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脸猫 于 2014-11-23 16:13 编辑
相信孩子,放开手脚
第一次被提名讲授随笔化作文课,虽然执教二十几年,但对于准备上课的学生,我还是放心不下。 本学期,随笔化教材《红草莓蓝草莓》没有发给学生,学生和我的手里只有语文课本。怎样把随笔化作文课和语文教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四年级,八个单元八个习作,唯一可以采用“情境随笔化”课堂模式的习作,也就是第三单元要求写植物的“我眼里的-----”半命题习作。这次习作,有四点要求:1.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观察;2.写出植物的外形、习性和特点;3.写出对植物的喜爱之情,尽量要和人联系起来;4.补充题目或者自拟。 根据这个要求,我课前预设了3个学习目标:会观察,说明白,写清楚。
在“会观察”这个环境,出现了问题。 该创设怎样的情境,继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观察一种植物还是几种植物?如何将植物与人联系起来? 我脑子里把北方现在季节里能想到的植物过了一遍。没有思路,也没有想法。和人联系起来?灵光一现,想起学校每个楼层每个窗台上的绿萝。对!就是它了!
绿萝,很普通的花卉。原产于热带雨林地区,攀援岩石生长的藤本植物,四季常绿。它没有艳丽的花朵可供观赏,除了片片互生的绿叶,就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藤。学校之所以选择她做校花,是因为经过室内培植,它可以在室温10摄氏度存活,是最佳室内观赏植物。且因为它生命力顽强,易于养殖。因此,选取为学校的校花。它的花语是“守望幸福,坚韧善良”,加上学校引申为对每一个学生的祝福和希冀,而有了更切合本次习作的内容。但仅靠外表的观察,我感觉单薄了。如果想要学生习作丰盈起来,还应该上网搜集与绿萝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的习作才可能饱满。 观察一种植物,是不是太单一而出现雷同文?同事们建议课前让学生回家自由观察,课上自由撰写。但我考虑到要让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一种植物,还是决定选取一种观察对象。
思考有了雏形,即开始付诸于行动。 课前搜集资料、调查,然后辅导学生汇总后抄写在“日积月累”本上。上课的头天晚上,教室一侧的窗台和前面的讲台上摆满了绿萝。 教室的过道,挤满了听课的教师和校领导、教研员。学生整齐地坐在座位上。
观察,从整体到部分。 一盆盆绿萝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叶子宛如心形、桃形,油绿油绿;藤,又粗又绿,藤上还有节点-------学生说得很明白。 在交流资料的环节,学生循规守纪、按部就班。一个学生讲述了,另外一个学生就不再说;一个学生讲述了自己眼里的绿萝,另外的学生就不再去观察。 那一刻儿,我忽然明白:我把学生的兴趣弄没了。学生没有了新奇感,也没有了思维自由想象驰骋的空间。这个“情境”貌似很流畅,但失去了真实的“观察”。学生汇报资料给人以“演”的成分。
如果我课前不去查收学生搜集的资料而让他们课上呈现,如果我不先入为主帮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修枝剪叶,而是把自由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那该是怎样的情形呀!
虽然学生当堂的习作没有被局限,没有被框架而五彩纷呈。但学生情境环节的表现灼痛了我的眼,刺痛了我的心。 相信学生,放开手脚!把自由遐想空间还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