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 儿
(一)
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70年前后,也就是上山下乡运动在农村里开展得最为波澜壮阔的时候,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秀儿,她的名字与她的人一样,很是普通,然而,她的一生,却又是那样地教人可歌可泣!
秀儿是的我表姥姥,她是我母亲前夫赵昌九的亲妹妹,按照那个年代的取名习惯,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秀儿的本名应该叫做赵昌秀,不知道怎么了,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日子里,我忽然想起了她,我的表姥姥秀儿,也许是她的亲身经历,和她一生的遭遇,似乎都已经不能够再用“不幸”这样的词语去修饰了吧!
故事还要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期开始,党中央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在1955年,毛主席就曾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也顺势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起,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国家也积极地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去农村参加各种垦荒运动。
1966年,在“文革”的影响下,高考骤然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1966年至68年期间,因为“文革”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国家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到了1968年的12月22日,毛主席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人民日报》随之刊登了《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希望广大知识青年和脱离劳动、没有工作的城镇居民们,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由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并且一度震撼全国,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几乎每座城市、每所学校、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股大潮之中。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
下乡知青,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又被称为“知识青年”,简称“知青”,这些人中大多数,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然而,他们却成了那个时代里,最为典型的一个记忆。
之所以在开始秀儿的这个故事之前,讲述一些关于“知青”的话题,一方面是因为秀儿生活的那个年代,与这段历史密不可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也是秀儿一切的悲剧的根源,也都与“知青”脱不开干系,我已经记不得,母亲是在什么时候为讲述的这个故事,好像是在我上大学之后吧,或者是更早以前,我只是隐约记得,当我听到关于秀儿的所有事情之后,我亦是唏嘘不已,我感喟秀儿离合无常的命运,和她人生里非同常人的境遇,我更为秀儿的执着,还有秀儿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断地挣扎抗争,而泪流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