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形容,家是人休养生息的港湾,是渲泄情感的讲坛,是补充能干量的加油站。也有人说家是人剥去包装,暴露本性的地方。从字形上看,家是宝盖下边一只豕。宝盖即房盖,豕即猪,因形会意,就是房盖下边的猪。在家里,人们做的大都是吃喝睡、繁衍生息等最原始的事情。因此,很多人在外边衣冠楚楚,谦逊有礼,到了家里就无所顾忌,甚至粗俗不堪了。
冢即“坟墓”也,从字形上看与家相似,笔划只差一“、”。我读过一本《中华文化与智慧谋略》的杂志,其中有一篇《昭君出塞和亲匈奴》的文章,工中有好几处就把冢写成了家,把我都搞蒙了,但一想现在是文化快餐时代,差一不二就职行了。复细琢磨,倒觉行其中颇有些意思。
家之为家,惟因其上有一“、”这一“、”即为情,乃是家的点睛之笔。冢之为冢,惟因少这一“、”。在家中家庭成员共同把“情”高高捧起,精心呵护,不论贵贱贫富,家即为家。如将“情”揣在腋窝下边,用之则将其祭起,不用则弃如蔽帚,家即不为家,而为冢了。时下很多家庭中,爱情早成过眼云烟或从来就未曾有过,亲情随着岁月的淘洗日渐淡漠或早已转化为沉重的负担。夫妻同床异梦,父子间隙重生。有的人在家里早已失去话语权,甚至放弃了思考甘为附属,沦为一具行尸走肉,有的人为能有中饭吃,有张床睡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把自己捆在无形的刑台上。生活里没有感情,没有自由,在“家”里不就同躺在坟墓里一样么?
如此之家,与冢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