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月光屏 于 2015-6-1 20:51 编辑
节俭的智慧 在公交车站点等车时看到邻居家一个大姨和一大帮人,都是些年纪大的妇女。一人一手拎着一个或是两个满登登的大编织袋子。大姨手里也拿着一个大点和一个小点的两个袋子。 我上前打招呼:“大姨,这是到哪去了,弄些什么好东西?我帮你拎一袋吧。” 大姨告诉我,她们一早就坐车到羊亭,那里有好几片苞米地收割了,好多人都过去摘苞米叶子。 苞米叶子,就是苞米皮。摘下来摞成一摞,然后用剪刀剪掉尖和尾,留下中间的长方形部分。在太阳底下晒干晒透,可以放好多年也不坏。留着蒸馒头蒸包子蒸菜团子特别好用,蒸制的时候会散发淡淡的玉米清香。比纱布、蒸垫方便。 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苞米皮当笼布的时间无从查起。可以想像得当时的老百姓生活条件艰苦,而布料又是值钱的东西自然不舍得用。于是不知哪位先人采用的办法吧,一直流传到今。 看到苞米皮,我就想起另一物件。就是在农村看到好多人家都会用丝瓜瓤刷碗刷锅。丝瓜鲜嫩时可入菜,丝瓜成熟成枯老状去籽晒干成“丝瓜络”可用药,把它当做厨房用具恐怕也是哪位前人一时的奇思妙想。 在贫穷的时代,节俭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为生活所迫的一种因素。逼的人们不得不勤俭持家,让每件东西最大化的使用。许多人都是发明家,创造家。 妈妈看电视时,看生活小窍门节目学了好几招。其中一个就是把闲置的矿泉瓶剪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部分,四分之三部分当容器,可以装糖,装盐等等,然后把上面的部分当个盖子,简单便利。这样资源再回收,旧物改造可以再利用。当然矿泉水瓶还可以当笔筒或是收纳筒,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我受启示,再有什么糖水罐头瓶,或是咖啡瓶什么的用完也不直接扔了,而是选择性留着以后当个保鲜盒或是收藏器,倒也非常别致。 妈妈还在外面捡了几个三角形或是菱形的玻璃碎片,用来削土豆皮。其实家里削皮的切丝的工具也有好几种,可是妈妈就是喜欢用这个最简易的。久而久之,我竟也习惯了用它。 妈妈是五十年代人,有过挨饿受苦的经历。自然继承并发扬勤俭这个传统美德,一些生活习惯并没有因日子变好,国家变富而改变太多。 女友用不穿的旧衣服或是旧裤子缝了几个芭比娃娃的大衣,裤子,送给女儿好几件。女儿喜欢的了不得,嘴里叫嚷着:“别人家的芭比娃娃全是裙子,谁的也没有大衣,我这个是独一无二的。”那个自豪,那个满足,像得了天下最好的宝贝一样,好几天都在给娃娃换大衣穿,并配上了相应的围巾和头型。 女友还用旧的床单缝了好几个抱枕,枕套,传到微博,赞声一片。现在这个时代,手工艺品正在流兴。网上商城中,手缝包,手工链,手工品个个性价昂贵,这里面凝结了商家的心思和创意,而且不是流水线那么多的数量。深受现代人推崇并喜爱。 女友旧物缝制,因兴趣所在,也算是兴之所至。而越来越多的商家受利益趋使,让手工品失去了往日的厚重和味道,更是同节俭的产物完全脱离开来。 小时候看到大姑缝的小老虎、纳的鞋底。针脚细密,颜色多样,都是用不同的布料拼接而成。为此,大姑有个专门收存各式各样的布头,布料的收纳盒当成宝贝式的,谁也不让动。 更让我惊奇的还有大姑用废纸糊上浆糊然后粘上平时攒的布头,就做成了结实耐用还漂亮的八角盒,当然也有四角的,各种形状的都有,用来装糖,装针线,甚至盛面。这种手艺在当时好多家都有人会,可是论做手工做的好,把颜色搭配得当,大姑的水平可是没得说。她做的东西总有人抢着要。现在的手工品美则美矣,可是花里花哨的多些,论耐用论质量更是比不上以前。 我脑海里常常浮现着大姑做东西的认真劲。于是看到家里有好多包装精美,质量过硬的鞋盒,茶盒,月饼盒也不轻易就扔了,而是剪剪拆拆刷上浆糊粘上胶带做成了笔筒,垃圾盒,一用好多年,当然同大姑的手艺比,我这连个赝品都不是,更别说用什么布料了。就是不浪费就是了。 女儿平时大手大脚,拿东西随手一放就不知扔哪去了。经常今天东西丢了,明天买新的。笔记本一大堆;炭素笔,圆珠笔一大把;笔筒好几个;书包年年换。 勤俭的故事年年讲,忆苦思难忆的我眼睛潮潮地。人家不屑于顾,你那是什么时代,我现在什么社会。 就在我一筹莫展时,女儿的同学竹子来到我家。两人做起手工品,一人缝一只虎头鞋。看两人聚精会神的一针一线的缝着,我那个欣慰啊。节俭只要不消失,就会以着不同形式存在着,适应着不断发展的社会。某一天就会生根发芽,开出一朵朵节俭的智慧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