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里典故之外的典故 滕王阁里的用典一直为人称道,后人也多有评述。课文的注解中大体也有介绍。今天在这里再次提及的,涉及几个典故之外的典故,略带一些戏说的成分,是用来活跃课堂。其他则不再赘述。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提及邺水,自然回想起魏晋,想起曹植,但说起临川,第一个想到的大概会是被称为临川先生的王安石。王安石生于宋,王勃著于唐,自然又不会是王子安的预知未来500年了。所以这里还是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所以有此称。这个课下注解里已经注明。但却没提到大家所熟知的“才高八斗”,却是一个小小遗憾,因为正是这个典故把曹植和谢灵运两位才子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曹植在魏晋之始,谢灵运在魏晋之末,谢灵运当是曹植的最忠实的粉丝。很自负的谢灵运有过这样一句狂语:“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吾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才高八斗的典故,王勃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来盛赞与会文士是不是也就顺理成章了呢?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其实冯唐入典,并非王勃独钟。他的点击率今日看来还是很高的。我们更加熟悉的一句是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先说说这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冯唐与文帝聊天时曾提及古代名将廉颇、李牧。文帝感慨自己朝中没有如此爱将。冯唐心直口快,居然直言:“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这话令龙颜大怒。还好文帝还不算暴脾气,但也小心眼的在日后再次追问冯唐何出此言。冯唐说了古代治军的一番道理,尤其提到云中太守魏尚。魏尚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一旦入侵,必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首级,被文帝“下之吏,削其爵”。冯唐竭力为魏尚辩白,认为文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人心。文帝幡然醒悟,当日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这就是苏轼借以表达自己盼望朝廷“遣冯唐”重用“云中”自己这一心情的典出之处。而课本注释中说“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作官了。”用以磋叹“人生多艰,命运不济,生不逢时”的说法,多少是有些欠妥当的。因为从冯唐传来看,冯唐并非未受重用,也曾官至丞相。到汉武帝时年逾90不得再用。要算,也是岁月的错。要悲的倒是颜驷。真个可以感怀怀才不遇的。《汉武故事》中记载:一日,汉武帝辇过郎署,见颜驷龙眉皓发。问道:“叟何时为郎,何其老也?”颜驷答道:“臣文帝时为郎,文帝好文而臣好武,至景帝好美而臣貌丑,陛下即位,好少,而臣已老。” 唉,时运不济啊。 再说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句子里提到的都是我们这位屡建战功,最后却自杀身亡的不得志的传奇将军。他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李广的命运却远不及自己的从弟李蔡。“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这之于王勃的用意倒是十分恰切的。 窜梁鸿于海曲 说到梁鸿其实莫若先提“举案齐眉”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里先说段二人的前缘。梁鸿想当初也是一名博士,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可是分配到上林苑,却是专业不对口,做了个猪倌。但是当时是“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偏有孟氏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这丑女出嫁时,也着实盛装装饰一番。可没成想却是“七日而鸿不答”。跪问其故,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原来人家梁鸿爱的是本真的素女。当然原本人家孟氏女早在出嫁之时就已经“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所以也从容说出真相:“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并马上“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从此夫妻耕织为业,隐居山林。即便是在他人家做雇工,妻子孟光也是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遂传为一段佳话。而文中说其流窜的到海曲,则是因为他做了一首批评时政的《五噫歌》,得罪汉章帝,逃避到齐鲁等地。这些则是课下注释中明确的内容了。 这几个典故之外的典故,因为不是很冷涩,大家比较熟悉,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整理一下,一飨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