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看见柳二在群里转发个事,很长。也耐心看完了。大致概括如下(具体的,沙发楼复制):
说一对夫妇,教师,把儿子培养留学。随后,也卖掉住房,去投奔了儿子,卖房得钱给儿子凑了房款。之后,基于隔代差异,还是文化差异,在管理孙子和日常生活中,与媳妇摩擦不断。媳妇也是留学会定居的。矛盾不断升级之后,夫妻实在受不了了,希望儿子把房款还回来,打算离开儿子回到中国。但儿子也付不出那么大的费用,一家子便这么硝烟弥漫别扭居住。终究悲剧发生了,再下一次矛盾升级,忍无可忍冲动之下,老人捏着菜刀砍翻了儿媳。
牛芒玩笑,说:独生子可是不靠谱,换做投奔独生女要好的多。
这话细想,还是有道理,因为男人处事,更多是行动,行动之前,却尽可能沉默、隐忍;而女人处事却习惯了嘴巴,罗里吧嗦的唠叨,不懂得沉默是金的隐忍,就特别容易激化矛盾。所以,现实见得最多的是婆媳纷争,却很少看见女婿跟丈母娘动辄吵架的。
但只这是性别差异,不是这个故事的本质。所以,我认真回复说:跟是否独生子女无关,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桎梏,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现代社会常见的矛盾冲突。
后来,就这么话题的后续,牛芒,说:我有同学朋友在遗憾,当初再生一个就好了,现在就一个,好坏沒选择。虽然是玩笑,但,难道不是另一种误区?我摇摇头,再次回复:观念不转变,一个和两个没有区别,好与坏,谁在定义?依据是什么?
似乎是有感而发,柳二后来冒一句:礼崩乐坏,儿女都靠不住了。
这个“靠”字,让我吃了一惊。想起最近看《遥远的救世主》,里面有句话: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非几次新文化运动就能开悟。
是的,这就是传统文化的话题。父母生养孩子,给自己的观念是:养儿防老。在西方文化里,这就该算是:如此功利的理念。而我们的孩子出生之后,接受的教育就是“靠”,结果父母被靠得太多了,又嫌子女啃老,彼此生出来诸多怨愤。
现代的孩子,活得很不容易。曾经有一天,我们家儿子看见他爷爷住院,我们忙前忙后侍候着,他就跟我说,老妈,我以后可能面临4-8个老人,若要是有个生病啥的,且不说钱的话题,就这人情都得把我累S了。他说的,何尝不是现实?我们在指责孩子的时候,可曾想过孩子的处境?我记得当时跟儿子这么说:别担心,等我和你爸老了,我们住养老院去,要不然就跟其他老人作伴。儿子又很忧伤,说:那我不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不孝啊?
说真的,这个故事里我没有看出什么礼崩乐坏,更多是自我选择和是否能承担相关后果的话题。我今晨问先生,若是他,面临儿子居留国外需要买房,他是否会做同样选择,他的答案是:若没看这个故事,选择是一样一样的。那么,言下之意,就是看了之后,有所惊醒?我笑着问他,你觉得我会作何选择?他说,不知道,你素来另类,无法揣度。我说,两种可能:一是置之不理,让孩子自我奋斗,二是支援孩子,但宁愿租房,也不会投奔儿子。并且,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
故事里的双方,其实都是没有担当的,简单说,是做了选择又不甘心的:
比如那对老夫妻,给了孩子经济支援,就希望人家感恩戴德,非要如何如何,人家达不到期望值,就受不了并最终爆发了。自个儿不想亏本,当初就不该投资——用金钱换感情的投资,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想得出来。事实上,他们有很多路可走,偏偏走了最极端的,得不偿失的血泪账啊。
而那小夫妻也是如此,儿子既然拿捏不了媳妇,把父母连累在身边干嘛?简直是窝囊废一个。媳妇呢,一边享受着中国式父母的付出,一边指望父母像西方父母那样绝对民主相处,贪心不足蛇吞象的典型,活该遭到反噬误了卿卿性命。
现在而今眼目下,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两种观念的碰撞必然越来越激烈。在国家法律制度等来不及跟上碰撞之前,还有多少悲剧会上演,谁都说不清楚。是礼崩乐坏吗?谁的礼?怎样的乐?估计还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你的道理不是我的认同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