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同题】解读《陌上桑》的侧面描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查看: 210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题】解读《陌上桑》的侧面描写——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3-21 16:53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榆园书话 于 2016-3-21 17:28 编辑

从汉乐府《陌上桑》的艺术表现手法说起,聊聊古典文学中关于侧面描写的话题。

先来看看这首《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是个美丽俏皮,开朗大方的妇人,人见人爱。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呵呵,这丫头多贫啊,也是她敢于蔑视权贵,品质好。这首诗在主题上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啥啥的,咱就不说了。今儿单说“侧描”。

      诗人在表现罗敷的美貌的时候,没有直接描写她的脸庞和身段,而是采用侧面映衬和烘托的手法,先写她的妆扮: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从服饰妆扮的美,衬托罗敷的气质神韵。乐府民歌经常采用这种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古诗十九首》有一首《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清人张玉榖点评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其实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却有着极其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写完妆扮服饰,该写罗敷的美貌了。但诗人没有,笔锋一转,把读者的目光引向旁观者: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四句,端的妙趣横生。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过路的老汉看见罗敷,放下担子假装歇歇脚,为的是欣赏罗敷的美貌;“捋髭须”这个下意识的“微动作”所表示的内心活动,是在看见美丽的罗敷之后,摸摸自己的胡子,感叹自己年华已逝,这么漂亮的姑娘,只有看看的份儿了。就如醉笑看见美女,会不自觉的咽口唾沫。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年轻的小伙子看见罗敷,不经意的脱下帽子,整理一下帩头。

      帩头是古人包头发的头巾。古人男女皆留发,只是发式不同,男士已婚和未婚的可能从“帩头”上加以区别。

      少年见到罗敷就整理帩头,是男人看见美女就肃然起敬,整理衣冠的习惯动作,而潜意识里,更是借以表示自己未婚的身份。

      这简直是司马昭之心。呵呵。

      前四句对路人细腻的描摹之后,后四句又略带夸张。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只顾着看罗敷了,耕地的忘了扶着手里的犁杖,垄沟都犁偏了;锄草的心不在焉,连草带苗统统给刨了。大意就如小沈阳说:光顾着看你了,都撞树上了。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这句容易误读为:回家看老婆不顺眼,坐在路边看罗敷。我就曾经这样误读过,呵呵。
       注释几个容易误解的文言词:相--自省;但--只是;坐--因为。

       这句的正解因该是:回到家里开始抱怨自己,都是因为看罗敷看的。

       诗人笔下,观者的举止行为透视出的心理活动,是朴实的劳动者的朴素的爱美之心,真挚而直率。

      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生动的表现,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侧描”手法在古典文学中还有许多经典范例,试举两例析之。

      一是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的学生,除了文才与屈原合称“屈宋”外,还有一点,宋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因此遭到同朝为官的登徒子嫉妒,登徒子向楚襄王进言。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登徒子在楚王面前挑地沟,说宋玉长的那么漂亮,又能说会道滴,还很好色,大王可不能让宋玉出入后宫啊,容易出绯闻啊。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楚王不放心,就问宋玉:小宋啊,登徒子说你长的漂亮,能说会道,还说你好色,这可怎么整啊?
    宋玉说:我长的漂亮也不怪我啊,那是天赋,我能说会道是跟老师学的,那叫有才,但我不好色,真滴真滴。
    楚王说:你不好色的事,有什么证据么?有证据这事儿就拉倒,没证据你就回家吧,以后别上咱家来了,哥心里没底。

    为此,宋玉写了这篇《登徒子好色赋》,举了正,反,中庸三个例子,论证自己不好色,登徒子好色,另一位秦章华大夫好色不乱,以反击登徒子。
     这篇小赋写的挺有意思。特别是在论证自己不好色的时候,宋玉写了这样一件事。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宋玉说,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家的邻居——“东家之子”。

        就咱家东邻那女孩,先说个头儿,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再说那脸蛋,要是涂上脂粉就太白了,抹一点腮红就太红了。怎么特么那么正好?
   
     但就是这么一位绝色美女,趴在墙头上偷看我好几年,我至今楞没搭理她。
    这宋玉可真是暴殄天物。换做醉笑,早把墙拆了。

    我们知道,审美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环肥燕瘦,任何一种物质形态,有人看着美,也会有人看着不美。而侧面描写就巧妙利用审美的这一特性。
    宋玉在描绘“东家之子”的美貌时,避开了直接描写的局限性,从侧面去烘托,把”东家之子”之美,写的恰到好处。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侧面描写的范例是《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文字。

    话说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大乱啊......

   《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
    当时关二爷还未出道,只是一马弓手,"袁术欲喝退之,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关羽与华雄在战场厮杀的场面,而是着意来写会场;把战场放在会场后面来虚写。战场上的杀声、鼓声、喊声在会场的人听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却看不到厮杀场面,如此虚实结合,既烘托紧张气氛,更有悬念。

    前面写华雄的不可一世和关羽出战后惊心动魄的喊杀声,极好的铺垫和渲染了气氛,正不知胜负如何,人人悬着一颗心的时候,“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关二爷牛逼哄哄滴端起曹操敬他的那杯酒,酒还冒热气呢
    关羽在一杯酒尚有余温的顷刻间,已提了华雄的头,掷于中军帐前,则关羽之神勇,跃然纸上。

    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3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9
发表于 2016-3-22 15:38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擅自给你加了九个字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3-22 15:37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罗敷是个美丽俏皮,开朗大方的妇人,人见人爱。

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3-22 12:10 |只看该作者
榆园书话 发表于 2016-3-21 22:09
语出晚唐诗论《二十四诗品》,传为司空图所作。
如果喜欢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建议你看《诗品》、《文心雕 ...

都太需要时间来阅读啊.好的,谢谢推荐.我会留意看下是否引起我的兴趣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3-21 22:09 |只看该作者
月光屏 发表于 2016-3-21 21:21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题目实在是妙.

语出晚唐诗论《二十四诗品》,传为司空图所作。
如果喜欢研读中国古典诗词,建议你看《诗品》、《文心雕龙》和《二十四诗品》还有曹丕的《典论论文》等几部古典美学论著,比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还好。

但不太好懂,特别是《文心雕龙》,用骈文写的。大美。


网上有文白对照的版本。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3-21 21:51 |只看该作者
月光屏 发表于 2016-3-21 21:20
这样的描写给人与无限的想象空间.却比正面描写的再生动也会有震憾力.现在许多被改编成电视剧或是影像方面, ...

文字跟影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
文学是语言艺术。

通过文字塑造形象,手法多样。好的文学形象,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去“再创造”,所以才会有“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就是文学的独特魅力。


而影视是视觉艺术,就人物形象来说,直观了,也固化了,没有了距离和空间,所以电影有自己的文学脚本,就是剧本,没有太多的文字刻画,只有对话,人物形象靠演员的表演去演绎。

名著改编的电影没有几个成功的。谁来扮演林黛玉也不行,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黛玉。

何况多数演员和导演都那么拙劣。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3-21 21:21 |只看该作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题目实在是妙.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3-21 21:20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描写给人与无限的想象空间.却比正面描写的再生动也会有震憾力.现在许多被改编成电视剧或是影像方面,许多演员的演译的实在差强人意..所以说这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21 17:21 |只看该作者
罗敷,宋玉,关羽,评得极佳,且有趣!榆园书话兄知识很丰富,赞一个!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