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从熟悉的说起
查看: 663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熟悉的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9-9 13:5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大脸猫 于 2014-9-9 20:05 编辑

从熟悉的说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无题》)

这是名篇,大家都是熟悉的。正因为是名篇,读的人多,知道的人也多,那么对此诗的各种见解也多,见仁见智,因人而异。

此诗是一首公认的爱情诗,流传千古,名句不绝于耳,但有的人分析李商隐的生平,也提出过这是一首述怀诗。在本文中,我倾于前者,因为,读来心有戚戚焉,感慨颇多。

此诗头一句便开明宗义,“相见时难别亦难”,直入人心,未曾谋面时,恋人之间想的是如何见面,过程虽苦,但总还有一个让人稍喜的盼头,好不容易见了面了,又要分开,这种难,还用得着细说吗?我想很多很多的人都会切身的体会吧?相聚的喜悦总是短暂的,在喜悦之中再度分开,谁会舍得?无奈之下,当然是难上加难了。偏偏又赶上了暮春时节,这是一个让人感伤的季节,东风无力,却也使得百花堕落,在这里,我们明白,不一定是东风的力量使得百花落地,而是季节到了,花儿的生命周期又到了再一次的轮回时刻,非人力物力所能阻也,唯有面对现实,正是因为这样,恋人之间的分别和花儿的堕落才会让人更添感伤之情。紧接着,诗人发了宏愿之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物言志,借物言情,以寻常生活之所见,却深刻的说出了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之意,不死不休,不尽不亡,熟悉中国诗词的朋友们都知道,这里的“丝”有双关之意,即还有这个“思”的含义,蚕丝也就是情丝,而那个“泪”字,也隐含着一个暗喻,即诗人因相思而流的泪水,这两句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刻骨的相思之情和至死不变的爱,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流露,千百年来才是使人们感动的真正原因,情之所浓,至于此,极也。接下来,诗人知道,当自己在思念着爱人的时候,爱人同时也在思念着自己,“晓镜但愁云鬓改”,好像是在说爱人担心发型变换,容颜消逝,其实不然,实则诗人心里清楚,是爱人无心妆扮,为什么?俗语说的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即此间道理也。“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充分的说明了诗人对爱人的关怀,是说,我在对着蜡烛思念之时,爱人会在干什么呢?有可能是在读着自己为她写的作品,那么在这样的夜晚,一定要注意不要着凉,可是我们细细想来,暮春时节,晚上真的会凉吗?恐怕不会。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一时不明,但会不会是诗人因心境所困而生寒意,故而担心爱人也陷于此境,所以才对爱人有所提醒,这一点恐怕还有大家共同探讨和研究。最后一句比较简单,蓬山原是指仙人所居之地,这里肯定是借指爱人所居之所呀,而“无多路”绝不是说没有路可去,只是说诗人当时远在异地,无法前去,怎么办?借王母娘娘的青鸟前去,即托人探看。

纵观此诗,构思可谓精巧,意境可谓优美,全篇没有生僻晦涩的字词典故,从生活的细小之处出发,道出了诗人对感情的挚烈,深切,不愧为名篇。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在小述一下有关李商隐的事情,诗人一生清贫,而不得志,没有顺过,政治上一直夹于党争之间,两相不讨好,好在生活上,有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妻子,由于李商隐为了仕途有所建树,他经常在外奔波,所以他有很多诗都是写给其妻王氏的,比如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可惜王氏死的早,这给李商隐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所以没过多久,再加上其它的原因,李商隐也病逝了,年不过四十七岁。他死后,他的朋友写过一首悼亡诗,其中有两句比较有名,“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曾开”,这很准确了总结了李商隐多舛的一生,确实让人感伤。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一剪梅》)

经典名篇。

说到爱情诗词,我们是无法跳过李清照的,这首词大家肯定是耳熟能详。那么在这里我所说的,肯定和大家心想的没有什么不同。浅言之见,与大家共勉。

本词是李清照与赵明诚分离一段时间后,因思念而写的一首名作。

“红藕香残”,这是室外之景,“玉簟”是一种席子,光滑如玉,古人好用,“秋”点明了季节,紧接着下一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说在秋天的某一时候,作者一个人坐在船上,干什么呢?因已独处,孤独难遣,寂寞如山,所以呢,坐在船上借以消遣愁绪。这里面对景的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衬托心境的凄凉,以景述情。无聊之中,看到天上有雁子飞翔,便想到,会不会有人为自己寄来书信呢?肯定是没有,否则便不会有“月满西楼”一语。在这里有个“谁”字,用得有些意味,这个谁是谁呢?自然是赵明诚呀,可是李清照为什么还要用一个“谁”字呢?非明就是因为没有人为她寄书信吗,对不对?这个“谁”字也写出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惦记。所以说,这个字用得非常巧妙,它把作者希冀的书信前来的那种心思表达的非常透彻,不仅使我们读到了她内心的焦急之情,我们读来,也都为她着急。接下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这是景的描写,更是对心思的表述,俗语说,“落花有情,流水无意”,在这里更能体现出作者对思念的无奈之举,而且这种思念由这个“自”字转化成了浓浓的愁绪,转而带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句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彼此思念的,在这里,明明是李清照一人在诉说相思之苦,但因为他们夫妻感情深厚,使得李清照知道,她的丈夫与她有着一样的相思,所以一种感情上的牵挂,因为两人各处一地,就变成了两处闲愁,这里的“一”可以分为“两”,“两”也可以合成一个“一”,这就是情到浓时的心心相映。最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千古名句,这里的“情”分明可以换作“愁”字,因为情无须消除,消除的只有愁而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多么的细致的描写,多么生动的描写,多么形象的描写,这绝不可能是杜撰所得,为什么呢?不用明说,你我都知道,只要你思念过爱人,那么就会有这种感觉。

这首词写得真好,没有经历过爱情,没有经历过思念,是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的,它写出了我们所有沉浸在相思中的人们的心境,读到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珍惜自己的爱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太熟悉了,不过,读来也太沉重了,太让人伤心了,泪水让人控制不住。

这是苏轼写给他的结发妻子王弗的,此时王弗已经离世十年了,据说,王弗年轻貌美,常识广博,且最善识人,在十六岁时便嫁给了苏轼,婚后二人相敬如宾,留下了一段人间佳话。然而,王弗在她二十六岁的时候突然抱病而卒,莫遭天妒?让人扼腕叹息。苏轼后来又娶一妻,就是王弗的堂妹王润之,原因不详,但据说,其妹颇具王弗风韵。所以,当苏轼在十年后突然梦到王弗的时候,十年来的痛苦思念一下子迸发出来,写下了此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相对于死者来说,无所谓长短,然生者呢?然一个在十年里没有丝毫忘却过死者的生者呢?十年的思念,十年的痛楚,若忘记了,倒也罢了,偏偏无法忘记,这种碎人心肠的痛楚,若无经历,旁人岂可体会?故有“不思量,自难忘”之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种痛楚时时折磨着苏轼,然而,亡妻的坟茔相隔千里之遥,自己内心无数的思念,向何处说?只好压抑在心底,只好任由折磨,正是这样的折磨,使得苏轼苍老不堪,怕是相逢,爱妻却已不认识了。“纵使相逢应不知,尘满面,鬓如霜”,凄惨之境,可见一般。对于这样的假设,充分说明了二人的感情深厚,苏轼的悲痛深切。到了下阕,苏轼才真正的写了自己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说是自己在梦里看到了王弗,她正坐在窗旁打扮,然而分别已久的夫妻二人没有什么亲昵的举动,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怎么会是这样呢?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吧,但那流出的泪水也足以胜过任何亲昵的举动了,只可惜,这种虚虚实实的情景交替,是苏轼内心无数的痴念呀,所以他知道自己伤心的时刻在哪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月下冷寂,孤坟独处,自己不能前去倾诉,那爱妻不也是要承受这寂寞的煎熬吗?本来死者已矣,奈何生者却还要担心亡妻承受感情的折磨,可见这情是怎样的弄人。全词读罢,颇多感慨,想那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竟被感情折磨的如此模样,细腻婉转的倾诉,让人心碎呀。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雨霖铃》)

又是名篇大作,不过这首词的背景却不是那么风光体面。

柳永作此词时,得有五六十岁了吧,那么大的学问,却是才中进士,他还想着自己能够一展鸿图呢,可结果却仅仅被封了一个小官,还要远离当时的京师,失望就不要提了,据说他赴任的时候,仅有几个与他相识并引以为知己的歌伎(好像也是他的恋人)相送,真是让人心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篇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深秋时节,大雨初停,在十里长亭(古人设置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本为驿使休息之所,渐渐的就成为人们送别之地了),作者与她们要一一话别,那入秋的蝉声更是添加了这样的凄凉之意,可见,这样的景色描写,所起到的作用是为了要渲染作者内心的凄苦,情景相融。(诗词中对景的描写,大都是为了更好的衬托情感的抒发,这是一贯的写法,从未变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说的就是他的恋人为他摆了酒席,送别他,然而那“兰舟催发”却使他无法多一点停留,一边惦念恋情,一边不得不走,让人不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分别之下,应该是有不尽的话要说,而此时偏偏“无语凝噎”,似乎有些矛盾,然后我看却合常理,因为情深之处,要说的话太多了,在此“催发”时刻,不知从何说起,故而“无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如果这是对景的描写,那也是隐藏着深深的内心独白,这个“千里”和“阔”,还是说的是一别之后,遥遥相隔,恐再难有相聚时刻,还有一股浓浓的担忧之心,不舍而又无力改变的无奈,依依不舍的情绪(这让我们读来,是沉沉的愁绪)。到了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这很好理解,说的是这种离别之苦不是从我开始的,而“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则是对上阕的呼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是说,在饮了恋人送别的美酒后,自己将会沉沉的醉去,一觉醒来,不知身处何处,只看见岸边杨柳独立,清风轻拂残月,这一句的描写,既清丽,又凄清,那喝的是酒,却变成了愁。“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一别,不知多少年,纵有美好景色,也如同没有,纵有千万种风情,能与谁说。这里的有等同于无。这更让人伤心。为了仕途,柳永不得不与恋人相别,而这一别,使得过去的种种欢愉都将成为烟云散去,这种情不能聚,恋不能久的哀怨,是让人心碎的。

柳永是个有才学的人,可惜不得展,不被当时官场所识,自我消沉之下,流连青楼馆舍之间,自会看透男女之间的情事,轮于自己,他珍惜着自己的所得,不过,内心深处的一点理想,总想爆发出来,于是也不得不承受这别离之苦,命也。

这几首大家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那么我写出它们来,是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呢?绝对不是。是我需要通过它们来证明自己所坚持的没有错误,纵然不会有什么结果,那么也要继续下去,人活一辈子,总有遗憾,也许这就是我的遗憾,我会面对和接受,虽然这很苦很苦,可是我们总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因为太阳在黑夜里也是释放光明的。

情是我们人类难以割舍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情不被世人所重,人类可以消亡了。

6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14
发表于 2014-9-11 09:59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9-10 23:1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4-9-9 18:38
师傅论情:

情之一道,本乱如麻.譬如烈火,以水泼之,幻化烟尘;又如坚冰,以火袭之,变为泥渍.

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情之一字所以维系世界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9-10 23:1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一下子发太多了,不利消化。

建议分篇。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9-10 23: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9-10 00:38 |只看该作者
都是熟悉的诗词名篇,楼主注评的也好,学习支持{: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9-10 00:16 |只看该作者

都不是,是针对楼主文中的话而说的。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9-9 23:0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沈眉珊 发表于 2014-9-9 19:53
为值得的而坚持是可行的,若明知道是条通向痛苦深渊的路而依然去走,只能说,情令人盲目了。

你师傅、师哥?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9-9 19:53 |只看该作者
为值得的而坚持是可行的,若明知道是条通向痛苦深渊的路而依然去走,只能说,情令人盲目了。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9-9 18:52 |只看该作者
猫先把手里的活做完
回头细看-------{:soso_e163:}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9-9 18:50 |只看该作者
先挂起来,共赏。{: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9-9 18:42 |只看该作者
你终于发主题帖子了,我好开心。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9-9 18:38 |只看该作者
师傅论情:

情之一道,本乱如麻.譬如烈火,以水泼之,幻化烟尘;又如坚冰,以火袭之,变为泥渍.


情真明于心,于行碍于礼.礼者,制也.何制之有,亦存乎心.


故无所谓论,亦无所谓不论,谓之有无.有无之道,终归精神.


大智者,存一念于寸心,以方寸度天地,天地亦阔.若存心于一念,则反矣.


世人多为情所囿,致灵思不开,愚也,钝也,悲也.天地造化,皆在一念,悟则通,闭则塞.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9-9 17:04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能读到诗词鉴赏,实属可贵。给“大家谈”指出了方向之一,我读完之后,感慨万分,学到了不少知识,若是把作者的个人简历与经过简要写一下,将是画龙点睛,边读诗词边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岂不美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