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春节拜读@流沙河系列文章
查看: 6028|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节拜读@流沙河系列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6-2-5 10:5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孔夫子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去整理《诗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59
发表于 2016-10-19 10:30 |只看该作者
流沙河

流沙河,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作家。


诗经点醒之《泽陂》(八)美女在感情方面更加任性,不愿意考虑后果
2016-09-28我要分享
14

导读从2015年9月开始,腾讯·大家邀请流沙河先生讲中国古典文化,主题为“诗经点醒”,预计十讲,每月下旬在成都开讲。此系列讲座将陆续制作成视频,在腾讯视频播出。以下为第六讲第八部分:“美女在感情方面更加任性,不愿意考虑后果”。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到了《国风·陈风·泽陂》的第三段:盛夏了!你看至少有两个月时间了,花都开了,“有蒲菡萏”,“菡萏”是荷花盛开以后,就叫“菡萏”。没有开是叫“蕳”,在里面包着的。又在这儿约会,都两个月了,荷花都开了,但进一步发展关系还是不行。虽然这个美女是如此的美——“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这个“硕大且俨”,按照毛诗的这种解释,这个“俨”是说很庄严,是说这个美女不但很漂亮,而且非常庄严的。

三家诗中间的韩诗,就说是借的音,借的“俨”的音,实际是“嫣”,说那个美女并不是板着张脸,样子像冰山一样,不可接触,不是说她态度非常稳重。

“俨”是“嫣”!“俨”是什么意思?前面说了,硕大的身体,头发卷的,接着这儿写又是硕大,身材高,什么是“俨”?双下巴。我们现在要是有了双下巴,就会赶快去割掉,那些美容店生意非常好,因为有一点点双下巴都要赶快割了。但人家古人就是要这个,有了双下巴她才漂亮。其实也不怪,你去看画的那个唐代的美女,宫里面的,就是有双下巴画在那儿的,那时候的人认为那个就很美。所以说,这个美女不但身材高大,而且有双下巴,头发又是卷的,哎呀,完全像个欧洲国家来的,“硕大且俨”。

结果这个男子还是“寤寐无为”。一天到晚什么事情都丢不开,“辗转伏枕”。“辗转”两个字我们在“关关雎鸠”里面已经遇到过了,“辗转”就翻来翻去,在床上翻过去又翻过来叫“辗转”。“伏枕”,“伏”就是趴在枕头上,这个好像不通,前面明明说了没有办法睡,翻过去又翻过来,怎么会一直伏着呢?伏着这个人就不能够辗转,要辗转就不能够伏,所以这个“伏”字这个动词要另做解释。

据鄙人的看法,这个“伏”字也是借的音,是这个“拊”,“拊”是敲打。“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那个瞎子用手打鼓。你看,我们成都北门外天回镇出土的有一个陶俑,说书俑,就是一个鼓,他在这样拍,一边拍一边他在那里讲,这个叫“负鼓”,“啵啵啵”,用手去敲。这个“伏”要解释成这个“拊”,这样就好解释了,“伏枕”是“拊枕”,按着枕头捶,翻过去睡不着,翻过来也睡不着,起来按着枕头打。

《西厢记》里面写了的,写男思念女夜晚睡不着,叫“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把床打得咚咚咚的。就好解释了,这个男子睡不着,想起来又气,按着枕头捶,“辗转伏枕”。对了,“枕”的古音读“zàn”,你看“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zàn)”,“枕”的古音读“zàn”,押到韵了。这个是“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都是押到韵的,要依古音它去押。

那么,怎么会知道是他们同姓呢?请各位好生侦查,答案就在诗里面。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为什么三段都是这样子说的:某一个水泽里面,有蒲又有荷,有菖蒲又有莲花蓓蕾,有菖蒲又有盛开的荷花,是什么意思?荷花比喻美女,蒲是剑,男子,象征男子,所以这个写这个景中间就把答案写到里面了。固然荷花配蒲剑配得很好,但是你注意,同一个水泽里面,是什么意思?他们同一个姓!那就搞不好!搞不好!

这个美女可能更加糊涂!美女讲恋爱的时候有没有问这个男子你姓什么呢?可能这个女子知道男子的姓,因为男子的姓都是公开的,女子的姓是隐秘的,女子也晓得他们是同姓,但是她就以为男子不知道这个,她实在也爱上了这个男子,也丢不掉,所以不停地约会他来到这个堤埂上面来。

女子怀有侥幸心理,也难以控制自己,男子就弄得伤心哭兮,约会又要来,来了又舍不得分手,回去明明晓得不能够拿给父母知道,父母知道会坚决反对这个婚姻,他们当时又没有人民政府支持,说是一下子跑到上海,那就好了,那又不可能,所以这个男子就痛苦。

整个的答案就在“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那一个池塘里面,蒲跟荷花长在一起了,他们彼此不幸,就是由于他们同一个姓,同姓不能婚,注定了他们这个是一朵空花,结不了果,所以很伤心。

流沙河,摄影:方正

古人的含蓄,这个诗要让你慢慢去咀嚼,让你自己去找答案。就是同一个姓不能够婚,彼此又爱上了,怎么办?没有解,没有解男子就哭,所以你晓得这一种痛苦。陈国大概至少在两千六百年前,我们后人见到这种状况也爱莫能助,同情他们,没有点点要讽刺他们的意思,但是明明晓得又不行,不合优生原则。

所以这首诗我们不光是欣赏,还得考证,还得学习语言文字,还得了解当时人的精神状态。所以这个《诗经》,给我们更多的是让我们回头去认识我们的诗歌是在什么状况下发育起来的,我们的祖先曾经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的观念,所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儒家要把《诗经》算作经典,显然不光是让你去欣赏,让你通过这个认识古代那一个时代的观念,而且怨而不怒。

就说的这个男子也很克制,没有有意要去触犯当时的规矩,他也没有这个勇气,接受了,但是感情上又丢不开,都是些普通的人,他感情也很脆弱,明明晓得那个无望,他都还去约会,也不跟那个美女直接讲清楚,而美女毕竟在感情方面有时候更加任性一些,不愿意好好考虑,男子是考虑到结不成婚,再恋爱也枉然。所以全部我们就不是只是欣赏诗,是不是?欣赏一首诗哪要得到这么多时间呢?我们都是在解剖一首诗,了解它的时代,它的背景,了解多种学问。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6-10-19 10:28 |只看该作者
流沙河

流沙河,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作家。


《弟子规》这套旧东西面对现代社会是没有用的
2016-10-17我要分享
4556

导读现在的国学,学的是好多已经被历史检验过的、不足以救中国的东西,也没有特别大的害处,只是放在这儿不合适,碍事,没有什么用。


我们谈一件事,必须循名责实,先把什么叫国学弄清楚,免得乱说。

(一)国学,从培养贵族子弟到讲经史子集

“国学”两个字最初见于《周礼》。“国”是指的“国子”,什么叫国子呢?贵族子弟,贵族子弟就叫国子。那么这些贵族子弟,要给他们办一个学校,他们出来才能继承父业,这是由公家办的,名叫国学。民间办学,古代早就有了,那是私塾。

最初的国学就是指的专教国子的,除了教经书、计算、战争(就是骑和射)、音乐、体育之外,还要管他们的行为,所以国学里面设有保跟傅,保是保育员,傅就是政治辅导员,那么除了这些还有老师,因为它是公家办的,培养他们自己的接班人。这个最初就叫国学。

这个国学的概念使用了很长时间,到了明清两代的时候,各个县的文庙里面也办的有学,也叫国学。县上办的国学是怎样的呢?并不是学生一天到晚就在那儿学习,而是他们读书时还是在自己的私塾里面,有些有钱人自己家中就有私塾,有些家中没有私塾的就附到别人家中有私塾的读。

一个月只有两次,你到县上这个国学来,这里有专门的国学老师,要求你们把上次布置的功课交来,还要交每月一篇的作文,都交文庙里面来,这个就叫国学。来一天,也不过几十个学生,老师批改他们的作文,给他们讲要怎么做,题目要怎么破,八股文要怎样写,等等。

我们家是三百年前从苏北泰州乡下迁到这边来的,迁来第一代是农民,第二代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继续当农民,还有一个儿子就到县城文庙里面去读了书,取得秀才资格,所以我们家留下的族谱第二代的大儿子底下有“国学”两个字。

清代县上的文庙办的这个国学,学生初一、十五要到,除了讲授作业之外,老师还要管教学生的行为,比如老师知道学生还去赌博的,就会说再有一次就要开除了,但是管也只有这一天。所以一直到清代,在我们那么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仍然把文庙办的学校叫国学。

但这是民间,学术界早已经不是这样了。从乾嘉时候起,学术界就已经把小学当成国学,所谓小学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说这个就叫国学。当初将这些提出作为国学,是因为这是任何一个读书人起码的门槛,必须要进这个门槛,读书应该从这里开始。只有取得这三门学科的常识以后,才能够在老师辅导之下去攻读中国古代典籍。我现在研究的这一套,就是国学。


(二)从国学到国文

清朝完了进入民国以后,就把“国学”这个名字废除了。按照胡适说的叫国故,所谓国故就是中国旧有的,经、史、子、集四部全都叫国故。胡适提出整理国故,意思是说我们用现代人的新观点,再用现代的标点符号,把古代的典籍重新加以整理。但也有的人不这样,还是把这个叫作国学。

成都有座尊经书院,它的前身是锦江书院,清末民初尊经书院改成了通省大学堂,不再讲国学了。但民国过了几年以后,就发现这样也有缺陷——进入民国以后,学生学的基本上都是新的学科,这些学科最初也学得很好,但渐渐发现还是要需要专门培育一些老夫子,这些老夫子今后做教师、编辑,专门去处理文言文。

所以后来就又办了一个四川国学院,就在原来的尊经书院那个地方。我进高中的时候,那个国学院还办起的,国学院水平低,只相当于高中,初中毕业如果你文言文特别好,就可以去考国学院。国学院那个时候很倒霉,全校只有两百多个学生,因为大家觉得学那些东西没有什么用。而国学院的办学方针也就是这样的:我不要有什么用,我就是要培养一点老夫子,不然今后这些古代典籍断了怎么办?

这个国学院是公办的,公家花了力量的,就是专门培育钻研古文、古代经济的人。从清倒推上去,《古文辞类纂》、《明儒学案》,一直推到宋代的朱熹、陆象山、王阳明他们的一些学说,这些国学院都讲。虽然它很倒霉,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需要一点的,比如有些出版社专门出古文的就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你看现在的出版社,只要涉及古文的都是错误连篇,因为你没有专业人才。

所以那个时候的国学实际上是这个意思。

我上学那时候,国民政府审定的教科书有五种,随任课教师选,但审定的教科书不管哪一种都选了大量的古文。这五种教科书,被认为思想最先进的是叶圣陶、宋云彬他们编的《开明国文讲义》,他们的观念新得多,能把《三国演义》里面的文字选进去,也把《水浒》武松打虎那段很生动的文字描写选进去,另外还有《诗经》、古诗、古词,等等。我上学时,都是读这些,从小学起就能背:《春夜宴桃李园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教科书上都有,没有把这些叫作国学。把这些叫作什么呢?国文!把小学学的叫国语,因为主要是白话文,中间很少有一点诗,有的都是唐诗宋词,所以叫国语。一上高中,学的全部就是国文,拿到我们今天来说这就是国学了,经、史、子、集全都选的有。那个时候国民政府和一般的学者、老师还有我们,从不认为那个叫国学。你要知道“学”是一种学说,是专门一个学科,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国学不是一个学科,国学就是“文”,在我们那个时候叫“国文”。


(三)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国学并不能称之为“学”

所不同者,他们在90年代以后提出的国学,其内涵和我们上学那个时候学的国文根本就没有差别,还赶不上我们那时所读的那样广泛,是因为这只是一种文不是一种学。国文就是学中国的古文,是把它作为我们今后进入学术研究的一个必要准备。古文本身并不成为一个学科,数学能够成为学科,化学能够成为学科,物理学能够成为学科,所以它们都叫“学”。

将其称为“国学”,没有具体内涵,又不是汉学。实际上,我们根本就不必要求学生要把这当成像化学、物理那样,而是把它当成“文”,叫国文。原来的名字“国文”是取得很好的,这个不是国民党取的,国民党根本不管这些事,这是那个时候学界的看法,自然形成的,这种课叫“国文”。现在取一个名字叫“国学”,但这个学完全没有规范,具体指的是什么?这根本不是一种学术,不能够单独成为“学”,而且对于学生也不必要求这样高,只要求他学这种文,先学国语后学国文。至于我们解放后取名叫语文,我也赞成:白话叫语,文言叫文。那么我们可以就把它叫作国文或者就是语文,就是语文就不用单独再设一科了!

那么在编国文课本时,就可以把这些内容纳入进去了。原来国文课本中间大量的白话文必须删除,因为那些白话文根本就用不着拿到课堂上去讲,而且那些白话文在课堂上被语文老师分成段,分得那样复杂,讲得那样细,其实写那个文字的人有时候只是草草率率地写,哪里有你分析得那么复杂。我一看知道这是花架子,花拳绣腿,还分析得头头是道。

90年代,盐道街中学有一个老师邀请我去听他的课,讲我的那首诗《就是那一只蟋蟀》,当时选到高中课本里,他上课要讲解分析。我说:算了,我不敢去听。我怕一听就忍不住要笑,一会儿又给他们说一些拆台的话。因为他们在分析白话文时可以把最简单的一篇文章说得复杂得不得了,把A、B、C、D这些常识说成是主题思想怎样怎样。可我没有想那么多,诗就是诗,你要当成诗来讲。所以几十年来他们教语文,把白话文这样神秘化、琐碎化、技术化……导致所有的学生厌恶!


还有一些学生爱语文的,但一看他们写的文字,我说完了!完了!写的文字完全是老师给的标准化模式,一个个模子浇出来的,没有什么深度。都说鲁迅的文章究竟好,好在哪里你们知不知道?就好在他不落套,全部是他自己的套路,而且用的很多词都是他自己想的,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

结果任何好的文章,被那样一分析就失去了个性。学生被标准的句子、篇目教出来,今后全部一个腔调,怪不得我看他们写的那些文字毫无特色,包括小学生都学会了那一套,中学生学得更熟,这样已经失去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了。学国语、国文,无非就是训练我们一点起码的文字功夫。选一些范文,我们读了以后在心里有所借鉴,可以模拟。如果再求甚解,反而就把一个东西弄得很糊涂了,越看就越复杂了。

你想,文字是非常感性的,这样才使人爱,如果没有了这种功能,学生怎么会喜欢呢?为什么古代有很多诗我们很爱?就是因为它一下就把我们打动了,缺少了这个就不行了。

(四)旧的一套面对现代世界是没有用的

现在的国学院,多半和文无关,都是教人的道德、品行、修养,落实在这个方面。就是去学点古文,也说学要儒雅,哪个说古文就一定要儒雅呢?你看科学家、植物学家竺可桢的古文做那么好,桥梁学家茅以升写的古文也非常漂亮。所以不是说学古文,就可以学得儒雅,就可以应对进退,何必要这样?很多人就是很爽性的,我不来你那一套,但是我很有文化内涵,你说的中国的这些典籍遗产我全部都有,而且我能够发现它的美、它的价值就够了。

现在单独弄一个“国学”,学的还不如我们当学生时候学得深,而且还要浅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把文言抛弃了很多年,现在突然要重新开始学习,稍微深点大家就都不懂了。在这个时候,要把国学变成一种思想就更不行了,因为这个只是国文,是学会文字,不是专门关于道德修养的。关于道德修养的课程应该有公民课,什么叫现代社会,什么叫选举制度,开会要怎样开,这才是起码的。我们读小学时,公民课本上就有怎样开会,什么叫共和,什么叫民主,什么叫选举,什么叫选举权、被选举权,然后什么叫法律,什么叫原告、被告……这个是公民常识,不是学了就喊你去做官,而是你作为一个公民起码应该知道的。

现在把一些很古老的对学生的要求提出来,像《弟子规》那种,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一句都没有读过,不但我没有读过,跟我同一个时代读书的人也都没有读过。只读“赵钱孙李”,《百家姓》,然后就是《三字经》,然后《千家诗》,然后《千字文》,叫“三百千千”。现在弄来完全是开历史的倒车,而且也不想想这是否有效,也不看看看当下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成了什么形态了。把《弟子规》这套拿去给小娃娃当作国学硬灌下去,他们是否能够接受?早就无法接受这个了。我们小时候还在旧社会,那时候风气很紧,也很闭塞,新文化也很少,都已经不接受那一套了,连教师也不教那一套的了。


我举一个例子,在旧社会有很多关于军阀韩复榘(jǔ)的笑话,嘲笑他野蛮。但韩复榘在济南办的中学全部是新学,他自己还参加过科举,是秀才,但他就要办新学,而不是教旧的一套。可见,那个时候的军阀都有这种起码的常识,就是中国的旧一套虽然不能废除,但是万万不可认为它们能够振兴中国,绝不可能!我就这样热爱传统文化,我也一点都不相信它们能够振兴中华!

现代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面临怎样的局面,国外那些人的观念——人家早已经走很远了。就连一个军阀在七八十年前他都晓得,自己秀才那一套是不能拿来教学生了,因为不能应对社会的变化了。清末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读书人就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成都,哪怕那些五老七贤也一样懂这个道理,说:我们教的这些你们好好学,但还有那么多学科你们同样要好好学。他们都没有想到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去规范学生的纪律、提高学生的道德。

我们上学那时候的教科书里国文基本都属于文学欣赏,没有多少是服务政策的,就连抗日战争那么艰难,课本里仍然还选有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只是那时国民政府觉得这些是不是还是暂时不要教给学生,因为抗日战争这么艰难。但是教科书要选,还是要允许人家选,实际上学生学这个也不是光学思想,还要学他的文字表达,写古战场的环境写得如何阴森恐怖、鬼哭狼嚎,“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看了你就晓得,就说这些文章写得那么好,首先还是学文章。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要他还没有学会起码的掌握能力,就去弄得那么深沉。

现在的国学,学的是好多已经被历史检验过的、不足以救中国的东西,也没有特别大的害处,只是放在这儿不合适,碍事,没有什么用。不要去迷信,说靠那个就可以振兴中华,世界天下一家。我们必须要认同人家的价值观,而且要和国外多文化交流。就像余光中说的要有两个结合:一个做文章、学文化,古今结合,既要学现代的文,也要学古代的文;第二个结合,中外结合,中国的、外国的。这两个结合都非常需要。

所以真正的出路是往前面走,不是往后面看。因为之前几十年都没有搞过,现在搞得大家有些满意有些不满意,恐怕也是正常状况,如果要这样实验也可以这样实验下去。但是我本人认为这些实验古人都早已经做过了,有些实验还在清代末年就做过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历史观念,用不着重新又来一套。

所谓国学我只谈这一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6-9-26 09:14 |只看该作者
流沙河

流沙河,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作家。


诗经点醒之《泽陂》(五)古人讲“淫”,说世人在爱情上太痴,太迷,太认真
2016-09-23我要分享
26

导读从2015年9月开始,腾讯·大家邀请流沙河先生讲中国古典文化,主题为“诗经点醒”,预计十讲,每月下旬在成都开讲。此系列讲座将陆续制作成视频,在腾讯视频播出。以下为第六讲第五部分:“古人讲‘淫’,说世人在爱情上太痴,太迷,太认真”。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古代人对《诗经》的研究。

古代的人脑筋笨,他们说陈国那里有一个大美女叫夏姬,是陈灵公的一个姨太太。话说这个夏姬就在当时整个春秋,国际知名,是头号大美女,漂亮得很,而且据说又很淫乱——因为她又还跟两个大臣,一个叫仪行父,一个叫孔宁——所以,同时她就有三个男人,第一个是她的丈夫陈灵公,是国王,底下还有两个的大臣。

话说这个国王也是太爱这个美女了,居然还跟这两个大臣开玩笑说的:“你看我那个娃儿,像你还是像他?”中间也没有哪个说去找哪个决斗,而且还哥们一样在一起还很快活。

据说有一次他们三个人,各自在朝堂上把衣服解开露出来,结果穿的那个内衣是夏姬的——将这个美女的内衣穿到里面,其他两个说:哎呀,我们也有!也脱开给大家看。

所以这件事情在陈国闹得很凶,所以后人就附会这首诗,说这首诗是讽刺陈灵公的。

对了,既然都讽刺陈灵公的,那么就要把它要落实,那么这个美女就是夏姬。

但它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是因为陈灵公要和夏姬,他们有什么爱都在宫中进行,大臣们也不会约着全国知名的美女到某个公园去聚会,一上街全街都认识,怎么可能?!

所以说,这是明明不可能的,就是因为夏姬、陈灵公名声不好,就硬说这首诗是诗人有很高尚的情怀,编来讽刺陈灵公的。但从头到尾我没有看到有点讽刺——这个明明就是人家民间的事情,与什么陈灵公、夏姬无关。

流沙河,摄影:唐吉科德

你说这么简单一个道理,我们到现代都还有人坚持这个。这是一位专家,研究《诗经》的专家,已经死了很多年了,老前辈,湖南人,叫陈子展,1957年当了大右派,脑壳有点方,乱去提意见这些,都去世很多年了,很有学问的老先生。

陈子展注的《国风选译》《雅颂选译》,就是《诗经》的翻译本,是我所看见的从1950年代以来出的各种通俗本、翻译《诗经》的最好的版本,是因为这个陈教授他很有学问,他把围绕着这首诗的背景那些,很详细写出来,传说的古人认为它的背景怎么样也把它写出来,还有各家各派的解释,好多他都弄出来了,所以他的版本是最好的。但他就坚持这个,他说这首诗是讽刺陈灵公和夏姬,说他们完全是这个叫“淫”。

什么叫“淫”呢?“淫”的意思和我们今天的意义相距甚远,“淫”的本意:雨三日以上曰“淫”,久雨不晴就叫“淫”,凡是一个事情过度了就叫“淫”。

古人所谓的“淫”在爱情方面就是爱得太痴了,太迷了,太认真了,一爱了就甩不脱,都叫“淫”。不是说只有男女乱来才叫“淫”,不是这个意思。

所以古人还有“淫酒”,就是喝起酒来不得一个收拾,我们好多读书人还“淫于书”,就变成书呆子,一天晚上都在读书,眼睛都整坏了,都叫“淫”。

所以认为它是“淫诗”,就是说的这个美女也好,或者陈灵公也好,他们迷在这个爱情里面,迷得太深了,醒不来,都叫“淫”。

陈子展先生就是这样子解释的,而且解释这个“伤”字,说这个“伤”字就是从旁来悲伤他。

在陈子展先生以前,汉代就有人解释说“君子伤之”,说有个君子跑到那儿,看到这个美女,君子一下他就感叹起来了,就是觉得这个世界很可悲,这些人很可伤,很可悲。

这样解释显然不通,因为这儿突然插一个君子在里面,人家在那儿讲恋爱,跟你君子有啥相干,牛圈里伸出马嘴,所以不可能是什么一个第三者的君子,看到就在那儿感叹,说世风日下哦,不像样哦,他们这样子一迷何生啊!不是这样的。

陈子展继承了这个,于是他就假设说,说这个夏姬既然是那样又有地位的一个美女,她底下一定有很多丫鬟,那么可能有些丫鬟还跟着她的,可能有些丫鬟在见识情操都很高,于是丫鬟在那儿伤,就说这个主人太可怜了,她这个美女,迷到里面一天到晚就是哭,觉得太可悲了。

陈子展先生的解释这个“伤”,就是这个夏姬的丫鬟在旁边感伤,就说我这个女主人真是挽救不了了,你看她一迷何生,一天到晚就在那儿哭。但人家书上并没有写夏姬怎样哭的。

这些都是教授太有学问了,有时候就想入非非,你看就这样子去讲。因为你要把她讲成是丫鬟在那这儿,另外的,人家还有一个男方又在哪里吗?所以有时候太有学问了,他又是很一根筋,所以难怪要当右派,他就坚持,到现在那个书上都是这样子写的。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6-9-26 09:13 |只看该作者

前面我们讲了这么多(读者可参阅诗经点醒《泽陂》之(一)到(五)),讲的全部是《诗经》研究,并没有讲好多《泽陂》这首诗本身。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现在我们回到这首诗本身:在“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这里,“伤”我们还是把它当做“阳”,就是“我”——另外一个男子。

另外一个男子,他很悲伤:就是我好伤心哦,伤心到什么程度?“寤寐无为”,我在我家中,醒来也好,睡着了也好,想的都是那一个美女,以至于我做不了任何事情,还“涕泗滂沱”。我虽然是一个大男人,伤心伤得不得了,眼泪流,鼻涕也在流,“滂沱”本来是形容下大雨的,都拿来用了。你注意这一句非常妙,你好好看,每个字都有“氵”,四个字就四个“氵”。从这儿流出来的水,好似滔滔江河水,滂沱,好似雨水下下来。

这里就有两个人了,看到没有?

这一个男子正在约会,往那儿去,一看到她了,一下就伤心得不得了。

没给你交代,为什么他伤心,是美女拒绝了他吗?不可能!因为明明是约他到这个堤埂来,三段都是“彼泽之陂”,这个男子念念不忘的是那个水泽的那个堤埂上,三段!

不同的时间,就是那个美女一直在那儿约会他,但是他每次忍住都想不去了不去了,后来又忍不住他要去,一去一看到她在那里站着,那么漂亮,一下又晓得完了完了完了——我这个是不成功的,就伤心哭了,回去又哭。

这个中间就有严重的问题了,啥子原因?显然这个美女并没有拒绝他,三段诗里面都有不同的时间——你好好注意,先是有蒲有荷,荷是荷叶,荷叶是在初夏从水池里面冒出来的,展开,时间是初夏。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这个“蕳”要读“莲”,“莲”是什么?“莲”是荷花的那个蓓蕾,从荷叶边冲出来,这样子尖的,花没有开的,就叫“蕳”,为什么它叫“蕳”?在水面上看到荷叶是在这儿,荷花的蓓蕾是在这儿,不相干的,但是在水面上,水底下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叫“蕳”(lián),这个“蕳”(lián)就通“莲花”的“莲”,借用的。本来这个是一种叫“蕳”,是一种香草,也是古人把“蕳”和“莲”两个混同用了。“蕳”和“莲”,你说两个音都不同,怎么会借呢?音不同是我们今天,把一个汉字一个音,我们从学汉语就开始,一个汉字只发一个音,我们认为从来都是这样,古人很可能不是这样。

流沙河,摄影:江树

瑞典的20世纪的汉学大师叫高本汉,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是他的学生,马悦然专门给他老师高本汉写了一本传。高本汉是瑞典人,晚年他到中国来,只来了8个月。

高本汉讲汉语还不如他这个学生马悦然,马悦然讲一口很好的成都话,高本汉不行,但是他是专家,就是他发现的,他第一个提出来,古汉语语音有辅音,不是单音,他举的很多例子。根据那个例子来推断,我们解释这个字本来读“蕳”,怎么会读成“莲”,高本汉的意思说,这个字本来就是读的“蕳莲”,“蕳莲”“蕳”后头带了“莲”的音,“蕳莲”,读快了就“蕳”,读快了就变成一个音了,读慢了就是“蕳莲”。所以,“蕳”字有辅音,带到一个“莲”,这样就好解释,为什么这个音明明读成“蕳”,可以通“莲花”的“莲”,就是这个道理。

你要注意,这个时候季节都变了。这个是荷叶才出来,初夏,这个是仲夏,仲夏的时候荷花的蓓蕾都从水面上伸出来,还要伸相当长时间,你们仔细去观察,不是出来两天三天就开了,而仍然是一个“蕳莲”的在这儿维持,非常长,这个时候就叫“蕳”。

那么已经仲夏了,初夏到仲夏,还在那个水堤上约会,恋爱还在进行。而这个男子回去就哭,回去就哭,当面又和这个美女两个很相爱,说了很多什么生死不忘,这辈子永远我们都在一起,回去他就想到不行,回去他就痛苦。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6-9-21 08:05 |只看该作者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在《陈风·泽陂》的第一段,说这一个美女站在堤上,白天也好,夜晚也好,就在那个堤上哭,这可能讲不通了,但古人就这么生硬地解释下去了。照这样解释下去,三段诗里面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美女在那里哭,为了什么事情哭,却什么也没有说。

到了汉代,有人给《泽陂》前面加了序,就说这首诗写的是男女相约,但我们从头到尾只看见一个美女在那里,却没有看到男的在那里,为什么呢?

任何《诗经》的讲解都要涉及《诗经》学、《诗经》学的研究。

原来,现在我们读的这个《诗经》是有不同来源的,这是由于战国结束以后,秦统一天下,焚烧天下诗、书及百家语。

《史记》上面第一个秦始皇要烧的就是诗、《诗经》!规定各家各户保有这个书的,一个月之内必须交出,如果不交被检举揭发出来,要受非常重的处分——流放。

要不就弄到前线去当兵,打死在那里。

要不黥为城旦,什么叫“黥”,额头上刻一个印,刻一个印表明你是犯人,弄去守城,守通夜,男为城旦。女为鬼薪白粲,什么叫鬼薪?夜晚你全家的妇女去砍柴;白天叫白粲,当官的吃的那个米,喊你一颗一颗的你去选,妇女就这样,所以处分非常重。

那时的《诗经》不像现在很小一个本本,印了,藏在那儿,你就找不到。从前那个《诗经》是一大堆,全部用竹简写的,三百多首,一大捆在地上,家中没有地方可以藏的,必须要交。

所以暴秦统治结束以后,到汉初想要恢复传统文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诗经》,因为秦始皇烧的第一个、排在头的就是诗,烧没了,只有到民间去征集了。

流沙河,摄影:方正

当时就有三家诗,有三处不同的来源,齐诗、鲁诗、韩诗,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交到中央政府来的,不同的版本,版本都不合适,因为版是有雕版以后,那个时候没有,就是抄的。

这三处版本就不同,齐诗是齐国一个读书人叫辕固生,他是研究《诗经》的专家,他把他的本子拿出来,叫齐诗。鲁诗,鲁国有个人叫申公,他们从前传这个一代传一代的,传到申公这一代,在汉初,申公又把他的这一套《诗经》抄本交出来。韩国有韩婴,韩婴写了一部《韩诗外传》,用故事来解释《诗经》,也算一种版本。

后来进入东汉了,才有我们今天的另一种,三家诗以外,另一家被认为最好的版本,是一个河间太守,名叫毛亨,他的版本,所以叫毛诗,我们直到现在传的这些版本全部是毛诗。

毛诗出现得晚,但是它一出现很多读者就发现了,他的版本比那三家都好,所以三家诗就被淘汰了。

但是你要注意,这个三家诗虽然被淘汰了,有时候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面对的这个“伤如之何”,解释成悲伤的话,毛诗的版本就是按照这样子解释,解释了下来人们觉得不对,一个美女从头哭到尾,而且始终在那个堤埂上,讲不通,就要参考其他三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6-9-21 08:05 |只看该作者

下面我们就进入《陈风·泽陂》这首诗的正文: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彼泽之陂”,你看,第一句就把“泽”和“陂”分开了的,那个泽的陂,那个水体周围的堤埂。

而“有蒲与荷”就成问题了,我们现在来讲这个就讲不通,是因为这个菖蒲也好,荷叶也好,都是生长在水里面,而不是生在堤岸上,“彼泽之陂”,那一个水泽的岸上有蒲与荷,这样就讲不通。

那么要怎样讲呢?站到这一个水泽的堤岸上,能够看见水泽里面的菖蒲与荷花。其实很多池塘,你要是注意过就知道,水深了的地方不长菖蒲,菖蒲长在水浅的地方。

一个池水,中间深,周围浅,因此走到某一个池塘,特别是野外的,不是公园里面加了人工的,池塘周围长满了菖蒲。菖蒲是五月端阳挂到门上的,一边艾,一边菖蒲。为什么要挂到门上?菖蒲叫蒲剑,叶子是尖的,尖刺形,这样长起的。

这一个水泽周围长了很多菖蒲,荷叶在里面水深的地方,荷叶就从那儿冒出来。那么这一个“有”,显然是指的站在这个堤埂上,看见有这个。

你要注意这里,有两个词很容易被忽略了:一个是“彼”,那个,一个是“有”,“有”的意思是存在,确实有。

“彼”是那个,而不是另外某一个,不是假设的一个水池,是确定的某一个水池,这就注定了这首诗的真实性,所以它非要要加一个“彼”,就是确有,再加一个“有”,确实存在。

流沙河,摄影:唐吉科德

我们后人写的诗,不一定他要看到什么才写什么,是可以想象的。《诗经》就不行,所以就是这个诗本身古今的意义都不同,诗这个字按它的语音、语义去追溯,有记录的意思,那么就有写实际存在的东西。这很重要,这一条,就是这个“有”跟这个“彼”。

那么,除了有蒲,有荷,还有,你看,“有美一人”,有个美女!她在什么地方?你要注意,是在“陂”,不是在“泽”里面,“泽”周围的那个堤埂上站了一个美女,这是实际存在的。你注意,“一人”,确实只有她一个人,有一个美女站在那个水泽的堤埂上,水泽里面有荷叶,有菖蒲。

“伤如之何”,对了,按照这样顺着讲下来。“伤”是悲伤,谁悲伤呢?就这个美女,历来的讲解《诗经》都是这样子顺着讲下来。对了,我们就晓得了,有一个美女站在那个池塘的堤埂上,站在那里很伤心。“伤如之何”,伤心到什么状况?

“寤寐无为”,伤心到她睡着了,醒来了,睡着了。“寤寐”是个复词,“寤”是“寤”,“寐”是“寐”,“寤”是醒来,“寐”是睡着了,意思就是白天夜晚——夜晚你要睡嘛——白天夜晚,无为,啥都做不了。

这就成问题了,这一个美女瓜兮兮地就在这个堤埂上站着,又是白天又是夜晚,一直在这儿站着。“无为”,是“无为”嘛,她能够做什么?

这中间就有问题了。特别是“寤寐”两个字,你注意“寤”和“寐”两边都有床,你看左边这个字是搁的一架床,这个也是一架床,床要转九十度你才看得到。这个堤埂上哪有这些?

所以按照这样子讲就不大通了,说这一个美女醒来也好,睡着了也好,啥都做不了,为什么做不了呢?她一直在“涕泗滂沱”,从这里流的叫“涕”,从这里流的叫“泗”。

我告诉你,“泽陂”就是“池塘”两个字,“陂”就是“塘”,“泽”就是“池”,古今都一样的。

这个“泗”字,就是鼻子里面哭起来了,流出来的就是,你看象形字,两个鼻孔里面,民间叫“双龙出洞”。

你就晓得了,古人造一、二、三是数的指拇,一根指拇、两根指拇、三根指拇,从四起就没有专门造过数目字了。从四以后所有的数目字,当初都是借用来的,完全与数目无关,比如这个“四”字,单独造这个“四”字只是为了表现双龙出洞,后来把“四”当成数目字用了,无奈何,所以在“四”的旁边又加“氵”变成这个“泗”,这“氵”是不得已,是因为那个“四”已经拿给人家借去做了2+2,永远都不还,那就无可奈何,把它写成这个(泗)来代表流,鼻子里流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6-9-21 08:03 |只看该作者
诗经点醒第六讲《泽陂》完整版之四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如果我们将“伤如之何”,解释成悲伤,按照毛诗的版本,就是这样子解释的,但这样解释下来人们就觉得不对了:一个美女从头哭到尾,而且始终在那个堤埂上哭。从常理上是讲不通的,就要参考其他三家了。
去查更老的三家诗,在这三家诗中间果然查到了。有两家,一家是韩诗,一家是鲁诗,这个“伤”是写成“阳”的,“太阳”的“阳”。因为古代的书都是抄的,“伤”和“阳”发音是不同的,容易产生错。那么按照韩诗和鲁诗来说,原文就不是“伤”,而是“阳”,“伤”字错了。所以读书人找到了解释,说这个居然“伤”是“阳”,那么整首诗的面貌就改变了。
因为“阳”这个字本来是指的“阴阳”的“阳”,古代的时候抄书,专写白字,写大量的白字,在他们那个时代认为这只是借音来用一下。那么这个“阳”本来的意思是阴阳的阳气,但是古人说的借来用音,用音表示“卬”字。
“卬”字在《诗经·国风》中,有一首诗叫《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就用了“卬”。“卬须我友”——我等待我的朋友,“卬”就是我。古人又加了解释,如果是女的指“我”,就可以用这个“姎”。这个“卬”就是我,一直到宋代、元代说的“俺”,你看《水浒》中间写的“俺”,那个“俺”又读“淹”,“淹”和“阳”的音叫双声对转,就是“我”。
流沙河,摄影:方正
流沙河,摄影:方正
“阳如之何”,就是“我怎么办哦”,对了,这样就有两个人了,你看。必须讲成“阳”,它才通,为什么?你要要注意,前面有个“彼”,还有两个“有”,“彼”就是那个地方,它必须有一个原点,有一双眼睛在这里,才能够用“彼”字。在这里的一双眼睛,它看见那一个水泽,那一个堤埂,那一个水泽里有蒲与荷,还看见那一个堤埂上有美一人,这个“有”就是。这个“阳”就是我眼睛中间所看见的,实有的,所以这个“阳”一下它就通了。
在战国末年的《尔雅》里面,干脆就把这个“阳”的解释“阳,予也”,“予”就是“我”那个“予”。给《尔雅》注解的郭璞,据说他那个注解就是在乐山注的,郭璞注解得更详细,郭璞就引《陈风·泽陂》:“有美一人,阳如之何”,来解释那个“卬者,我也”。
对了,那么按照他们的解释,这个“阳”就是是正确的,不应该用“伤”,“伤”是错字。“伤如之何”就是我怎么办哦?这个“我”不用说,是一个男子,就说的这个男子正在跟那个美女约会,他在那个堤埂上走起去,远远看见“彼泽之陂”,那个地方他还没有走到,远远就已经看到蒲与荷了,还远远看见那一个美女在那儿。那么他们早就认识了,所以才约会,约会在堤埂上,那里是讲恋爱的地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6-9-14 07:51 |只看该作者

《陈风》是十三国风中非常重要的,里面大概有十首诗,其中就有六首都是有关爱情的。这次我们要讲的《陈风·泽陂》,写的就是失恋的痛苦: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陈”是陈国,它的地理位置,在今天河南的中间。河南被称为中原,陈国就是中原的中原,是现在的淮阳市、陈州市。

古代陈国跟我们今天的河南的状况迥然不同,古代的这里气候要好得多,水要好得多,灌溉要好得多,庄稼也好得多,所以在春秋战国时,陈国是一个大国,而且是强国。从前有一个旧戏,叫《陈州放粮》,是写河南发生饥荒,包拯到陈州那里去,打开粮仓救济百姓的事情。

现在这个淮阳,无足称道,在全国大城市中间简直排不上名,但是在春秋时代它是中国数得出来的大城市,排名要占前十,所以古今的变化非常大。

现在你们到菜市场去,看卖的那个山药,就是淮阳的,所以叫“淮山药”。其他就没有听到说还有什么特色了。

春秋时候的陈国,很繁华,所以有那样多爱情诗,也就容易理解了,是因为它的城市相当发达。所以我们拿今天的状况来比较,越是先进的城市,里面爱情事件越是多,像成都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每个小区每天都在发生爱情事件。所以古代的这个陈国和我们今天的陈州是差距非常大的。

虽然《诗经》也是诗,但是我们讲《诗经》,实际上根本不是在欣赏诗。因为《诗经》的诗和唐宋以后的诗有极大的差别。唐宋以后的,直到我们今天的新诗都可以说是欣赏,唯有《诗经》不可以说欣赏,为什么呢?

是因为它跟我们的历史距离太远了,我们想要把它读懂都不容易,那么任何讲解《诗经》的都是在讲解《诗经》的文意、语义和背景,实际上是讲解而不是在那里欣赏诗。

流沙河,摄影:方正

这首诗的名字叫《泽陂》。“陂”是读“pī”,湖北有个地方叫“黄陂”,不读“pō”。这个题目“泽陂”两个字就够我们讲的了:

“泽陂”这两个字构成了一个词,这就是中国古代组合一个词构成一个概念,或者名词,或者动词,往往中间就有复词,所谓复词就不是单词。比如“泽”和“陂”就是复词,“泽”是指的水泽,水泽是水,水体的那一个部分它叫“泽”,那么其中就包括大的湖泊可以叫“泽”,沼泽地也可以叫“泽”,一般的容纳水的一个空间也叫“泽”。“陂”指的不是水那一部分,指的是水周围那一圈的堤埂。

所以“泽陂”,“泽”是水,“陂”是土。“陂”是土,所以这边这个“阝”是一个“阜”,安徽有个地方叫“阜阳”,“阜”是土的坡坡,三级台阶。“泽”是水,“陂”是土,一个词两个不同的意思,结合起来才构成在英文中间的一个单词“p-o-n-d,pond”。在中国不是,不是那么简单一个单词,是复词,把“泽”和“陂”结合起来。

你会觉得非常奇怪,但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这种组词的方式直到今天都还在用,我们时常用的“池塘”,“青草池塘独听蛙”。“池塘”两个字就是复词,“池”是“池”,“塘”是“塘”,“池”是水体部分,“塘”是水体外面的堤,所以“塘”又叫“堤”,“堤”又叫“塘”,“堤”的作用是把它挡着,所以我们说“搪塞”。“塘”和“堤”变成动词就是“抵挡”,“抵”和“挡”,我们说“抵挡”,“挡”就是“塘”。

所以这个,说是讲诗,这哪是在欣赏呢?我们是在讲构成一个词组是两个单词。我们祖先就是这样,一直用到我们今天。它们不相等,“泽”不等于“陂”,“陂”不等于“泽”,“池”不等于“塘”,“塘”不等于“池”。

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特色,也许这个就是特色,要用两个字来组合。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16-8-22 07:57 |只看该作者

《诗经》中《国风·邶风·击鼓》是一首战争诗: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关于《击鼓》,之前流沙河先生分析了这首诗的背景、缘由和文意,下面先生将分析国人引用这首诗出错的地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拉着你的手,给你宣誓,我和你过一辈子。这一段是变了两个韵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哪里是在战场上对他的家属讲的,家属不可能到战场上来的,只有他的战友,跟他有了恋爱关系。

推测起来,要不他是副连长,那个就是正连长,要不就他是正连长,那个就是副连长,因为他们两个有这个职务,要去找自己的战士埋在什么地方,住在什么地方,养伤在什么地方,自己的马匹要去找回来,不然赔偿不起,所以他们的身份就推断出来了,是职业军人。

想来也是,一辆战车上面,他们这三个披甲——铠甲的勇士,拿起长的矛。古代的战车是互相这样撞,春秋时候的战车,每一个车的左右那个轴伸出去这样长,专门拿来撞的,像我走这边冲过去,你走那边(冲过来),两个车子“嘭”一撞,如果你那个车子驾驶不稳,一撞就撞翻了。我这儿的又有长的矛子,所以战车和战车两个互相冲撞,不是对面,是向侧面,侧面!这样的侧面冲撞!古罗马的那些骑在马上的战士也是这样的,侧面过去,一下一个刺刀就刺过来。

流沙河,摄影:江树

所以,这个同性恋不是我说的。三国时候有一个研究《易经》的专家叫王肃,哪个肃呢?严肃的肃,王肃是给《易经》加过解释,加过注释的,也给其他的一些经书做过注解的,是有学问的人,是他说的。幸好到唐代编《十三经注疏》,把过去的各种说法,互相不同的说法都保留了一些,我们才知道。

王肃就是说的,他们也要仿效人间夫妻,同居同处,执百年偕老,显然指的就是这两个甲士,这个就是同性恋。王肃的这种说法,为什么会留下来,留到唐代都还会有?是因为他很幸运,他的一个女,他的女儿,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妈,所以由于他有这种特殊地位,王肃的一些著作就留下来了,包括他议论《诗经》的这种观点也保留下来了,到唐代都还留着。唐代编《十三经注疏》,把这种说法,只有一句,插到里面来。所以不是我在这儿的想些来说,王肃早就说过。

所以《诗经》研究是一个集体的事业,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看到他都这样说了,我才有勇气附和他这个说法,如果没有他那个说法,我也不敢这样子讲。实际上,古往今来,特别是到宋代朱熹著《诗集传》的时候,把所有这些说法删掉完,全部用他的说法,那就是没有这些了。没有这个事情,历史的真相就没有了。

你看它押的这个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说!这古音。“手”要读“sāo”,跟“老”两个押着韵。这四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请石地先生去给我查,因为我记得的张爱玲的某个小说里面引了,果然他去查到了,就是《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男女恋爱的,引了这四句。后来我又看到我们这边作家,有些虽然不读《诗经》,看人家张爱玲都在引这个,于是他写的啥子小说男女恋爱,也把这个引上去。这些究竟怎么一回事,连张爱玲都没有去查这个原作,只是张爱玲可能小的时候她爷爷给她讲过,她爷爷自然是按照老一套讲的,说这个士兵是给他的家属说的,所以她才把它作为(描写)男女恋爱的。结果不是真相,更不说我们这边的作家了,那都是跟着人家跑,看人家都在引他也去引,连意思都没有懂到。

这不是都赌了咒的吗?但是战争一结束,这个“我”是卫国的,复员他要回到卫国去。你注意是四国联军!跟他相好的那个战友就不一定都是卫国的了,万一是陈国的、宋国的、蔡国的呢,那就要分手了,要拜拜了,各回各的屋。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6-7-16 14:12 |只看该作者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从前的这些诗,本来是没有题目的,从前的人他们也不知道还要加一个题目,所以后人就把一首诗的最前面两个字作为题目,这首就叫《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这是押着韵的,现今这个跃音读的“yuè”,我是说不来普通话,都是四川话、成都话,我们成都话读“踊跃(yáo)”,就勉强读成“yáo”吧。

“击鼓其镗”是什么意思?战士要开赴前线了,在国都里面有乐队,把大鼓一敲,“咚!咚!咚!”,声音很低沉的,这个音要读“镗”。

“踊跃用兵”,什么叫“踊跃”?“踊跃”两个字在《诗经》中的原意是什么?绝不能够以今推古,比如我们现在说的,捐款大家都很踊跃,响应某个号召都很踊跃。其实我们这样用这些词语的时候,都没有想过最初不是这个意思。“踊跃”是什么?踊是向前面跳,跃是向上面跳,跳舞!跳什么舞?军队出师,在国门这里,要表演舞蹈。从前的舞有两类:一类文舞,一类武舞。这类属于武舞,就武装部队,体操那样,往上面跳,要横起跳,大家跳,这个叫踊跃。

踊跃干什么?踊跃用兵。什么是“兵”?这个“兵”字的意义和我们今天的“soldier”是两回事情,“兵”字的意思相当于英文的“weapon”——武器。这个字,在《诗经》里面用的意思和当时的意思都不是指士兵,士兵这种说法非常晚。“用兵”的意思,用就是动用,用兵就是民间说的动刀兵,要打仗叫动刀兵,刀和兵两个连起说的,刀是武器,兵也是武器。

兵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兵字的篆文就是这样写:上面是一个“斤”,一斤两斤重的“斤”,这个“兵”的上面上个“斤”。他们现在拆成叫“丘八”,这样拆拆错了。“斤”字要单独拆,这个就是“斤”——“斤”就是一种长柄斧头,砍那个柴,把一个柴搁在那儿,在那儿砍下去就分成两个了,就叫“斤”。所以《庄子》上面说的“吾执斧斤以随夫子”,就是说那一个徒弟娃娃跟着他的师傅去伐木,要有斧要有斤,斧是斧,斤是斤,斧和斤两个最大的不同,斧是一只手抓这么砍去,斤是两只手,你看!从上面,拿到,“哗”一下就砍下去了。

那么这个“斤”,最初是一个武器。上面虽然是一个“斤”,但是它和斧头不同,因为这个字一下就叫人产生疑问,这个明明“斤”就是斧头。你看斧头的侧面,看这面是口口,虎口,这样拿着,任何斧头都一只手,没有像这样两只手的,两只手是劈柴那个。结果它这个兵又不是劈柴那个,你们都没有看过这个,我是当过木匠,我就看过这个——木工有一种工具名叫“锛”,又叫“锛锄”,又叫“锛子”,这个“锛”就是“兵”,一个字!

这个“锛”是像一个铲子一样的,木工使用它干啥?比如一段原木还是整的,它上面它不平,这一个木匠就两只手拿到这个这样铲、砍,是往内这么砍。那种工具现在都还叫“锛”,就是“兵”字,“兵”最早就是这种武器。你说现在是工具,古代的工具跟武器都是一回事,所以陈胜、吴广起义,拿到一把锄头都能够造反,工具也是武器。那么“踊跃用兵”,动刀兵,动用武器叫用兵。“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大家把武器拿来杀,拿来挥舞,跳起舞,士兵这样。

流沙河,摄影:江树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土国城漕”说的是两件事情,招募的这些,卫国招募来的这些兵,一部分拿去守城,守首都,“国”是“首都”,首都的城就叫国。什么叫“土国”,土是做土方,做工,做一些什么工?城墙外边挖壕沟,好多个立方,“土国”,就留到首都,挖战壕,筑墙垒,叫“土国”,一部分士兵。还有一部分“城漕”,“城”是动词,到漕那个地方去修城墙,漕在什么地方呢?漕在朝歌城的东面,再往前面去就是齐国了,就是今天的滑县,赵紫阳就是那个滑县的人,古代名叫“漕”。

那么这些招募来的士兵,一部分人留在首都挖战壕,挖土方,另一部分人派到滑县那边去,把城墙修好。滑县在朝歌城的东面,而他们要打仗的地方是郑国的正南面,方向不对,那他为什么要把人派去修呢?打仗的时候还要防到其他国家来偷袭,因为东边的齐国是强大的国家,被州吁这个暴君迫害的那个庄姜夫人娘家就是齐国。

庄姜夫人是齐国的贵族,她的哥哥是太子,很有来头的,州吁这边篡了位,把庄姜夫人抱来的儿子也弄死,把庄姜夫人打到冷宫,当然他要防到齐国。他怕齐国那边趁此——趁州吁带到军队往南方去打郑国的时候,齐国就要打过来,所以赶快去把这个滑县那个地方的城墙修起。这里就两部分人了,这两部分人都不上战场,当了兵,只是做这两件事。

“我独南行”,只有我最倒霉,派我南征,因为他们要去打郑国,郑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你去翻开地图看,朝歌城的正南面两三百里,三百多里差不多,要到那儿去。人家运气好,留在后方挖土方,累是累,没有性命之忧,只有“我独南行”。你看这个“独”字用到这里,它表明这个不公平,就把我弄去送命。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6-7-16 14:11 |只看该作者

曾经有一个人,他整理删改《诗经》,但居然把《击鼓》这首诗保留了下来。这是件太稀奇的事情了,因为《击鼓》这首诗是写同性恋的,编撰《诗经》的这个人他完全知道,但他还是把《击鼓》选进来了,并不害怕人家说你弄一些毒草,是不是你要提倡同性恋?

尤其怪的是,这两件事情的背景都是一个人,写《春秋》的是他,编《诗经》的也是他,这个人叫孔丘。如果没有他,我们也读不到《击鼓》这首诗,也不知道它的背景,也没有办法在今天来讲那一场小小的战争。

所以,我们现在回头一看,觉得这个人我们需要好好认识他,他一定有跟很多同时代人不同眼光,不然他不可能把这首《击鼓》保留下来。尤其还让我们吃惊的是:《诗经·邶风·击鼓》的前面,只隔了一首,另一首叫《燕燕》的诗,是讲女同性恋的。

孔夫子绝无意思要提倡同性恋,找不到其他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孔夫子提倡同性恋。孔夫子本身的事迹与他的学生,都没有记录过这个,但是他把这样的诗保留下来了,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佩服孔子,虽然他并不是要提倡同性恋,但是他深知人类爱情中间异性恋、同性恋这些现象都是有的,而且他还深知无论男女同性恋,中间的这些主角绝对不是坏人。不然怎么他会把《击鼓》这首诗保留下来?

这也说明,人类的自然现象,哪怕在那个时候没有科学知识,被认为是人类的弱点,孔子也承认。既然是人类的弱点,就是曾经有过的,以后还会有,所以不能够回避它,要把它选出来。

流沙河,摄影:江树

这一首诗,就我个人来说,是加深了我对孔丘的认识。孔子的有些观念,是我们赶不上他的,他不是根据是非、正义与非正义这么简单的非白即黑来判断,什么合法什么不合法,什么合理什么不合理,不是那样简单。他就说哪怕承认弱点,就是人类有这个弱点,也把它记录下来。这样一种胸襟,实在是了不起。

回到《击鼓》这首诗的背景,这场小小的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呢?距今2753年,发生在春秋历史的第一场战争,固然是一场非常小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纯粹是一个野心家在那儿搞的。第四讲我们曾经讲到《燕燕》那一首诗,讲到庄姜夫人。庄姜夫人是一个美女,嫁过来的时候没有生娃娃,抱了一个儿来做太子,准备要接班的。结果抱过来的,拿给另外一个太太生的叫州吁的人,把他父亲杀了,自己篡了位上去,然后把庄姜夫人打入冷宫。

庄姜,她的丈夫在的时候,曾经给她,给庄姜夫人配了一个女朋友,因为这个国王晓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太太,他也晓得这个太太的这个性的取向有些特殊,配了个女朋友。后来这一个配的这个女子跟着庄姜夫人生活了很多年,州吁篡了位以后要拆散她们,强迫那一个女子回娘家去,于是庄姜夫人就去送她的这个女同性恋,就写了“燕燕于飞”这首非常好的诗。

州吁知道卫国的王位他是杀了父亲篡夺来的,不合法,国人不尊重他,他要想个办法提高他的个人威望,怎么提高?古今都差不多,发动战争,对外战争,一发动对外战争,爱国主义就有了立足点,然后才能够崇拜国王。州吁就是搞的这个。这一场小小的战争发生在春秋开始第一年,公元前719年,距离现在2753年,夏季到秋季,短短不过两个月。这一场战争中就有了这首诗,名叫《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6-7-16 14:10 |只看该作者

人老了以后,我就回忆我这一生见过的一些事情,基本上全是旧社会的事情,而且事情都很小,恰好没有什么大事。

郭沫若是乐山沙湾人,满清末年他从乐山的码头上船,坐的船来到成都。当时没有火车,连公共汽车都没有,所以从乐山到成都来是很不容易的,要经过岷江逆水而上。郭沫若写的自传上面就提到他在船上整整一个星期。现在的这些汽车只要两小时,就能从乐山跑到成都了。

那个时候是七天,全部是逆水而行。当时从乐山到成都,还没有专门的客船,全部都是货船。那个时候的货船相当大,后面很宽,堆着很多货,但是也卖客位,名义上是货船,其实也是客船。

那一年,郭沫若才14岁,就这样离开了他的家乡,坐着船逆水上去。船逆水时很困难,要有纤夫。现在的人都没有见过拉那个纤了,只有油画当中还有,油画中间画的伏尔加纤夫,沿着河很多人拉着船走,所以船就非常慢。

资料图:民国时期乐山纤夫

从乐山往成都去的货船满载的是什么呢?在清末民初时,成都“千猪百羊万石米”,一天要消耗那样多东西,就是靠南路产的猪、菜油、大米。船上堆满了这些食品,成都全靠这个。

船慢慢拉着走,向着北逆水而行,快要到成都这一截就叫锦江了,进入锦江以后他们就算拉到成都了,最初到哪个地方呢?最初到的现在的合江亭这儿,合江亭这儿就分了岔路,两条河。那么就有两条路,米、猪拉到老南门那边,那么它就走南河这边,如果是要往东门、北门方向去就是走府河。

资料图:民国时期成都锦江码头

我们现在看是顺着的,我们从城里面出去是顺着水流的,他们来的船是逆水,因此进入府河以后,拉船的纤夫把纤背起,船是靠着左岸走,左岸这一边还没有到望江公园,那个时代——就是抗日战争的年代是一大片荒地,但地是划给了川大的。郭沫若他们的船到了这儿就要往南河那边走了,然后他就在南门上了岸。那些继续要到东门去的,就会在合江亭这边沿着府河继续北上。

资料图:民国时期成都地图

那个时候,川大就发现了自己背后这一带没有修房子的荒地,出问题了:东门外的要到成都赶集卖东西的农民,有些要走捷径到老南门去,就会选择川大荒地外这段河段蹚水而过,再从川大校园穿过。就像直角三角形,他走了斜边,距离就近了。

所以,很多农民在河那边蹚河就过来了,过来后就穿过川大的荒地,再穿过川大,就到老南门了。那时候,川大没有围墙,是开放的,这倒无所谓,但是农民进去后要经过他们的宿舍、教室,把川大弄得叫苦连天,一天到晚就看到那些挑挑子的、背背篼的在学校里面穿行。这样子不行了,川大就弄了一些铁丝网把荒地那边拦起来,但是拦不住,铁丝被人一扯就开了,把川大弄得很苦。最后,川大干脆就通了电。

只通了电不行,把人电了怎么办?因此就在河边竖上很大的警告牌,“网上带电,不可触摸”,说是危险得很,有生命危险,这样很多农民就不往这儿走了。但是纤夫都是沿着岸上拉着船走,不得不走这里过,他们不知道这个状况,也不知道铁丝网通了电,而且拉纤时都俯身趴着走,很吃力,顾不上抬头看。自从川大弄了铁丝网之后,这些拉纤的使不上力就用左手去攀铁丝网,借力,拉纤非常苦的!后来通了电,纤夫都不去拉了,但一个新来的纤夫不知道,可能也没人直接跟他说,他走到这儿,太累了,就拿手去抓铁丝网借力,结果当场就被电死了。

这些纤夫都是很穷的人,是不是?但他们那个时候有工会,所有的这些水道系统,成都附近的纤夫,他们有纤夫的工会。只是这些工会也并不是那样强大,但是也必须要出来,过问这是怎么回事。知道是纤夫被川大的电网电死了,工会就觉得要去帮忙打官司。打官司要找律师,民国时候的律师绝大部分收费都相当高,但那时司法是独立的,那些律师很敢说,还有一部分律师专门抱不平,情愿不收费,也要帮这些穷人。于是就有律师马上支持他们,说你们告,我们义务来帮你们。

纤夫工会就把川大告到地方法院:问说你们告谁?答说我们告的是川大。那时候的法律依据是《六法全书》,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的六法。这些,所有大学的法律系学生非要背熟不可,律师都是经过训练的,《六法全书》中的很多条款,都参考世界先进的法律,对弱者很有利。

资料图:民国时期四川大学

法律意义上人有两种,一种叫自然人,还有一种叫法人,法人不是人,法人指的是一个机构,四川大学就是一个机构,这个法人被告就是四川大学,但任何一个法人团体都要有一个司法代表,就是我们说的法人代表,因为你如果去告状,出庭的哪个来呢?这个法人团体的代表要来坐在被告席上。

川大的法人代表是谁呢?黄季陆,川大校长,同时又兼任国民党四川省党部书记。他在国民党中央都非常有分量的,但黄季陆是一位非常好的教育家,他办川大,经常有参加学生运动的学生被抓进去,凡被抓进去的学生,黄季陆不管他是什么党派,反正只要是我川大的学生,被抓了,黄季陆就去让政府放人,说这是我的学生,我是校长。所以学生们包括进步学生地下党,对黄季陆的印象都非常好,背后喊他黄妈妈。为什么喊他黄妈妈呢?因为他为人婆婆妈妈的,不像官僚,像妈妈一样爱自己的学生,不管学生的政治倾向如何,他都要保护。

同时,黄季陆又是国民党在四川省党部的最高负责人,但有一点要知道:国民党没有权!在那个时代只认官不认党。那个时候,每个县城里面也有国民党县党部书记,我的家乡金堂县的县党部书记就是我的一个远房堂兄,和我同一个班辈的,是北师大毕业的,他在县城当县党部书记。整个县党部说来可怜,办公室在公园最角落挨着厕所那儿,很破烂的几间小房子,挂了一个牌牌“中国国民党县党部”,他一个月都不去一次,没有事情做,除非县政府里有什么工作要布置。

资料图:黄季陆

比如召集各界人士都来开会,把中学校长请来,把地方绅士请来,把县议会议长请来,还有把袍哥舵爷请来,然后还有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县长坐中间,长桌子,周围放一些小的椅子,有一把就是国民党县党部的,他有发言权,他只是中间的一个,他也基本上都是贯彻县长布置的工作。

所以那个县党部只有三个编制:一个是县党部书记长,就我这个堂兄,一个月都不去一次的,大学生毕业,名士风流。一个干事,干事一年做些什么工作呢?办壁报,在公园里面贴出来,经常办;国庆节、儿童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节,这些节日,县党部负责写标语,每个电线杆上都要贴标语,标语落的是县党部,其他就没有事情了。我说的三个编制——还有一个看门头,因为你必须有一个人守着房子,书记长又不去,就是县党部这个干事,就靠他一个人在那儿做这些,另外就是一个看门头了。这是县党部的情况。

然后省党部,编制不到四十个人。黄季陆是省党部书记长,但实际上他的工作是川大校长,偶尔省党部这边开什么重要会议黄季陆才来一次,整个省党部就是一个普通的公馆,里面有三十多个有编制的工作人员,能够做什么?所以,表面上纤夫告的是国民党的省党部书记长,结果也没有哪个很看中这个职务,大家尊敬的是黄季陆。

所以告川大,黄季陆就应该来出庭,黄季陆这位校长一天工作也很累,不能亲自来,就委派代表作为被告来。就开庭审问了,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听,就有很多的市民都来听。川大那边派来的代表堂堂正正发言说:首先,安这个电网是向市警察局申请了的,取得了同意才安的,不是我们擅自安装的(取证发现真的有这个手续);第二,电网上有警示标语“铁网带电,不能触摸,触摸危险”等等,各种字眼都写了的,在对岸都能看得到,写的字很大,川大没有过失错。

起诉的这一方就说:你们知不知道人家拉纤的人是怎样拉?他们在河岸下面,位置很低,低着头,怎么可能看见警示标语呢?

资料图:四川纤夫

那边辩护人说:是,我们挂得高,可我们在矮的地方也挂的有。川大又把那些证据拿出来,矮的也有警示标语。

起诉的一方律师问:政府统计过没有,中国有多少文盲?这些纤夫你们什么时候教过他们识字?他们根本就不识字,因此哪怕你们把标语摆在面前都无效,人家是文盲。你们这么高的知识,他们不识字,难道责任在他们吗?

法院认定,原告方提出的这些理由是站得住脚的:一来看不见,因为埋着头走,太累受不了去抓一下铁网都是可以理解的;第二,不识字;第三,被电死的纤夫是一个新来的,不知道情况。何况川大这个带电的网是在河边,很难保证纤夫沿着河岸走,不会触摸,你们这些设施没有隔离开。

最后法院判川大输了,要赔偿:第一是这笔命钱你们要赔,算下来多少就多少,一次性支付清;第二死者有两个孩子都还小,川大还要管这两个孩子,要把这两个孩子供到18岁,供他们上学,这个钱给他们算下来,每个月付,而且每个月要根据米的价格跟着滚——那个时候抗日战争物价在涨,不是说定了多少就是多少,那样人家的生活就会困难,必须要和米挂钩。

川大没打赢这个官司,因为司法是独立的,这个律师也并没有遭任何报复,川大也不可能去报复,所以这个案子最后就这样了断了。

资料图:民国时期的成都

黄季陆是留学德国的,学识丰富,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又有那么高的地位,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但他并没有利用权力和声望去干预这个案子。那个被电死的纤夫我连名字都说不出来,那个律师也没有留下名字,更没有收什么费用,只是主持正义。在抗日战争时,报纸上登过这个审判判决,还查得到。

这个故事在我们今天很难想象。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6-7-13 14:49 |只看该作者

《诗经点醒》的第五讲,仍然是在从《诗经》十三国风早期的《邶风》里面选的一首诗《击鼓》。“邶”曾经是一个国,这个国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后来卫国一扩张,就把它吞并了。

这个邶国在什么地方呢?在当时的朝歌城的北郊外,所以这个字的写法是一个东南西北的“北”,加“邑”表明是城市。为什么邶要读“bèi”而不读“bēi”呢?这是因为在黄河流域高纬度居住的居民,他们的民居都是坐北朝南。

我们有一点物理学跟天文学的常识都知道,越是纬度往北,太阳经过空中的这个黄道,夹角越是低。比如我们成都在北纬31度,那么我们这个地方看见的太阳光,太阳在空中的视轨迹的高度显然比黄河流域看见的要高得多。因为越是往北面去,我们所看见的太阳越是偏南方天空走。

所以,华北平原、黄河流域,民居为了采光、采暖,必须坐北朝南。坐北朝南,那方是南,背后就是北,这方就是东,这方就是西。所谓北方就是邶方,背后的那一方。

所以朝歌城的北郊外这一片,在商朝亡了以后,最初就分为几个国,就是邶国,北郊外。但是这个邶国历史非常短,很快就拿给卫国,就把它吞并了。但是,后来采风记录这些诗歌,是按照它原来的区域规划。因此,这首诗是卫国的诗,卫国人写的,但是叫《邶风》,是因为它流传的地点是在朝歌城的北郊外。所以里面写的事情是卫国的,也是尊重它的历史,它是叫《邶风》。那么,这个邶国这个位置在这儿。

流沙河,摄影:江树

那么,今天我们要讲的又是一场战争,一场在历史上非常小,小得不足道的一场战争。这一场战争由于很偶然的原因,被记录下来了。就是有了一部书,名叫《春秋》。为什么我们对历史,我们非常信仰它?就是因为如果没有《春秋》这本书,这场小小的战争也没有人会知道,你我也不知道,更不用说这场战争中间的小小的一点悲欢离合——就是一个士兵,他是同性恋,被这首诗记录下来了。这多亏有这部历史叫《春秋》。

所谓《春秋》是怎么一回事?孔夫子写的,从鲁隐公四年算起走。为什么要从鲁隐公四年,因为孔子在写的时候,他在鲁国,根据鲁国的纪年的方式,但是他立足鲁国,写的是天下事。

那么《春秋》的开始是哪一年?周桓王的元年,周桓王又是谁?东周的第二个国王。是因为西周的时候是在镐京那边,周幽王把西周亡了,犬戎过来把他们占了。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逃跑,从陕西逃到洛阳,在洛阳这边继续周氏的宗社,但是管理这方面大大缩了水,就开始叫东周。平王是东周的第一个,周平王死了传给他的儿子,周家的国王姓姬,周平王的儿(孙)子叫姬林,他就开始叫周桓王,齐桓公那个桓。

周桓王的元年,就是《春秋》的记录历史开始的那一年,而这一年发生了一场战争,就是小小的一场战争,在《春秋》里面被记录下来,《左传》接着把它详细记录下来,后来又有这首诗。不然我们怎么会知道这首诗是(发生)在那一次战争中呢?就无法知道了,那么多亏有这一部历史书,就叫《春秋》,我们知道。

编辑注,本讲诗歌为《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6-5-29 15:54 |只看该作者
《国风·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这首《燕燕》就是庄姜夫人自己写的了,写得非常好的一首诗。我们前面说了“我思古人”,“古人”这个老朋友是谁?这首诗就有答案了。庄姜一嫁过来,就被打入冷宫,她也不是就这样就屈服了。
尽管卫庄公很宠爱那个爱耍枪弄炮的州吁,但是毕竟没有承认他就是接班人,没有承认他就是太子。卫庄公不和庄姜同寝,庄姜就没有娃娃。这对卫庄公来说,也许是他巧妙外交手段,就是说我既要娶你齐国的公主,做你齐国的女婿,你强大你要保护我,但是我又不让你的公主在我这儿留下太子,因为留下了太子将来对我们卫国不利。卫庄公想:如果我立一个太子,而且是这个庄姜夫人生的,那不是今后他喊齐国的国王要喊外公,或者这样对我们卫国也不利。所以卫庄公不和这个美女同居,除了特殊性取向以外有政治考虑。
那么,庄姜夫人在这儿怎么办呢?这一个美女,第一夫人,在冷宫中很寂寞,所以她也堂堂正正,有资格去找一个朋友,找到了,这个朋友就是她的女朋友,说白了就是同性恋。
卫庄公娶了齐国的庄姜以后,不同房,没有太子,卫庄公也关心这件事情,想要有一个太子,怎么办?他赶快又去了陈国一趟。陈国在卫国的西南边,齐国在卫国的东边。陈国在今天河南省的中央地带,就是后来的陈州,今天淮阳,出山药那个地方,你们看菜市场卖的山药都是叫淮山药,就是河南淮阳——陈州那个地方的山药。
卫庄公又在陈国去娶了女子来,他娶的女子也是贵族女子,这个女子名叫“厉妫”,姓什么?姓“妫”,“妫”是河南陈国的一条河,叫“妫水”,“妫”就是以居住的河流为姓。“厉妫”姓妫名厉,那个时候姓名的书写和我们今天不同,恰好倒过来的。拿我们今天来说就是,她姓妫名厉,叫妫厉,但是在那一个时代是叫厉妫,“厉”是她的名字。
果然这个厉妫生了个儿,卫庄公就以为这个儿可以成为太子,结果这个儿很小就夭折了。厉妫嫁过来的时候也带了一群姊妹,她带过来的一个还有个妹妹叫戴妫,厉妫的妹妹终于又有喜,又生了个儿,但这个儿也不能做太子,因为他是属于候补的,他的这个妈没有正式的夫人身份,属于候补进来的,不好立太子。
流沙河,摄影:方正
庄姜马上就把这个娃儿抱过来:过继给我,我把他当作儿。戴妫和庄姜关系好,这个也是庄姜这个美女在宫廷里面既有感情寄托找到她,也有政治图谋,要和她拉拢。拉拢来,她就很乐意把娃娃过继给自己,然后他就变成庄姜夫人的儿了,就能够当太子了。过继过来了,果然当了这个太子。但是这个娃娃还没有成人,卫庄公就突然死了,按照惯例,接班的是这个太子,就是庄姜的义子,戴妫的亲儿子,于是他成了卫国的国王,卫桓公。
一听到卫桓公,好像都多少老,是个白胡子老头,结果是个娃娃。卫桓公立了才两年,因为那个州吁,就是那一个宫女给卫庄公生的那个儿,好弄兵,好打仗,已经成人了,他老汉一死,把一个小兄弟立起来当了国王,他不服,他手头有武装,搞政变,就把卫桓公杀了,他来掌国家的权,这个时候就发生了政变。
由于亲生儿子被杀,抚养的儿子被杀,所以导致戴妫和庄姜结下了生死友谊,她们有共同的敌人,而且在宫中两个人都是寡妇,她们相好,这种同性恋是环境促成的,不是天生的同性恋,不是基因上的,特殊环境。你想,庄姜也年纪轻,戴妫也年纪轻,都才二十多岁,两个人又有共同的仇人,两个人都是寡妇,原来感情就好。所以回头来看《绿衣》这首诗,就是后来写的这个诗的这个“古人”就是“故人”,就是指的戴妫,比庄姜夫人小一点,地位也比庄姜低,她们两个好。
你想在宫廷中,这样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州吁当然是知道,州吁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斩断她们。州吁掌了权,下了命令,喊戴妫回娘家去,遣送回娘家。过去妇人出嫁曰“归”,回娘家就叫“大归”,“大归”就是这辈子彻底回去了,要喊把戴妫遣送回陈国。
然后,这个庄姜没有办法,她没有掌到权,伤心得很,她晓得这个州吁坏,连这个都不容忍她。因为州吁还是想要防到起,这两个寡妇,我又杀了她们的儿子,把她们弄到冷宫里面去,万一她们在宫中搞个什么对我不利呢,把她们拆散。
拆散这个,庄姜就表示抗议说我要去送,当然别人也不敢挡她。庄姜说我就要去,人家说这个已经违背礼制,那个时候还有礼、礼节,说你作为第一夫人,不能够去送底下的一个陪嫁女子。庄姜说,我不管,我就爱她,我就是要送。不但送了,而且公开写了一首诗,就是这首《燕燕》,表示她们相爱。送她的时候正是春天,春天,从卫国的首都淇县就是朝歌城,向西南方才是陈国,庄姜就亲自送,送到郊外,送到很远,可能送到国境线上。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6-5-29 15:53 |只看该作者
风清扬 发表于 2016-5-22 23:57
拜见令箭老师。受教了。这个版太多宝贝,目不暇给。欢迎令箭老师有空去诗酒版讲诗讲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6-5-29 15:52 |只看该作者
《国风·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用两个燕,是什么意思?两只燕子,一对燕子在那里飞。什么叫“差池”?长短不齐,大小不同谓之“差池”。“其羽”,“羽”不是毛,鸟类的计量单位以“羽”计,至今喂鸽子的、喂信鸽的都说:我家喂了信鸽二十羽,好多羽。“差池其羽”,“羽”就是指的鸟,鸟的身体。两只燕儿飞,差池不齐,一只大一只小,一只长一只短,差池其羽。显然这就是指的一个夫人,第一夫人和陪嫁女子的关系,她们是一对燕子,这不是同性恋这是什么?
“之子于归”,这个人,“之子”此人,因为诗是庄姜写的,“之子”此人就是指的戴妫,“于归”这次要回娘家去了。“远送于野”,“野”要读“yǒu”,你看“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yǒu)”,野外,城外谓之国,国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很远了送了,送到国境线上不能送了,就站到不走。看戴妫的车子越来越远去,远去,远去,远去,看到越来越小,小到一点了。“瞻望弗兮”,站到那里看,再也看不见了,那一小点一转弯消失了。“泣涕如雨”,庄姜哭,送的时候当到面她不哭,看到越走越远了,走得不见,“miang”一声就哭起来了。“泣涕如雨”,眼睛里面流出水叫“泣”,鼻子里面流出水叫“涕”,“如雨”,哭得哦,大哭,这是抗议,唯一的办法了,她没有其他办法。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低头叫“颉”,昂头叫“颃”,就说还是两只燕儿飞,一只昂着头,一只低着头,昂着头的那一只要回娘家去,开始她的新生活,低下头的这一只燕子说从此我就是孤家寡人了。“颉之颃之”,不同的姿态。
“之子于归,远与将(qiang)之”,这个女子回娘家去了,很远的路,走去将(qiang)之,“将”(qiang)本来是从旁扶助到她,就是陪着她,“将”(qiang)在这里就是陪伴她,我陪伴她回娘家,到了国境线上已经非常远了。这个“将”要读“qiang”,本来是帮助、协助、陪伴的意思。
“瞻望弗及,伫立以泣”,望啊望啊,望不见了。“伫”这个字要读“chù”,不是简化字的“宁”。“伫”就是停着不动。伫立,人都走了,庄姜还不知道回去,瓜兮兮地在那儿站着,起先是大哭,现在不出声只流泪,“伫立以泣”,只看见泪水流,没有发出声音了,原来哭得“miang啊miang”的,看得远了。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子一边飞,一边唧唧唧地叫。有一只的声调低些,有一只叫的声调高些。你注意,它用的是“下上”而不是“上下”,这绝对是有道理的。是因为卫国的这个首都就是商朝时候的首都,它们的文化都是商文化,商朝时候留下的,商朝你看那个甲骨文,如果去打猎,打了一些什么什么东西,都是把小的放到前面,大的放到后面排列,连排名都是越是小的芝麻官就越是排到前面,大的都在后面,重要的都在后面。连他们那个地方的诗,有一首诗叫“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不是说的牛羊,是说的羊牛,因为羊要小些排到前面,羊牛,这个“下上”,这些语言都是商朝那个时候的语言,含有他们那一个朝代习俗,按照这样说,他们那个时候就说的,不是说“长短”是说的“短长”,不是说的“大小”而是说的“小大”,不是说的“上下”是说的“下上”,不是说的“牛羊”是说的“羊牛”。这些都是语言中间留下了一个朝代的痕迹。“下上其音”,两只燕子叫的调子,一只高音,一只低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送到南方国境线上,方向就是这个方向,西南方。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劳者苦也,我望……望不见了,我心头好苦。“实劳我心”,“实”就是真,我心头真是苦啊,“实劳我心”。你注意,它押的韵是“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nèng)”,“南”的古音读“nèng”,“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这样子押的。所以诗,《诗经》里面好多古音就这样保留下来了,因为它是押到韵的,我们知道它在当时这个“南”就是读的“nèng”,不然诗就不会这样写。这个庄姜是有文化的。
流沙河,摄影:方正
最后一段,她公开说出来,她的古人,她的故人,她的老朋友是谁?“仲氏任只”,“仲”二妹子,是因为历妫是姐姐,戴妫是妹妹,庄姜喊她就喊二妹子,妫家的二妹子,所以叫“仲氏”。“任只”,“只”就是“者”,是虚词,相当于“哉”,“之乎者也矣焉哉”那个“哉”。“仲氏任哉”,二妹子是值得我信任的,我信得过她,就是说分开了她爱我不会变心。
“其心塞渊”,“渊”在这里要读“yún”,二妹子的心,“塞”充实,就是说她是真情实意,就叫“塞”,“塞”就是实,实就是里面满了,不是空的,塞。“其心塞”,就是说她很实在的,她爱我她是真爱我,我爱她也是真爱她。“渊”读“yún”,而且深,说的感情也很深。“其心塞渊(yún)”。
“终温且惠”,“终”和“且”是连着用的,就是既温柔又聪明,“终温”,“终”就是既,“且”就是又,二妹子既温柔又聪明。
“淑慎其身”,“淑”是端正,“慎”是不乱来,守身如玉。我和她相爱就相爱,她回去一定不愿意再去嫁了,一辈子都会想念我,我也会想念她。这个“身”就是指的她自身,就是说两个人相处那样多年,互相安慰寂寞,互相鼓励,看到那个杀她们儿子的人没有好下场,现在被强迫分开了。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当初卫庄公他也晓得他对不起我,他把我冷淡了,毕竟他给我一个安慰,他把戴妫放到我身边,意思就是说的我给你补偿了,你们去相爱吧。“先君之恩”,已经死了的卫庄公,庄姜说这也是恩德,如果当初他不这样安排,我就不可能跟戴妫两个有感情寄托。她全部按照真实的,大胆地写出来。
“以勖寡人”,“寡人”是庄姜自称,就是寡母,“勖”就是帮助。当初这个卫庄公把这个女子安排和我住在一起,是一种恩,当然当初冠冕堂皇地说给你安一个助手,他就只好这样说。“以勖寡人”,“勖”就是帮助,实际上这个庄公就是允许她们,你们两个去同性恋吧。
这首诗,这样送起走了,后来她还写了诗,我就不讲了。庄姜还写了一首诗叫《日月》,就是写她在冷宫中间的全部的痛苦,在《日月》中间也是说我思古人,就是说我想念起我从前那个戴妫,我的这个老朋友。
后来这个州吁就经常到这个寡母的宫中来嘲笑她,侮辱她,挖苦她。这个州吁后来由于乱去发动战争,又和陈国打起来了,然后卫国的大臣,几个老一辈的大臣联合起来设起计把这个州吁杀了,杀了但是这儿就是其他的卫国的立了国王。
这个时候庄姜已经老年,老年了没有办法,寂寞,回她的齐国去。回齐国前,她在卫国的首都街上演说,公开地骂,就是说当初怎样怎样,他们怎样用阴谋陷害,怎样怎样,控诉,街上很多人来围观。她在走以前离开卫国,哭着把这个事情全部宣布出来,好多老百姓都陪着她哭。然后老太太,这个美女一生,悄悄地就回了她们齐国去了。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6-5-22 23:57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拜见令箭老师。受教了。这个版太多宝贝,目不暇给。欢迎令箭老师有空去诗酒版讲诗讲小说。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6-5-21 11:30 |只看该作者
卫庄公娶妻,来的还有齐国的武士,为什么呢?这些武士都是要能够表演的,而表演的场地一定是在郊外,非常远。怎么知道非常远呢?
因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这里提到“河水洋洋”,“河”是黄河,“洋洋”水很大。《列子·汤问》篇里说的,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洋洋”就是水很大。“河水洋洋”,黄河的水好大哦!你要意识到这个婚礼是在几月份举行的,你要注意到这儿,在整个秋季、冬季,黄河的水小,只有春夏才河水洋洋。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这个“活”要读“huà”。黄河向北流,流得哗哗哗地响。你马上去查地图,就晓得他们的婚礼在哪里,距离卫国的首都非常远,大概两三百里了,在卫国的首都朝歌(今天的淇县)的东南方。都写到黄河了,自然举行婚礼的地方就在黄河边上,而且一定是在卫国的边境。
你去查,只有卫国东面的边境,临近齐国那儿,有一段黄河向北流,“北流活活”,就在这儿的,因为那个地方是卫国的国境上,要去迎接人家一个大国的这个公主,那得好隆重!一定是在国境上面,河南的东部,翻开地图你去看,黄河向北弯那一点,就在那儿举行的婚礼,那么那个地方一定有卫国的,有卫国的行宫,黄河岸上,在那儿,行宫那儿。所以前面说的新媳妇儿的这个马车“说(shuì)于农郊”,对了,那就是郊外,距离首都远,而且黄河向北流。
一首诗你仔细读,先就能够把地点判断出来,整个的这个婚礼是在黄河边上。那么多老百姓、文官、武官全部都到国境线上去了,去接这个新媳妇儿。结果这个齐国还来了这么多武士,这些武士是随着公主来的卫国,会留卫国,是因为嫁过来的不但有公主还有公主的一群姊妹,她们需要有本国的保镖。
齐国的武士一起随着婚车开来的,这些武士还要进行表演。因为婚礼现场还需要娱乐嘛,要有演出,演出给大家看。那么这个婚礼上演出的是什么呢?捕鱼!在《诗经》里面凡是说到捕鱼往往与男女相爱有关系,所以在这儿表演捕鱼,实际上就是一种庆贺,庆贺婚礼。怎样表演的,全部是齐国的武士在表演,地点就在黄河向北转弯那儿,季节是黄河水很盛的时候,那么就是春天或者夏天。
“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施罛濊濊”,“罛”是一种大网,“施”就是放,就撒网,撒网就叫“施罛”;“濊濊”就是撒网撒出去撒得唰唰唰地响,“濊濊”象声词,就是“唰唰唰,哗~”,那些武士在那个黄河里面,把船架起,好多船,一起撒大的围网,“哗~”,这样撒出去。那么多人都在那儿观看。
“鳣鲔发发”,这个“发”要读“bō”,“活泼”的“泼”。“鳣”和“鲔”这两种鱼在这儿板,板得啵啵啵的,就在那个网的里面,网一撒下去了,好多个力士围到一起拉,一拉出水面那些鱼就啪啪啪的。“鳣鲔发发”,你看写得好生动,象声词,施罛唰唰唰,鳣鲔啪啪啪,那些鱼在里面跳。
“葭菼揭揭”,那么这个地方,观众在什么地方?当然是在岸上,黄河岸上,河岸上长满了“葭”和“菼”,就是河边长的巴茅草、蒹葭那一类的。有一种草比较细,可以拿来织成毯子的,织成席子的,黄河边上也长满了这些草,这说明观众席,坐的位置就在这儿。“揭揭”,高也,对了,草都长得高了,冬天没有的,天气暖和了,蒹葭这儿也长出来了。
还有就是这儿的“鳣”和“鲔”是什么鱼,古人说不清楚,后人直到这个明代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是把它们说得比较清楚,是海鱼:一种叫“鳣”,大得很,还有一种叫“鲔”,“鲔”就是鲟鱼。可以在海里面捕鲟鱼,把它卵巢里面的卵弄出来做鱼子酱。齐国的武士表演,那个大网一拉起来,里面的那个海鱼有一丈长的,都啵啵啵地跳。
流沙河,摄影:江树

对了,读书要仔细,是因为关于这两种海鱼有最明确的记载,就是每年阴历三月下旬,这两种海鱼要洄游到黄河里面来产卵。婚礼就是这个时候,暮春三月,河边的蒹葭、席草全都长出来了,长得高了。
“庶姜孽孽”,“庶”者众也,姜家来的很多女子,新媳妇儿的姐姐妹妹,陪嫁过来一长串队伍,叫“庶姜”,“庶”者众也。“孽孽”,她们坐在观礼台上很规矩的,守礼守法,就在那儿观看。
“庶士有朅”,“士”不是读书人,是武士,齐国来的武士,“庶士”就是来了很多,估计庄姜本人嫁到卫国来,她一个人至少要带十个武士,还有她的各种姊妹,每个姊妹再配两个武士,那就是几十个齐国的高大汉,他们的身体又很好,又会表演捕鱼,还能够把大网撒得唰唰唰的。你们这些人去,连网都撒不开,那个网的前面有锥子,重得很——“哗~”一下丢出去——拉网你都拉不起。那些大汉表演得这样,所以你晓得在当时一定是很好看的。
到这里这首诗就完了。《硕人》这首诗只写庄姜嫁过来的那一天,如何变成卫国的一件大事,文臣武将全部都来,还有老百姓来围观,看新媳妇儿如何漂亮。可惜了,当初这样热闹的,结果这个后来遭遇是冷遇,是绿衣,是“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是“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是凄凉的环境,都是这个美女她本身想不到的,如何落到这个境遇了。当初嫁过来的那一天是如何如何的热闹啊!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6-5-17 10:46 |只看该作者
卫庄公并不爱庄姜夫人,这样庄姜夫人嫁到齐国怎么会有好的日子呢?
嫁过来就受到冷遇,在冷遇中写了这首《绿衣》,是因为她有文化,会写诗。这个美女还是一个女诗人!嫁到卫国之后,庄姜夫人受到冷遇,名分上是第一夫人,实际卫庄公不和她往来,冷落她,相当于让她住在冷宫里面。她看到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的妈,而自己受到各种冷遇,她自然非常痛苦,就写了这首诗,所以这首诗每一句都是必有所指。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这个女诗人把她平时在家中日常穿的衣服穿起。各位要注意,非正式场合都穿绿色的衣服,因为绿色被认为是闲色,就不是正色。庄姜夫人熨她的衣服,“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这件衣服是夹衣,有里子,面上是绿色,里面是黄色,有这样的衣服吗?没有。因为黄色被认为是正色,是很有地位的颜色,结果很有地位的颜色做了衣服的里子,没有地位的绿色做了衣服的面子,这是什么意思?一讲大家就明白了。它是正正派派的黄色,结果把它做了衣服的里子。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我好怄气啊。“曷维其已”,“曷”,什么时候才有个完?“已”就是完。我好伤心啊,要什么时候这个伤心才得完,我心头才快活得起来?一来就用的比喻:世间没有这样的衣服,绿衣黄里,但是这种婚姻制度造成了绿衣黄里的现象。你看,这个诗人随便提起一件日常穿的衣服,马上作出诗来。
第二段,“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上者为衣,下者为裳。“绿衣黄裳”不用说了,就是绿颜色居然到了上面,黄颜色被打到下面去了,当然是比喻她自己,绿色比喻卫庄公很宠爱的那一个女人,因为她很得势,卫庄公喜欢她的儿子。而庄姜是第一夫人,没有儿子,当然也就没有了地位。母以子贵。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我心头的忧愁要什么时候才能消失,这个“亡”不是死亡,是指忧愁什么时候消失。你看它押的韵,“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己”,押的这个韵。第二段“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第三段,“绿兮丝兮”啊,绿颜色的那些丝哦!为什么是绿颜色那些丝呢?是因为贵族穿的这些衣服不是做好再来染,是先把丝染成绿色,然后织成布做成衣裳,所以“绿兮丝兮”。“女所治兮”,“女”就是宫廷里面的那些宫女,她们所制。
“我思古人,婢无忧兮”,她说的这个古人指的是谁?历来解释《诗经》的,由于都是儒家的儒生,儒生一看到古人两个字,就认为是古之圣贤人也,都是说很了不起的,很权威的。这首诗的“古人”必有所指,“古”是“故”,“古人”实际上说的是故人,什么是故人?老朋友,她的这个老朋友是谁,这首诗里没有说,这里我也先不讲。她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因此她在宫中受到冷遇的时候,想到这个人了:“把我地位贬得这样低,我想起我的老朋友了。”
“婢无忧兮”,什么是“忧”?怨恨。我只有想起我的故人,我才不再感到怨恨,这个故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儒家都是说的这些是古之圣人,人家圣人说的正应该正,邪应该邪,地位应该分得很清。庄姜想的,既然他们的地位都不合适,但是我有那些古代的圣人帮我扎起,认为我还是很正的,因此我就免得去怨恨,不是说人家这个是怨而不怒嘛,就是你不要去怒。儒家历来都是这样子讲的,但是讲错了得嘛。我们先放到这儿的,后面这个故人还要出现,我再解释。
流沙河,摄影:江树
第四段,这两个字的音最不好读,读“絺(zī)兮綌(xī)兮”。“絺”读“zī”,明明看到这边是个“希”,它要喊你读成“zī”,你不要跟它讲道理,死死记到就读“zī”;“綌”(xī)这边明明是个“谷”字,它要喊你读“xī”,你照到读,它就是这个音。
“絺兮綌兮”,“絺”和“綌”是什么东西呢?都是丝旁,是一种纺织品,这种纺织品是什么东西?我们川南那边,隆昌那里有一种布叫夏布,是用苎麻织的,从前的人拿来做蚊帐,颜色白的。“絺”和“綌”就是这两种苎麻制品。“絺”织得更要密些,“綌”的胡椒眼更要大些,都是夏天穿的,夏天穿起这个通风。但是到了秋天来了,“凄其以风”:风凄露冷了,天气凉了,我还是穿的夏天的衣服,说明自己处境凄凉,身边没有温暖。穿起这个外边又在吹风,秋风来了,还穿起一个线背心——T恤,当然你身体好,你不冷她冷,晓得不?这个就是她写她的处境,比喻她的凄凉无助。
“絺兮綌兮,凄其以风”,“风”的古音读“fēn”,“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天气冷了,好凄凉,我只有在冷宫中间思念我的老朋友,“实获我心”,她把我的心俘虏起去了。“获”是指的打猎有了收获——我的心被她带起走了。
这就是一首《绿衣》,关键就在这“古人”两个字,我们今天的人不是汉代那些儒生,不是那些老夫子。汉以后直到清代的人,解释这个“古人”都是按照说古之圣人,就是说我心头虽然不好受,但是一想起古之圣人讲的那些道理是给我扎起的,我就有了理,所以我也能够过下去。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个“古”跟“故”过去是通用,老朋友就是“故人”。
第三段就有一个问题,你看“绿兮丝兮,女所治兮”,这个“治”跟“丝”两个是押韵的。“我思古人,婢无忧兮”,“忧”就押不到,这个“忧”字的古音要读“yǐ”(三声),你看“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婢无忧兮”,“忧”和“yǐ”是双声对转。何谓双声对转?声母相同,有时候音可转。
这是第一首,我们就知道已经是宫中一个怨妇,庄姜夫人在冷宫中间自己写了一首诗,我觉得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孔夫子没有删,绝对是有这个眼光,给我们保留了一个女诗人的诗。而且《诗经》中间能够查得着年代最早的女诗人,除了卫国后来还有一个许穆夫人以外,最早的就是这个庄姜,庄姜夫人,她就写了这首诗。用一种比喻,言在此而意在彼,说的是衣服,寄托的是她自己的遭遇。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6-5-17 10:45 |只看该作者
庄姜夫人为什么会被卫庄公冷淡呢?我们要从她嫁过来的那一天说起,这首《卫风·硕人》就是写她嫁过来那一天的情景的: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庄姜夫人是齐国的公主,她的亲哥哥名叫得臣,是王位继承人,她还是一个美女,作为大国的公主嫁到一个小小的卫国来,她是想来找她的爱情的。但是小国卫国的国王卫庄公娶她却是一种政治需要,是要巴结齐国。
这个卫庄公可能不喜欢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国王都喜欢那一种公认的美女,而是各有所好,恰好齐国这个美女可能跟卫庄公的性取向有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庄姜夫人是非常健壮的美女,齐国靠海,出产丰富,人们日常饮食中有大量的海产蛋白质,男女长得高大。
这一个公主也是长得非常健壮的,所以叫“硕人”,“硕”者大也,是个大个子。而卫庄公爱的那一个,是一个伺候他的女人,说不定就是小个子,他就喜欢那个女人,而且那个女人还给他生了个娃娃,他又非常宠爱那个娃娃。不然,难以解释,为什么庄姜夫人一嫁过来就打到冷宫里面。
说庄姜夫人长得丑她又不丑,全国都说她是第一美女,因为她在嫁过来的时候在卫国引起了轰动,卫国首都的这些人形容她漂亮的,都在《硕人》这首诗里面了,这首诗不是她自己写的,因为她自己不可能写她自己如何漂亮,是不是?是因为她嫁到卫国这边来,卫庄公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婚礼,百姓都来瞻仰,大家都看到了:哎哟,是好漂亮的一个人。先就看到她是硕人,大个子。
“硕人其颀”,“颀”者高也,就是不但块头大,身高还相当高,一定不是像我这样一个豇豆样的,人很瘦。她长得很壮美。“硕人其颀”,第一句就写了她的身材。
流沙河,摄影:江树
“衣(yì)锦褧衣”,这个“衣”要读“yì”,是动词,什么叫“衣(yì)锦褧衣”?她嫁过来的那一天,穿的是新媳妇儿的衣服,是锦袍!蜀锦——你不要以为只有成都才有,可能最初、最好的丝织品是齐国的。那一个地方早就养蚕栽桑,庄姜夫人嫁过来的时候穿的是锦缎的花衣服。“衣(yì)锦”,穿的锦。
“褧衣”,“褧”是什么呢?“褧”是一种白麻,这个麻我们现在这儿看不到了。旧时代的时候,成都西门出去温江那边好多麻田,有黄麻、白麻、苎麻、火麻,好多种。“麻衣”叫“褧衣”,是什么意思呢?新媳妇儿穿的是好漂亮的锦缎衣服,但是外面套一件很差的麻布衣,为什么她要这样子嫁过来呢?固然庄姜夫人爱漂亮,穿锦衣,但是不忘本,所以面上要盖一件麻衣,叫“褧衣”。
这就是说,这个女子有传统文化意识,晓得尊重古礼,晓得尊重古代风俗,古代很贫穷的时候,没有丝,没有绸,没有锦,都穿麻衣,不要忘记了,因此就把麻衣作为外衣。“衣锦褧衣”,就是说这个人很有见识,能够遵守古礼。
“齐侯之子”,她是齐国国王的女子,“子”不一定都是儿,女子也叫“子”。“卫侯之妻”,嫁过来了,嫁给卫庄公,就是卫庄公的太太了,“妻”是大太太,第一夫人,First Lady。“东宫之妹”,她是齐国东宫太子名叫得臣的亲妹妹,都说的来路很正,很有地位。“邢侯之姨”,庄姜的姊妹都是嫁的春秋诸侯国的国王,其中有个妹妹就嫁给邢国的国王。邢国在什么地方?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你看,都是说她是齐国国王的女儿、卫国国王的太太、邢国国王的姨妹。“谭公维私”,谭国国王结的太太也是她的姊妹。“私”字专门指的是“姑爷”,我们说的,指的男的。就是说这一个女子喊谭国的国王喊什么?喊妹夫、姐夫。所以都是亲戚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6-5-17 10:43 |只看该作者
古代的人都是很重视血缘、血亲关系,这些是一个人的身份,但光是身份成不了美女的。所以从第二段开始就写庄姜夫人的漂亮了。
那个时候的人是怎样写的呢?卫国的这些人,先写庄姜夫人的手,“手如柔荑”,什么是“荑”?有很多植物,比如说笋子、芦笋、高笋、巴茅,很多种,那些植物到了春天,剥开,中间嫩的那个心心就叫“荑”,非常软,所以叫“柔荑”。就是说她纤纤十指好像剥出来的山东大葱,嫩得很的。“柔荑”,先看手。这个跟我们不同,我们先看这个三围。
“肤如凝脂”,然后看她的皮肤,她的皮肤就像凝结起的脂肪,动物脂肪,像猪油冬天凝起了,雪白的又有光泽。说了她的手,十指纤纤,如何漂亮,手指拇“柔荑”。在那个时候也是怪,允许这些市民编起歌来唱第一夫人皮肤如何好,我觉得这还是非常解放的,文革的时候没有哪个去说江青长得好漂亮,绝对没有,都说江青是旗手,她要战斗的。当然,我们今天更不能乱去说,乱去说了,一会儿脱不到手。但那个时候可以说:哎呀,我们那个庄姜夫人的身上的皮肤就像猪油一样。凝脂!
“领如蝤蛴”,“领”就是颈项,不是衣领。所以,人伸着颈项望,就叫是“延领相望”。说了皮肤很漂亮还要说颈项有好漂亮。所以,你可以推测他们那时候穿的那个衣服一定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高的领,我们当然要领高,不然你那骨头显出来好难看。人家他们那个美女在古代,人家看的就是整个的颈部,因此一定就是你们现在夏天穿的那种圆领,才看得到。
“领如蝤蛴”,这个“蝤蛴”是一种虫,我就觉得他们赞扬这个美女,还是另有一套比喻。有一种虫叫“老母虫”,不知道你们看到过没有,在木头里面,有这样长,很嫩,嫩得像白色象牙,半透明的那种。我们川西平原叫“猪儿虫”,木头打开就看得到。现代人不兴这样子比喻,好像这样比喻她很丑,但古代人质朴,他们人家就是那样比喻:哎呀,你看那个颈项长好漂亮哦,而且长,就像“猪儿虫”一样。“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你可以想一下,这个美女不是像后来那些死板死板的,嘴巴闭得很紧,一定经常面带笑容,牙齿露在外面,她的牙齿长好漂亮,就像那个葫芦一刀切下去,里面的籽籽一排,雪白地排在这一排。“瓠”是“瓠瓜”,“瓠瓜”里头的籽籽雪白,你把它切开看,而且排成一排,她牙齿长好漂亮。没有哪个去赞扬江青牙齿漂亮,那样说在现代就不行了,因为牵扯到政治。在他们卫国可以随便说这些,这首诗是卫国的民间流行的,他们把这个看成是他们的骄傲:我们的第一夫人长好漂亮,你看,牙齿都好漂亮,“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螓”,有一种蝉子,蝉子有大的叫蚱蝉,还有黑色的,还有一种小的叫金蝉,只有老指拇这样大的,绿色的。金蝉的额头非常宽,所以叫螓首,就是说这个第一夫人,古人说的叫天庭饱满,额头长得好看,额头也很高,发际线也很高,长得很好看,这写得很细哦,“螓首”。
“蛾(yí)眉”,这个“蛾”要读“yí”,这个“蛾”就是“蚂蚁”的“蚁”,古音不读“é”。说我们这个第一夫人的眉毛长得像蚂蚁的眉毛一样,你们拿放大镜去看,一只蚂蚁它那个前面的两个须这样,像山字型,两边都是这样,多少长,长眉,眉是像山一样。所以这个卓文君都是远山如眉,眉如远山,她的眉毛看到就像画的山一样,“蛾眉”。
你看,但是这些美都是静态的美,马上就动态来了。
流沙河,摄影:江树
“巧笑倩兮”,哎呀,就是她一笑起来好漂亮哦,笑得那么巧,就不像我们笑都笑得笨,她一笑就笑得恰到好处,我们笑就傻笑,嘿嘿嘿一下,要不就像现在的女子哈哈哈就吼一声,那你还巧什么巧呢?人家要笑得是要有分寸的。“巧笑倩兮”,笑起来好漂亮哦。
“美目盼兮”,“盼”是什么意思?黑白分明谓之盼,所以“盼”字,你看这边这个“分”字,人的眼睛黑白越是分明越好看。只有我们这些老头的眼睛一片浑浊,黑白也不分明了,有红丝线在里面,那就丑了。人家她那个眼睛是“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你注意,这个“倩”跟“盼”都押到韵的。
前面也押到韵,“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全部都押到韵。这一下就转了韵了,一下就显得很活动,前面都是静态,这儿一下就动起来,脸上就笑起来了,笑起来了,“美目盼兮”,眼睛黑白分明。
黑白分明谓之“盼”,这是《诗经》上面传统的说法。民间另有说法,河南人说的那个女子在扮媚眼,扮媚眼是怎样扮呢?就是黑眼珠在眼睛里面转了一圈,斜起过去。有一回我看到凤凰台那一个美女主持吴小莉就专门演过这个,扮演,喊她表演,她表演媚眼。哦!那一下!就我们四川人说的叫“丢翳子”。所以这个“盼”是这个意思,这个也可能是,是因为这个注释这个“盼”说是黑白分明,是从传统汉代的这些经师,他们这样说的,而扮媚眼那个扮可能就是“盼”字,就是扮媚眼,就是把眼珠拿到里面去转一下,这个是民间的说法。反正都很漂亮。
这个漂亮是那一天结婚的婚礼上,是因为这个婚礼是敞开的,让老百姓都来看的。这些都是老百姓在那儿看:先是说的她的爸是哪个,她的姐夫哥又是哪国的国王,她的亲哥哥又是太子……这些都是老百姓在这儿摆得火热,然后接到看到她出了场了,新媳妇儿出来了,在现场了,大家看到了,看到就赞美她长好漂亮,可能那个时候的这个习惯,新媳妇儿就是要拿给大家看。不然怎么会看得这么细?一定是要让大家自由看,不像现在有警卫那些把她隔到的,生怕挨着。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6-5-17 10:39 |只看该作者
庄姜夫人从齐国嫁到卫国来,坐的是马车,在什么地方下的车呢?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硕人敖敖”,你看她走过来了。“敖敖”就是挺起胸膛的,不是弯腰驼背的,跨大步的,堂堂正正走来了,从车子上面下来了,在婚姻现场。“说(shuì)于农郊”,下车就叫“shuì”,这个字写的是“说”,音读“shuì”,至今铁路上都还在用这个字,叫“甩车”,到了哪里把哪个车厢甩哪里,叫“甩”,就是卸车,卸车就叫“说(shuì)车”。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下车是在郊外,你就晓得了举行婚礼的不是在卫国国都王宫里面,而是在郊外,还可能是在距离王宫很远的地方。大家围观新媳妇儿,看到她从齐国那边的漂亮的车子上面下来,这是在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四牡”——四匹公马拉的这个婚车,这个规格很高啊。前不久不是说在英国,英国女王招待用金马车,我弄不清楚那个金马车是几匹马拉的。这个是四匹马,规格可能比那个还要高一点。“四牡有骄”,一下车,把马从车上解下来,这些马都很骄,“骄”是什么?高!高头大马。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朱”是红颜色,“幩”是什么?马衔的一块铁,两端露出来的,这两端用红色绸子挂起的,还有很长的绸子飘带,马一跑起来的时候绸子就起波浪,在马头上飘扬,古人说用这个办法给马扇汗,其实也是非常美丽、壮观。
“朱幩镳镳”,“镳镳”借的音,就是“飘飘”,就是说这四匹马衔着铁,衔铁两边挂着红绸带,一跑起来就是这样,好好看。你看,赞美了人,还要赞美她坐的车子,等于我们今天写了某个新媳妇儿,还要写她是从什么梅赛德斯车子上面下来的,而且梅赛德斯车子是什么样子的,他都要写。
“翟茀以朝”,新媳妇儿下来,要去见卫国的国王。“翟”就是孔雀翎毛,孔雀翎毛做的大的扇子,给新媳妇儿遮阴;“茀”是打的伞,不要晒到太阳了;“以朝”,去朝见卫庄公。新媳妇儿从车上下来去朝见他。
“大夫夙退”,那些卫国的文武官员都在现场,看到新媳妇儿都来了,去见了国王了。对了,文武官员就要各自退下。“无使君劳”,就是说我们不要一直在这儿站着,把我们的国王弄在这儿辛苦了,该让国王和新媳妇进去休息了——新媳妇儿从齐国嫁来的,长途跋涉,坐车子从那么远来的,就不要劳累他们了,让他们休息吧。
流沙河,摄影:方正
当时,这个婚礼不是庄姜一个人的,庄姜还带着自己在齐国的一群姊妹全部嫁过来——古代的婚姻就有这种陪嫁制度。原始人早就有这种,在澳大利亚,摩尔根曾经去考察过那里土著的婚姻制度,有一种婚姻制度叫彭那努亚婚姻制度(现译为“普那路亚”),就是一群姊妹和一群弟兄互为婚姻。
这种古代的制度到男权社会以后保留一半,就说我是国王,你嫁过来还要带到你的姐姐妹妹一起嫁过来。所以王洛宾写的那个新疆民歌就说什么“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辆马车一起过来”,就是一个农民他都晓得要喊你把妹妹一起带来,那个国王更就晓得。因此嫁过来的这一个结婚队伍不止新媳妇儿,还有那么多陪嫁的,都是庄姜的姊妹嫁过来的,全都来了,就在这个现场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6-5-17 10:3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6-4-25 23:0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6-4-24 18:19 |只看该作者
这次我们要讲的是《诗经》中《邶风》跟《卫风》里面的三首诗:《绿衣》《燕燕》和《硕人》。为什么这三首诗要放到一起讲?是因为这三首诗牵涉到距今2500年以前,一个美女她一生的故事。
这个美女是贵族,齐国人,当时是春秋时候,她是齐国太子的亲妹妹,姓姜,历史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她是作为齐国的公主嫁到卫国去的,这个卫是保卫的卫,《卫风》这个卫。后来战国还有一个魏,是委旁一个鬼,那个是战国,这个是春秋。
她嫁给卫国的国王卫庄公,所以后来历史记载她的名字就称为她叫庄姜夫人,就是卫庄公的夫人,所以前面也安个庄,她姓姜,所以叫庄姜,她真实的名字没有留下来。
她的娘家齐国,是当时春秋五霸中间的最强大的一个国家。所谓春秋五霸:齐桓公,山东;晋文公,山西、河北;宋襄公,河南大部分都是他的;秦穆公,在中原的最西边,陕西、甘肃;然后长江南就是楚庄王,称为五霸。这五霸中间,最富的、最强大的是齐国,齐国在东端,靠到海,所以在那个时候人们称它叫东帝,帝国的帝,秦国是在最西边,被称为叫西帝。秦国的武力很强,齐国的国力很强。
流沙河,摄影:江树

那么一个大国的公主,嫁到小小的卫国来,这个卫国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今天的河南省的东北部,安阳、林县、滑县、淇县这一带,淇县就是卫国的首都。庄姜这样一个女子作为齐国的公主嫁到小国卫国这边来,这样的婚姻本来就不是自由婚姻,自由婚姻在当时只有民间才可以,贵族的婚姻,特别是王族的婚姻全是政治婚姻。卫庄公为了要巴结最强大的齐国,一定去求了很多次婚,齐国才把这个公主,而且是特别漂亮的一个公主,嫁给卫庄公。
结果这个政治婚姻跟美女就发生冲突,这个美女大概不懂好多政治,没有那个思想准备。嫁过去了,她心想自己是这样漂亮,卫庄公一定会很爱自己,结果不然。卫庄公之所以去求这门亲,只是为了外交的需要,依靠一个强大的靠山。结果呢,卫庄公就不理她,始终不和她同居,因此她也就没有生育,一辈子都没有。
原来卫庄公喜欢的是他的一个宫女,一个地位非常低的女人,这个女人很快就给他生了一个娃娃,卫庄公特别宠爱这个娃娃,这个娃娃的名字叫州吁。这个娃娃从小就受到宠爱,是因为卫庄公很喜欢他的妈,但他的妈又名不正言不顺,不是夫人,连妃都不是。
这个州吁从小就被宠坏了,但又深深感到耻辱,因为他没有正当的名分。所以性格变得非常坏,不正常。小小一个娃娃,少年的时候州吁就喜好兵。什么叫“兵”?武器!从前“兵”字的意思不是什么soldier,是武器,他从小就爱弄刀弄枪,拿现在来说就喜欢玩点核弹、炮弹这些。在朝有大臣,其中一个叫石碏的,就多次出来在卫庄公的面前指责,就说那个娃儿不行,那样子搞要不得。(但)卫庄公都迁就他(州吁)。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6-4-18 16:21 |只看该作者
与此同时,就还有另外那一首《秦风·蒹葭》。《秦风·蒹葭》从汉代起直到现代都是说隐士,要去找他,找隐士找不到,隐士又很高尚又很有道德,怎么都找不到。如果真正就是那么简单,那么这一个隐士究竟有什么好处?他能够给我们做什么,也说不出来,那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好在汉代的毛亨、毛苌,这父子两人传播《诗经》,他们遵守传统,按照一代一代的老师传下来的,告诉他们了这首诗的背景,说“刺秦襄公也”,说秦国有一个国王秦襄公,这首诗是讽刺他的,究竟怎样讽刺的也说不清楚。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所说的这首诗的主题究竟是不是,秦襄公是怎样的人?因为秦国地处西边边陲,混同于多种少数民族,被中原文化边缘化了的地方。秦国在秦襄公以前虽然也有好多代,但是周朝没有封过他们诸侯,没有让他们建国,因此就不算国。一直到西周都亡了,周平王东迁的时候避居少数民族,周平王把周朝首都迁到洛阳就叫东周,西面陕南这一片,平王就给了秦襄公,就说:封你做诸侯了,你可以建国,就在陕南这一带。所以秦襄公是第一个秦国建了国的,秦襄公又过了若干代,才有后来什么一会儿又把蜀国灭了,然后又去灭六国,最后秦始皇统一天下,中间还有若干代。
秦襄公是第一个,按照他们秦国传统的说法,说这个是一个开国领袖。秦襄公做了什么事情呢?会打仗,在陕西、甘肃这一片,这样多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秦襄公最强大。你注意秦人崇尚武功就从这儿起,秦国这一片土地是从前周朝的根据地,是有周文化深厚的基础的,是文王、武王、周公、召公他们曾经传播文教的一片土地,是有礼、有仪的一片土地,有文化的土地。秦襄公是从战争中间找到了治国之道。那些都不重要,就是要强大,就是要武力称霸,要会打仗,要会砍头,要会杀人。所以从秦襄公起,虽然这一大片地方原来是周,周的文化影响,讲究文明,讲究制度,讲究礼法的。秦襄公给它们推翻,不认,所以秦襄公在搞军国主义的时候,原有的他的大臣底下的就起来反对他。
这样的事情,《史记·秦本纪》里面没有记载,但是多亏传播《诗经》的毛亨、毛苌两父子,他们记录了这件事情,说是秦襄公违背了原有周国文化的礼仪制度、文明制度,给他破坏了。搞军国主义,就有大臣起来反对,那个书上记载“民众不服”,什么叫“不服”?抗议。民间起来闹,还有大臣,说有贤者、贤臣,一定是去进行过斗争,失败了,失败了躲起来就叫隐士!
流沙河,摄影:方正
但是秦国的留下有旧文化的这个传统,要去找这个隐士,这个隐士是谁?没有说,只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没有说,但是你注意,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就是“白露”。白露,每一年的阴历九月有两个节气,白露过了就是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秋分前半个月就是白露。杜甫的诗写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的陕南那一带寒冷得早些,比我们四川,到白露节的时候——黄昏时候你真的看到所有的草木上头都有露水珠。我们成都这里气候热,你如果算阴历的八月上旬,就是中秋前,有时候还非常热,没有什么露水。白露,这二十四个节气本来就是人家黄河流域的,不是给我们四川人设的。对了,就把时间给你暗示出来了,是白露节,白露那个时候,秋天。正是什么?中秋节的前后。
这一个民俗活动发生在中秋节的前后。这个民俗活动,就是秦地的这一些代表周文化的这些遗民,随着秦襄公把国家暴力化以后,肯定有些前代遗民,他们要追念当初给秦襄公两个斗争过的一些大臣,失败了,逃跑了,隐居了。说他们隐居了,隐居到水边,所以要去找他(们)。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6-4-18 16:15 |只看该作者
作为民俗活动,就像端午节要到汨罗江、湘江去找屈原一样,要悼念“他”,但没有说他是谁,“所谓伊人”——那个人。哪个人呢?我本人考证确有其人,鉴于西晋干宝写的《搜神记》中间的冯夷。《搜神记》上面说的,冯夷“服八石,得水仙”,八石是八种矿物质炼的药,叫“八石散”,“得水仙”,成了仙,成的什么仙?水中的仙,就是这个“冯夷”。
所以,唐代的钱起,他的《湘灵鼓瑟》写的是湘江,他就写道:“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就是说冯夷在波涛上面跳舞,这是由于传说他是仙,这是一种传说。
但庄子的书上也写到了冯夷,庄子的《大宗师》,内篇第七篇,写到“道”,什么叫“道”?谁得了“道”?这中间写了“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就是说冯夷得了道之后就大川里面游。川啊,水道。
“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傅说得之,以相武丁”,这些都是历史故事,反正说得了道是冯夷。这个冯夷我们今读的音是“冯夷”,古音读“冯(péng)夷”,“冯”读“péng”。
《搜神记》记载“冯夷华阴人”,可见冯夷是人,而且还有家乡,就在华阴,陕南,捱着河南那边:“以八月五日渡黄河始”,把日子都给他定了:八月初五,就是白露节!就可以吻合起。只是《搜神记》是后人编故事,把古代有的故事重新编过,但是定的日子是八月初五。
八月初五历来就是一个节日,唐玄宗正是生在八月初五,所以叫千秋节,在他以前一定就有活动。倒是现在我们八月十五吃月饼这个(节日),古书没有这个记载。最早的只有八月初五,所以有两个“午日”,一个五月端午,一个八月端午,“端者始也”,一个月开始的那个“五”就叫端午,八月(五日)也叫端午。八月五日,我说的是阴历,正是白露节,至多差几天。这就可以坐实,这个人是秦国华阴人。
又有传说,说他曾经是大臣,秦国的大臣,那就是这个冯夷了。后人因为道家要宣传成仙,而儒家又恰好缺少关于冯夷生前的政治主张,各种记录也没有,我们就只能够去猜测了。
那么《蒹葭》这首诗,据我的猜测就是在白露节的民俗活动,大家到各个江边、河边、水边去悼念冯夷。所有的这些悼念都有人跟神的隔离,就拿刚才那个《汉广》来说,这样多人在河的两岸,在那里等,等到一定(时候),远远看到,就有人喊“来了,来了,前面来了”,大家就在这儿围着看,说是结果拢了又看到只是波涛没有看到人。因为他有追求,所以就有这些“来了,来了”,何况这个神的出现都是躲躲闪闪的,不是来了的。
你看就屈原写的《九歌》,写湘君、湘夫人,这两个都是湘江的神。你以为他们是两夫妻都在一起,完全不是。屈原写的《九歌》中间的湘君跟湘夫人,是彼此在那儿一男一女讲恋爱,在那儿约会,在那儿等,等了半天都没有来。他的湘君、湘夫人写的这个就是“来了,来了”的意思。
流沙河,摄影:方正
湘君出来唱,在这儿等,等湘夫人来,结果是“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就是湘君在这儿等湘夫人来。等了很久都没有人来,你流到哪儿了?……
我就在这儿等你,你“蹇谁留兮中洲”,为什么你在河心那个岛子,走拢了你就不走了,我在这儿等你,你不过来。“美要眇兮宜修”,你远远用眼睛看我,你又是那么漂亮。“沛吾乘兮桂舟”,我在下游驾的一只船,这个船是桂木船,是香的。我在这儿等你,你怎么远远望到我,你又不过来呢?
“美要眇兮宜修”,“要眇”是说眼睛,我们说的叫“秋波”,眼睛,远远地看,眼睛虚起。古人说的美女把那个眼睛虚起看,样子特别美,我们现在认为这个是近视眼。当然古人这个眼睛,都是在那儿望,望湘夫人来没有来。
另外一首,湘夫人也是在望,望着湘君来。你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是湘夫人在这里望着远处湘君来了,从天空慢慢慢慢坠下来,坠下来,但是在北岸那一边,多少远,也是在那儿“目眇眇兮愁予”,也是虚起眼睛在那儿看我,也没有过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只有秋风一吹,洞庭湖里面起了波涛,树叶纷纷落下,你不过来。“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湘君说的:我站在多少高的香草上面,脚踩到水中香草上面,我在这儿远望,望你,我这儿安排好了,黄昏就等你来,但是你不来。
“鸟何萃兮苹中”,就是一只鸟你应该飞到树子上来,你怎么不过来?不飞到树子上,你飞到那些水草上面。“罾为兮木上”,渔夫搬罾,搬罾要把罾那个网撒到水里面嘛,你怎么把网撒到树子上,就是说你不过来,你不来,都是这个“来”。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6-3-29 16:22 |只看该作者
那么这个汉水女神是怎样去的呢?在波涛上,总不会走起去。对了,骑起马去的,因为波涛滚滚像千军万马,波涛卷起来就像马的头,钱塘江的那个潮水正是这样,你看后人形容都是说如万马之奔腾。汉水女神在江面上是骑着马的,骑着马飘下去了。“言秣其马”,“言”就是俺,就是我,这个言就是第一人称的“俺”,一个人旁一个奄,《水浒》中间的:俺不去哪里了,俺要去哪儿。这个“俺”直到现在他们陕北一带说的“额”,“额们”,那个“额”就是“俺”,就是“言”。“言秣其马”,我把马料拿去给汉水女神的,喂她的马,因为她还要到很远很远,她这回嫁得很远,要把马吃饱。所以,这些道理古人没有看懂,古人说的这些都是比喻,说的砍啥子柴,他不知道这个是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是比喻!所以古人对不对就把前面说“兴也”,“兴”就是“起兴”,所谓起兴就是看到一个什么随便举一个,在那儿唱一下就叫起兴,说“翘翘错薪,言刈其楚”,“兴也”;或者就“比也”,就比喻“我只选某个女子”,根本不是,所以古人没有读懂。人家真的写的是现场,所有的这些在这一天的民俗活动,都要带着柴,最好的柴,还要带着草料,喂那个马的。实际的民俗活动。
你看,“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我砍“楚”那些柴;“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你不是说不押韵的嘛?这就涉及到古音。这个马的古音读“mù”。“翘翘错薪,言秣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mù”:“秣”是马料,饲养马叫“秣”;“言秣其mù”,“mù”喂他的马,我带着草料来。这样就押到韵了,马的古音是读“mù”。但是毕竟无法接近她,所以反复这三段都是咏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水是这样广哦,我不可能直接游到汉江中间去,把这些送给女神;“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是这样长,我不可能扎一个筏子一路就送她下去。真实状况就是这样,民俗活动。就会问带起柴来,怎么办呢?把汉水女神送起走了以后,各人又把一背柴背回去?点燃,这些柴扎起,底下隔离起,点燃顺着江漂流。
后世的,湖北到四川一带,夏天夜晚有放河灯的习俗,就从这儿来的。因为送给神的,必须点燃,不然始终都在人间,神收不到。就像在河面上,这样多人来参加,来给汉江的女神送行,带好多柴来,扎成三角堆,底下隔离开,让它浮起点燃,两岸都放下去,这就后来放河灯。这种习俗到现在都还看得到,所以这首诗所写的,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被我们遗忘了的一个民俗活动。可惜,从东汉郑玄他们起,都没有弄懂,不晓得这儿在干啥,都还在说啥子男女恋爱,遵守礼法,遵守周公之礼,说些话实在迂腐。
流沙河,摄影:方正
这么有价值的民俗活动,到汉代已经被人忘记,无法解释,所以孔夫子删诗三千首,删得剩这三百零五首,把这些留下来了,实在是功德无量。让我们回头看见先民的纯朴、虔诚,对于神的尊敬,对于风俗的传承。
非常优美这一首诗。那个漂亮的女神可望而不可及,人神之间永远有一段距离,距离之间就有了神秘,有了美,有了追求,追求而又不可得,就是这首诗从古到今叫人反复吟咏,又说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以为是男女恋爱。重新来认识它,所以这些也是消失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会消失得那样干净?后来的这些儒生都不知道这一回事。不得不说到战国末年,由于秦的统一,秦国建立了中央王朝——秦朝,秦始皇。秦始皇在二十六年以前还是秦王,从第二十六年起改称皇帝,天下统一,焚诗书,你知道烧的第一个是《诗经》!为什么他要烧它?秦国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认为这些东西浪费财力、物力、民间精力,不应该有。这些风俗,经过秦朝短短的统治以后灭绝了,灭绝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6-3-23 16:21 |只看该作者
《国风·周南·汉广》这首诗,我们首先注意到“周南”两个字。“周南”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是说的早在周国还在岐山、陕南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天下,没有周朝,周文王西伯昌就已经传播文化到长江中游,到汉水了,所以这一带的诗歌用这一带的地理名称叫“周南”。“周南”就是周公所管理的南面的一大片国土。
《诗经》中有两个“南”,一个“周南”,一个“召南”。这是由于西周初年,周公要离开首都在陕西的镐京到中原去经营洛阳城,就把召公留到原来的都城镐京。周公和召公就分了工,说南方的那一大片从陕南、川北一直到湖北长江流域这一带都叫南,南国,其实有很多个小国,都叫南。那么周公就说,我呢,我就管洛阳以南、长江中游,召公你就管嘉陵江流域和汉水的上游。所以就有了周南、召南。
那么《周南·汉广》,具体说来这首诗的背景是汉水,汉水从甘肃南部的潘中山发源,向东流,穿过陕南进入湖北,就叫汉水,再往东南流去,就是汉口。汉口、武昌、汉阳这三个地方后来叫武汉,最初是叫汉口,唐诗中有“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就是这个汉口。
汉江流域就属于周南,这一条汉水也有神,汉水流域的神究竟叫什么名字没有记下来,我们只知道是一个女神,就是《周南·汉广》这首诗中间写的,知道她是神了,就好讲解了。
汉代的经师,他不晓得这是一个神,只晓得这是一个女子,于是就说这一个女子是贤淑之女,是很守规矩、懂礼教的,所以人家直接来求她的时候,她都不答应,所以“不可求思”。一个普通的女子有这样大的本事?人家到这儿来找她,她又跑到那儿去了,找都找不到。古人就没有想一下,这个怎么能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是人,你在这儿,人家来就把你找到,问题是没有找到的嘛,“不可求思”,找不到。显然,这是一个神,一个女神,而且这首诗一个关键的词就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那个“游”,这个“游”早被理解错了。
流沙河,摄影:方正
汉代以后流传了一个故事,假托到汉代以前,说“汉上游女遇郑交甫”,有一个青年男子叫郑交甫,在汉水边上碰到一个游女,当然这样说就是在水边游玩,在那儿旅游的“游”解释这个“游”。郑交甫就很喜欢她,想去和她说话,女子也喜欢郑交甫,就赠了他一个玉佩。郑交甫拿到玉佩欣赏玉的时候,抬头一看,女子不见了。
历来这个郑交甫遇汉上游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但都没有搞清楚,这个“游”根本不是旅游的游、游玩的游,这个游是在水中、波涛之上,不是在岸上游玩的。根据游是在水中、波涛之上,这首诗所写的“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下你就懂了为什么求不到她:汉水是一条很大的江啊,越往下游越是大,快要到汉口就相当宽了。由于她具有神性,她在波涛之上,所以她不像我们这些游泳健将是在江里面游,根本不是,她从水面上飘下来,她是神——看着她从上游飘来了,这个漂亮女子——女神来了!“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这下你就懂了,“不可求”不是有什么礼法不能够违反,而是人在岸上,女神在那样宽的江面上,顺着水飘下来了,隔着很远,怎么求?
这是什么时候?一定是跟民俗活动相关,每年夏天有一定的日期,那一天就是民间传说汉水女神要出嫁了,要嫁给远方某个神去了,老百姓就在江边聚会送她。所以你看“之子于归”,写得清清楚楚的:“于归”就是出嫁,女子以夫家为归宿,所以离开娘家到夫家去是“归”,是回到那里去,“之子”,那一个人,“于归”那个人出嫁,当然她就是一个女性了,而且是一个神。
是因为人无法接近她,人和神中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接触到,所以“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求不到的,前面的是比喻。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休”是路上走累了遮荫去休息一会儿,但如果是树木是乔木的话遮不到荫,乔木太高了,太阳斜起晒得进来,树木必须要矮,要浓密的荫,横起像黄桷树一样的,横起展开才遮得到荫,所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树子再高了,没有办法在那儿去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那一个游女是个女神,我们怎么能够去接近她呢?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