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疯老爷子 于 2018-2-20 14:59 编辑
说年俗 道年味儿
还没闻到年味儿呢,年就过去了,要不是大年三十捧着手机抢了一天红包,这年过得呀,跟平常没什么两样。
我小时候的年味儿,是门槛上火红喜庆的春联,是门口暖暖的红灯笼,是屋里新贴的带着油墨香的年画,是噼哩拍啦的鞭炮声,是生产队分年货的喜讯,是父亲平时舍不得喝的陈年老酒,是母亲的粉炖肉和年夜饺,是亲朋好友间甜蜜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现在吃的喝的玩的乐的什么也不缺了,要鼓捣出年味儿来,还就没那么容易了。
“吃了腊八饭,离过年还有二十二天半。”那时候一到腊八,就开始一天一天的数日子,年味儿也一天比一天浓起来。离年还有十多天,生产队就把过年的猪杀了,一家分一块肉,挂在背阴的墙上冻起来,孩子们整天看着咽唾沫,大人也舍不得给吃,直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才从上边割下一小块来,包顿饺子吃。从这天开始,过年就被排上了日程:“大年二十三,祭灶坛;大年二十四,写对子;大年二十五,扫房土;大年二十六、宰鸡兔;大年二十七,赶年集;大年二十八,炸麻花;大年二十九,秧歌扭;三十耗油(熬夜守岁);初一磕头(拜年挣压岁钱)。”
一提到年味儿,就会想起扭秧歌。庄稼人忙活一年,就等着冬天农闲了娱乐娱乐。不到正式扭秧歌的时候,舍不得请吹喇叭的,也舍不得穿上行头,素衣素面的就聚在一起扭。拉花的把一节高粱杆劈成两半,捏在手里当扇子,用席篾串几片干杨树叶子,套在脑袋上当花饰,嘴里嘟儿啦哒,嘟儿啦哒的唱着喇叭调儿,又扭又跳,手舞足蹈,虽然很滑稽,很苍白,但扭得却是津津有味,一丝不苟。一直扭到大年二十九,才伴着高亢的喇叭,跟着震心的鼓点,正式打开秧歌场。老爷子扮成小媳妇拉花儿,小媳妇扮成帅相公跳丑,一双双,一对对,逗得是情意缠绵,难舍难分。演媒婆的举着个大烟袋,在旁边助阵,演老蒯的挥舞着一对捶布的大棒槌,棒打鸳鸯。笑得观众鼻子里都冒了泡儿,也不知道擦。
比扭秧歌还热闹的是赶年集,一条条通往集市的小土道上,黑压压的人流争先恐后的往集上涌,好像集上的年货都是不要钱的,生怕去晚了抢不到。集上卖糖葫芦的、卖糖瓜的、吹糖人的,卖炒栗子的,大呼小叫,馋得孩子们舍不得走。供销社也把摊子搬到了集上,花布洋布,衣帽鞋袜,大小百货,应有尽有,大姑娘小媳妇眼都不够用了,挑了这个选那个,就是舍不得买。最热闹的是炮仗市,卖鞭炮的为了炫耀自己的鞭炮响,争相到空地上搞燃放比赛。嘎小子们买到的鞭炮舍不得成串的放,把鞭炮从炮辫子上拆下来,装在兜里,遇到不顺眼的卖年货的,就点着一只,扔到他们的脚底下扔,随着啪的一声响,卖年货的跟着一蹦,随口笑骂一句,并不追究是谁扔的。
外面的年味儿饱的是眼福,家里的年味儿饱的是口福。虽然分来的肉不到大年三十舍不得吃,但解馋的好东西还是很多的。一进腊月,我妈就用瓦盆生一盆豆芽,等豆芽长到比豆粒长时,就买几条咸腊头鱼,剁成小块块,和豆芽白菜炖成一大盆,放冷屋里凝成鱼冻,这种鱼冻的弹性好,鲜味足,加一块放到嘴里,又滑又鲜又有嚼头。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腊头的学名叫河豚,更不知道比肉还好吃的腊头鱼竟然有毒。可我妈是杀腊头鱼的高手,多毒的腊头鱼在她的手下都会变得安全美味,万无一失。做完腊头鱼冻,我妈还要蒸一大锅年豆包,放到冷屋里冻起来,想吃的时候就热几个,一直吃到大年二十八,炸麻花。其实麻花只是一种甜脆的零嘴儿,有时为了省事,还把麻花炸成麻芽,油炸糕、油炸饼、白薯丸子才是年货的主角。
到了大年三十,吃肉以前要放一通炮,炮声一停,盼望已久的粉炖肉就端上桌来,只是眼大嗓子细,吃不了几块就被腻住了。还是晚上的年夜饺吃着过瘾,能把肚皮撑得松好几次裤腰带。那时候没有电视,吃完了饺子就到街上去放鞭炮,虽然比现在的花炮单调,除了二踢脚就是小洋鞭,但那种热烈一点也不比现在差。要是谁家放一只花雷子,全村的人都要讨论一正月。
大年初一是拜大年的日子,全村的男男女女都要穿上新衣服,特别是小女孩,更是穿得花枝招展。年轻的人都三五成群的结成伴儿,串着门子去拜年;年老的则准备好糖果瓜子,等着年轻人来拜。每拜一家,说一句吉祥话,就就会赢得一枚糖果和一把瓜子,拜一天年不知道是说话说的还是含糖含的,舌头都被磨破了。
年过去了,年味儿还一点不减,从正月初二开始还要串亲戚。初二初三外甥拜年,初四初五侄拜姑姑。外甥拜年除了带着点心以外,还要拎着二斤肉,暗含为妈妈的娘家补肉的意思;侄子拜姑要拎着粉条和烧酒,暗含亲戚越走越长久。
正月十五是正月里年味儿最足的一天,晚上家家门口都要挂上灯笼,灯笼都是自家做的,不会做的也要挂上盏糊了红纸的马提灯充数。我家的灯笼都是我来做,我用高粱箭杆当龙骨,用窗户纸糊灯罩,做出一只高端大气的宫灯,宫灯四面的白纸上还画上花鸟鱼虫,我最拿手的是画一对飞行的燕子和几条飘洒的垂柳。每次宫灯挂出去,都会招来无数的大拇指和喝彩声。在各家各户的花灯辉映下,扭秧歌也会进入全年的高潮。拉花的秧歌角一只手转着画扇,一只手举着喇叭花形的彩灯,那真是彩灯飞舞,人面桃花相映红啊。
别以为过了正月十五年味儿就没了,俗话说“新媳妇新媳妇别掉泪儿,还有添仓二月二。”正月二十五是传统的添仓节,新媳妇的娘家为了给闺女添仓,要蒸一大笸箩白面红豆包子,送到闺女的婆家来,俗称“送添仓”。没有新媳妇的人家没人送豆包就自己做,吃上豆包子,才能为新一年的大丰收祈福。添仓这一天也是耗子的好日子,说是这天晚上耗子要娶媳妇,有耗子的人家晚上都不能点灯,“你敬它一晚,它敬你一年。”要是点灯坏了耗子的好事,它就祸害你一年。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吃了“龙蛋”年味儿才算散尽了。这时候已经进入了惊蛰节气,万物复苏。享受了一个多月年味的庄稼人,伸伸懒腰,就要下地干活了,只有播下了希望,才会有真正的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