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般若山人 于 2014-10-22 19:27 编辑
几乎没什么预兆,沈城的气温便跌至零下,晨跑尝试套上毛裤毛衫,戴上毛线帽子和皮手套,不仅毫无累赘之感,还倍觉温暖和妥贴。
毫无商量余地,冬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
作为一个在东北大地工作和生活了二十一个年头的异乡客,一个从北极漠河到林城加格达奇到冰城哈尔滨再到沈水之阳的飘泊者,由北向南走来,离极寒越来越远,与温暖渐行渐近,该适应,该知足,更该感恩。这一点,无需质疑。
不过还得坦承,适应不等于喜欢,知足并非长期驻足,感恩有时也与坚守无关。或者不如更坦白一些,这不是我的灵魂皈依之地,哪怕住上一辈子,也许难以完全融入其中。
是的,东北很大很美,白山黑水,天辽地阔,山海一色,更有大森林、大平原、大草原、大湿地、大油田,物产丰盈,民风爽朗,实为一方宝地。可于我而言,异乡就是异乡,过客终是过客,早晚都会离开,仅此而己。
前两日,看一朋友的文章,说是有位长居外地的同乡,极尽抱怨揭短之能事,把生他养他的故乡说得一无是处,被这位朋友大骂了一通。我为之点赞叫好,坚决予以道义与精神上的支持。
抱怨故乡落后,痛揭乡邻陋习,怎么说都有点不厚道。且不讲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之类的老话,单从容人容事有的个人修为而论,对故乡是不是也应当包容一些?
即便是出于怒其不争、鞭策激励的考虑,似乎也可以委婉谐趣一些,多一些善意的提醒,少一些苛刻,别采用俯视和挑剔的视角,尽量以宽容的姿态、平和的言语。玫瑰虽然带刺,毕竟还有养眼润心、手留余香之功效,两相愉悦。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同样是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并且直接批评我的父老乡亲死要面子活受罪,由于充满了善意和诙谐,很容易让人接受并产生共鸣。
不必羞愧,我来自穷乡僻壤的贫寒农家,我们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一直没有缘由地喜欢我的故乡。犹如我们不能选择生身父母,故乡亦是无法选择和逃避、快乐与忧伤并存的情感记忆。
面对故乡的是非曲直,远在他乡的我们,还是保持一份安静和敬重为好。既然深得故土的滋养与恩泽,既然不曾或很少为故乡奉献些什么,那就怀着赤子之心远远地眺望、静静地思念和默默地祝福吧。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让人温暖,引发思索,启迪心智,是一切语言和文字理当追求的境界。那些废话气话,不说不写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