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你说我记 于 2015-1-22 21:31 编辑
年味牵着甘蔗甜
文 你说我记
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一根根甘蔗,每当看到甘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初中三年过得辛苦而又充实的寒假。 那是1979年,我13岁,上初中一年级。像我这个年龄在农村上初中是个分界岭,只有家庭条件好的才能交得起学费上学,我就属于“淘汰”中的一员。我感谢父母咬着牙根借钱交学费供我上学,同时我非常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他把春风吹到全国各地,他给责任田包产到户插上了翅膀,也牵动着无数人的思想在徘徊,我家基本上就属于“冒尖户”的思潮。在我快放寒假的前几天,我对妈妈说:“街上好多卖菜的,不如我放寒假也去卖菜?这样学费就解决了。” 妈妈听完没有回答我。到了腊月二十,我放学回家,看见屋里堆了好多甘蔗,我欣喜若狂地问妈妈,“怎么有这么多的甘蔗?”妈妈笑着告诉我,“你不是做生意吗?这个寒假你和哥哥一起卖甘蔗吧。” 妈妈还告诉我这是三十捆甘蔗,每捆一元五角,每捆二十根,全部赊账。不赊账是一元二角五分。 寒假是二十一放假,二十二是我乡逢集,这一天我和哥哥各自背起一捆甘蔗去不同的路口摆摊。太阳爬过树梢,寒风从我的棉衣里钻进来,钻心的冷。这是通往乡里的省道,赶集的人们越来越多,只有问价格的,没有一个人来买甘蔗,我的心与寒风一样的冰凉,担心第一炮打不响怎么办?这可是赊账的甘蔗呀,学费泡汤本钱怎么还。到了中午时候,总算有一个人中年人来问价了,我大着胆子说:“一毛五。”中年人说:“太贵?” 我说:“叔呀,你看我冻的成冰棍,就是为了开学挣个学费钱。” 中年人没有说什么,挑了两根对我说:“学生娃,做生意也是一门学问,干什么得像什么,你卖甘蔗就得有‘武器’,至少你得有一把刀吧,来买甘蔗的人们一看没有刀,怎么能吃呀呢?” “谢谢叔叔!明天我一定带一把刀来” 中年人递给我三角钱接着又说:“卖甘蔗也要讲究时间地点。” 中年人走后,他带给我的是福音。一会儿又有人来买甘蔗……到了下午四点多我已经卖了十六根甘蔗,肚子饿了,背着剩余的甘蔗往家里走去。 第二天,我和哥哥出门时候都带着一把镰刀,一个书包,里面放的是高粱面馍和一瓶白开水。出门那一刻妈妈说:“今天是小年,早一点回来。” 昨天晚上和哥哥商量好的,上午前半晌去村庄卖,然后到路边摆摊。那个中年人说的真行,跑了几个村庄我卖了几根甘蔗。 在我村临近还有一个乡,逢单日逢集。我看看太阳,估计赶集的人们该回家啦,我找了一个宽阔的十字路口,在那里停下摆摊。 由于是年二十三,赶集回家的人们比较快,到了下午三点多我的甘蔗就买完了,我看到满地的甘蔗头,有短有长的,心里一阵大喜。于是,我把甘蔗头上的根须一根一根的削掉,把它们装进书包里,带回到家里,和弟弟们共享甘蔗的甜味。虽然甘蔗头咬着困难,我们依然体会到了甘蔗的甜味,比喝白开水高兴多了。如今看到市场一根根甘蔗,让我永远忘却不了吃甘蔗头的场景。 除了年三十和初一我和哥哥没有出去卖甘蔗,从初二开始一直把甘蔗卖完为止。由于方圆就我一家卖甘蔗,依稀记得初十就卖完了,除了本钱,卖甘蔗赚了40元钱。这个初中一年级下半年我和哥哥五元四角钱的学费有了, 正月十六,开学的日子到了。大清早上,就有三四家人来我家借钱给孩子缴学费的。 上中学的三个寒假,我和哥哥都是这样过来的,甘蔗的甜味充实着我的家庭一年比一年更甜,童年时候的年味,一年比一年耐人寻味。 农村的年味生活逐渐五颜六色的变化着。
——2015年01月20日写于钻井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