变现状。
事实上,适度的丧,能消解生活的真实苦痛。
当丧成为一种自嘲,它可以缓解焦虑。
当丧成为一种潮流,它可以缓解孤独。
在表达“丧”的同时,我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在全民都“佛系”的浪潮中,我们为成为浪花、成群结队,而欣喜异常。
一个“丧”字,贯穿了2017年。
但是奇怪的地方也在这里。
尽管每个人都说自己活得很丧,但是所有人都还是在努力地学习工作,没有人放弃生活。
尽管各种新闻让我们三观崩坏,但是每次有事情我们还是会挺身而出,没有人放弃正义。
尽管很多事不断地冲击我们的道德底线,但是我们坚守着内心的善意,没有人放弃希望。
尽管我们习惯把丧挂在嘴边,貌似所有人都沉迷于丧无法自拔。
但我们的骨子里,依然有一股,面对痛苦,要绝地反击的孤勇。
这种孤勇,自始至终,一直存在。
它和“丧”一起,贯穿了我们的201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