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想起很久以前那些情书和日记的下落,是不是像“同桌的你”那样唱的:“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那些情书,都该遗失在时光的指缝里了吧。那些年少轻狂的时光,那些深深浅浅的字迹,都像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一去不复还了。
其实心里一直向往古人那种鱼雁传情的感觉的。那时候的生活节奏慢,等信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你的信,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和希望。然而现在还会有人写信吗?都变成了电脑上千人一面的电脑字体,都变成了屏幕前轻薄的调笑。
自从有了电脑和网络,写字更加变成了轻巧的事情。网络上庞大的博客群,都在敲打着自己的故事和喟叹。连《阿凡达》里的主人公也不能免俗,也要对着电脑念叨着视频日记,及至他的日记给他自己和女友带来灭顶之灾。或许写日记真不是个好习惯,最近不是传出广西的局长因为日记外泄而获罪吗?如果没有那些日记,他一定还是优哉游哉的周旋于各种女人之间,玩他的数码产品了。
自从有了网上日记,有了博客,我也在几个地方写过日记,可是好些已经遗失了,有些还在。知道一些旧爱曾经来过,然而自始自终,他们从不发一言,任我在日记里或喜或悲的矫情。该是无从说起了吧,看着这个女人笔下陌生的自己,只能维持着沉默,难道还能说:“宝贝,我爱你”或者是“宝贝,我们已经完蛋了。”虽然我从未指名道姓,然而当事人应该都能看得出,哪一个是自己留下的痕迹。
习惯了在博客里敲打,但是因为是网络的公开性,所以多多少少有点修饰——当然,更秘密的都锁在心里了。骤然看到别人的日记里提起自己,那该是多么的如坐针毡。现在终于理解他们为什么只看而不留言了。
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
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
How should I greet, with tears, with silence.
我如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George Gordon Byron
乔治-乔登-拜伦《春逝》
以眼泪,以沉默。我也是一样。有些东东,看了也就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