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蒋对黄埔系毕业的军官也恶评甚多?
蒋介石说,黄埔毕业的军官水平,比日军军官“至少要差十年”
抗战时期,国军在战场屡屡失利,军事装备、兵员训练不如敌人是一方面,而国军将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蒋介石的德国顾问佛采尔在1933年,即注意到国军军官普遍履历不足的问题。他在给蒋介石的建议书中说,军官必须“历任各级长官”,“苟不先任下级官长遍充排、连、营、团长各职多年,断不能于短期之内具有高级指挥官经验”。否则的话,军官“无论如何勇敢,亦无济于事”①。
两个月后,蒋介石向军官们阐释了佛采尔的意见。他说,“我们军队里阶级的升迁,实在太容易。譬如在黄埔毕业的学生,无论哪一个,最多不过是三十多岁的人,现在已很多升到少将中将甚至上将阶级的。试看旁的国家,无论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情形的。其他国家的军官甚至一生一世都升不到上尉,也是常有的事情。而现在我们一般学生,毕业以后,不但做一个少尉不耐烦,甚至非上尉不可。”他又以日本为例说,在日军中当3年少尉,才能晋升中尉;由中尉到上尉则要6—10年。以至蒋介石说,“我们军官的程度比起日本的军官至少要差十年”②。
为了改变这种名不副实的状况,蒋介石在1935年开始推行新的军衔制。这次改革包括两个要点,第一是加强对“停年”的规定,如陆军少尉在平时要一年半、战时要一年,才有资格晋升中尉;少将无论平时、战时,都要做满三年,才能升中将。其次是明确了对学历的要求,如果没有正规的军校履历,不得充任校级以上军官。
实际操作中,关于“停年”的规定多未能实行,但学历要求得到贯彻。1936年,国军陆军有将官1247名,其中地方军校及行伍出身的393名,毕业于保定军校的388名,各占31%左右。毕业于黄埔的仅92名。至1947年,将官总数已有3274名。黄埔出身的上将虽仅1人,但全部将官达到了1150名(35.1%),仅次于陆军大学毕业的1197名(36.5%)③。
从以上高级将领的出身变化来看,抗战八年间,有军校学历的军官所占比例得到大幅提升。行伍出身的军人几乎失去了升任将官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