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 D. Herter Norton, 1938)
Lord, it is time. The summer was very big.
Lay thy shadow on the sundials,
and on the meadows let the winds go loose.
Command the last fruits that they shall be full;
give them another two more southerly days,
urge them on to fulfillment and drive
the last sweetness into heavy wine.
Who has no house now, will build him one no more.
Who is alone now, long will so remain,
will wake, read, write long letters
and will in the avenues to and fro
restlessly wander, when the leaves are blowing.
中译:
(译文:北岛)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1]
(译文:冯至)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规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译文:黍黎释)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很壮观。
把你的影子落在日晷上,
让风吹遍原野。
让最后的果实吹熟;
再给两天晴朗的日子,
催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进浓酒。
谁此刻没房子,就不必建了。
谁此刻还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街上来回漫步,
暗自心慌,见秋叶飘落。
作品鉴赏 听语音
开篇就确定了谈话的对象是上帝:主呵,是时候了。这语气短促而庄重,甚至有种命令口吻。夏天盛极一时。参照题目,显然是一种感叹,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终于过去了。是时候了,是“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让风吹过牧场”的时候了。这两组意象有一种奇妙的对位关系,即你的影子与风,日晷与牧场在上下文中彼此呼应,互为因果。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过影子的方位确定时间的;而风是无形的,牧场是日晷在时空上的扩展。一般来说,明喻是横向的,靠的是“好象”“仿佛”这类词来连接。而暗喻是纵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应。另外,对于诗歌的方向性,这首诗是由近及远从中心到边缘展开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为万物定位,从这里出发,风吹向广阔的牧场。
第二段仍保持着开始时的命令式。带动这一转变的是风,是风促成段落之间的过渡。前面说过,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强制式动词的层层递进:“让”、“给”、“催”、“压”。这其实是葡萄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被这几个动词勾勒得异常生动。对于“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这三句,若进一步引申,说的不仅仅是酿造,还有生命与创造。
第三段是全诗的高潮。“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两个名句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即他没有故乡,注定永远寻找故乡。大约在此两年前,他在给他的女友后来成为妻子的信中写道:“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许是这两句最好的注释。“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从开端的两句带哲理性的自我总结转向客观白描,和自己拉开距离,象电影镜头从近景推远,从室内来到户外,以一个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结尾。最后三句都是处于动态中:醒来,读书,写信,徘徊。而落叶纷飞强化了这一动态,凸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凄凉感。
这是一首完美到几乎无懈可击的诗作。从整体上看,每段递增一句的阶梯式的结构是刻意营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复杂音调的变换成为动力,使主题层层展开:开篇显然与上帝有某种共谋关系,同时带有胁迫意味。第二段的酿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转化,这创造本身成为上帝与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与觉醒,是对绝对孤独的彻悟。这三段是从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终归结于人的存在。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主呵,是时候了”和“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但同时又非常克制,象激流被岩石压在地下,有时才喷发出来。这激情来自正视人类生存困境的勇气,因触及我们时代的“痛点”而带来精神升华。这首诗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读者由此进入,体验了一个漂泊者内心的激情。
作品评价 听语音
著名诗人北岛评价说:“有时我琢磨,一首好诗如同天赐,恐怕连诗人也不知它来自何处。正是《秋日》这首诗,使里尔克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翻译家冯至评价这首诗:“诗歌所能带来的情趣就是从一颗心走进另一颗心,并且随之跳跃与感动。显然,里尔克的这首《秋日》做到了,并在百年的岁月里越发显得隽秀而光辉四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