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清明杂说(3):《清明》所指,唐耶?宋耶?
查看: 21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杂说(3):《清明》所指,唐耶?宋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2-20 17:5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本帖最后由 坏菜 于 2010-2-20 18:06 编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提到清明,在中国,无论妇孺老幼,不知道这首《清明》诗的很少见,它的知名度非常高。在中国,你可以不知道上帝,但不会不知道《清明》。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笔者的主观臆测,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个现实的基础存在。大约上个世纪的九四年,在香港进行过一次“你最喜爱的十首唐诗”的民意调查,这首署名杜牧的七绝《清明》名列榜首。很多家庭在孩子儿提的时代就教会了他(她)朗读这首诗。在一些文化场合,或者茶亭酒肆、街巷荒村里也会不时地听到这首诗。这首诗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它以一种文化的形式镶进了这个民族的肌体里。
    这首诗的一般解释是这样的:清明这一天,遇到了纷纷细雨,诗人刚好在旅途之中,不能按照传统的风俗和家人一起踏青扫墓了,所以心里有些不痛快,便只好去询问牧童,想找个酒店,喝几杯暖和暖和,也借此舒解一下自己的不爽。牧童给他指出了那个远方有酒店的地方:杏花村。
    这首诗早就有人怀疑不是杜牧所作,是南宋末年宋人所误收,后人误收进了《千家诗》,才把这顶帽子放到了杜牧的头上,这个话题下面再说。还是回过头来,好好地看看这首诗。
    这首诗里哪个地方告诉你诗人因不能扫墓而“欲断魂”的,没有,只不过是后来人根据清明这个意境自己推测出来的,诗之所以会“断魂”,就是因为不能回家扫墓,因为清明节就是上坟扫墓的日子呀。
    要想真正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杜牧的那个时代,看看那时的清明节,人们在做什么,什么季节那时的人才会去扫墓。
    唐代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前面说过了,这个季节因为纪念忠臣介子推,所以国家规定,这一天全国的人家都不开火,要吃冷食。过了这一天才可以开火做饭,而吃上热食的这一天就是清明节了,所以这两个节日往往是连起来过的。
    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古代“墓而不坟”,即打墓坑而不筑坟丘,到了秦始皇就开始起了墓丘。在这一天,死者的子孙要去逝者的长辈坟前,修整坟茔,拔去长在坟头上的乱草,给坟头加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在唐代,给亲人扫墓是在寒食,而不是清明,这是无容置疑的,因为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下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扫礼,于茔南门外祭奠撤馔讫,泣辞,食馀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唐会要》卷23)这规定的非常清楚,寒食节这一天是上坟的,“不得作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唐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都很快乐,是他们出门踏青、举办各种活动的快乐节日。
    唐代寒食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拜扫墓茔,唐代诗人也证明了这一点。“除非寒食节,子孙塚旁泣。”(初唐王梵志《身入破皮袋》)、“莺啼远树多从柳,人哭荒坟亦有花。”(中唐卢纶《寒食》)、素娥哭新冢,樵柯鸣柔桑。”(晚唐于濆《寒食》)。可以看出这个风俗在帝王的法律约束下,一直延续了整个唐代。没有人会在第二天清明节去扫墓,因为那样将会被当时的人认为不孝,而不孝在封建社会里可不是个小问题,会受到官府的制裁的。
    已经有学者(今人如陈寅恪、缪越等)研究后指出了这首清明诗非杜牧所写,原因如下。杜牧的《樊川文集》20卷为它的外甥裴延翰编辑,收录了小杜的诗文450多篇,这个集子是最权威的,没有这首诗。到了北宋又有有心人广泛的收集小杜遗诗,其成果是编成了《樊川外集》、《樊川别集》。这两个本子,因为鉴别很有问题,混入了一些其他人的诗作,早就有人指出来了,这里面也没有这首诗。南宋的时候,又有人给他搞出了个《续别集》,后来证明是书坊为了多赚钱托名编造的,还是没有这首诗。我查遍了我的藏书《万首唐人绝句》(上、下),是南宋洪迈给皇帝“御览”编撰的 ,仍然没有这首诗。它最早出现于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编选的《千家诗》,因为《千家诗》流传很广,在民间很普及,所以这首可疑之作便永远戴在了小杜的脑袋上。但后来的诗选家因为不知道老谢是如何肯定就是小杜所做的,加上老谢把这顶帽子戴在小杜头上时也没有说明原因,所以多不采用。比如清康熙本《全唐诗》、嘉庆年间小杜诗的研究专家冯集梧都没有采用。
    还有的从《唐韵》的角度证实了这首诗非唐人所作,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一个事实,如果这首诗真的像后来诗家所解释的那样是在说清明扫墓的事,那么它绝非小杜所作;如果它真的是小杜所作,那它所要表达的意思,绝不会与清明扫墓有关,是后人强加给了它不该有的误解。
    无论如何,这首《清明》诗是一首好诗,人们就是在误读中一步步的建立起了新的释读构架,而这新的释读构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人们对他的作者真正是谁,并不关心,真正关心的是它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思考、那种价值观。
    那么,唐代的清明为什么是个快乐的节日呢?留待下文再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板凳
发表于 2010-2-21 15:30 |只看该作者
我读这首诗,
从来没有理解成是因为“不能扫墓而“欲断魂”的”呀
我理解成“去扫墓的人因为悲伤而欲断魂的”
自己这么理解,也从来没有求证过
今天看了坏老师写的,原来还有这样的说法?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2-20 21:09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好,书呆子掉书袋,我等非读书人还是窥见一斑学问之影滴。
本文已链接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