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民居海草房
模模糊糊的记忆中还有姥姥家苫房子的情景,那热闹繁忙的场面使得一个五六岁的孩童上窜下跳了好几天,她把大人们来来回回地梳理海草当成一项好玩的游戏,她还把中午里的大卤面看成了世间难得的美味……
??那时的她住在小村唯一一户青砖黛瓦的新房舍里,并不懂得海草房有什么好与不好,在她看来,干净的整洁的便是好的。
??这些一度遥远了的记忆渐渐变得清晰的时刻,我正陪着远方来的朋友行走在去宁津的路上,我们一道去探望那里还遗留下的据说是世界上最独具特色的生态民居——海草房。
??当我们逐渐长大,逐渐意识到一些失去会是怎样不可挽救的痛楚时,家乡的海草房成了很多人关注呼吁的话题,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进来。
??海草实际是一种浅海野生藻类,适宜在五到十米深的海域生长,也有好坏之分,老的海草要比嫩得耐用,春冬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海草中因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粘成厚厚的房顶,可以持久耐腐,防漏吸潮,用海草苫制的屋顶至少四十年不漏水。如果偶有漏水损坏,只需在原屋顶加苫一层海草又可以使用四十至五十年。
??听父辈人讲,苫一间海草房需500公斤的海草,一般三四个人要用8天才能苫完4间房。六十年代,海草的价格是宽条每500公斤40-50元,细条每500公斤70-80元,当时也有自己去海边捞海草的,以前捞1000公斤需要好几天的时间;而现在海边再也不能捞到足够苫房的海草了。由于苫房在当时的农村还是比较大的事情,富足人家会请来十多个附近最好的苫匠,苫房的功夫在形上,苫得好形的房子能住上百年。
??我们本来要去的目的地是号称历史文化名村的东楮岛,却在半路上经过一个不知名的小村时目光便被锁住了:
??临街的路旁,是一连串的几户海草房,类似四合院的结构,古老的石墙上爬满了很多绿色的爬藤,年久失修的窗楞影射着这些小屋的可能历史,那份破落与沧桑见证着海边文化的另一个层面。一位正在修理门前小菜园的老伯诧异地看向我们,以为我们是来考察村庄规划的。他告诉我们那几户小屋存在将近二百年了,最好是早点规划了街道还会更宽敞些。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里没有怜惜与无法割舍……
??我们默默地离开,带走几张残破的底片。相对于城市而言,乡下人的居住理念和居住格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人们喜欢选择在城市中买房,农村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原有的普通海草房也就遗弃在原地,随着一个个老人的逝世,海草房们也就渐渐失去护理而轰然倒塌。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有些人极力想保护它们,可是谁也不能阻挡历史的潮流。再者近年来海洋资源的贫乏与被破坏,海草已经象昂贵之物一样少见了,而那些有着高超技术的苫匠们因为年岁因为这一行业的绝迹也逐渐地绝迹了,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一种缅怀一种追忆一种对历史的厚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