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六星书房 八月:把书心情,半江瑟瑟半江红
查看: 3906|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月:把书心情,半江瑟瑟半江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8-1 14:22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把书心情:半江瑟瑟半江红

文/那腰
1
我上学的时候比较崇洋媚外,眼里只有世界名著和外文书籍。这与大仲马最先占领我内心的读书领地有关。要说,这也不是我的错,那些读书欲旺盛的年代,翻遍图书馆,几近找不到可耐心看得下去的闲书。那时对书的选择很挑剔,不是随便一本书就愿意去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的。当然,像巴金老先生的《家》、《春》、《秋》这类的书,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阅读过,每每想起,心中难免为书中人物的命运叹息。只是终究未生出再读细看之心。

在我上学的时候,推崇陈寅恪先生的不多,因为那时,我们都太年轻也太浮躁,更加的是太没文化也没碰上好的导师引导。

2
早些年,我曾酷爱过写诗填词,曾花费不少时间在这上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文学情结越来越淡薄,我便与诗词渐行渐远了。

第一次注意到陈寅恪先生的书,是在一个老哥的书柜里。面对他十几个庞大的书柜里陈列的书籍,(很多都是没开封的),我一眼就看到了这本在现代越来越大开页的书籍中显得像个小册子一样的书。这便是陈寅恪老先生的很有代表性的著作《元白诗笺证稿》,拿在手里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是我的了。也许,这便是书缘吧。

将这本书索回去后,我并没立时开始阅读,而是放置在了床头柜上随手可拿到的地方。后因与独醒客无意中谈起陈先生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话题,我才再一次想起这本书。晚上回家后立即开读。就是这一读,一发不可收的迷上了这种剖析历史的书籍和治学精神。

3
我始终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为什么与有些人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与有些人总有无法阻隔的默契呢?应该还是应了这句话。

时过不久,我一多年好友燕掌门寄书与我,其中有本书叫《细说民国大文人》。此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陈寅恪先生生平的文字,令我更进一步的对陈先生有了了解。但那些了解,还都是皮毛。

后因对民国时期文化现象的关注,又接触到不少关于介绍民国文人文化的书籍,在所有这些文人中,陈寅恪老先生被首推为第一大家。纵观历史,当得起这一推崇的,也就陈老先生一人尔。

4
当你满怀崇敬的心情去走近一个人或者一本书时,很容易令人没有思维和感知,我便是这样。我总是带着这种崇敬的心情去阅读陈寅恪先生的著作,让我就完全沉溺在那种研史的氛围中难以自拔,继而爱屋及乌的对所有能潜心治学之人心生敬佩。

这种状态持续的足有两年余,再去看旁类书籍,已是看不进去。

5
近些时,再度受到燕掌门赠寄之陆键东先生所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这本书,又将我拉入历史的长河中。

此书涵盖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陈寅恪先生的生平作了最为详尽的解读。用燕掌门的话说,这本写陈寅恪的书,是他所见过的写得最好的一本了。他本人亦有收藏。鉴于燕掌门的学识,他说这话,我深以为然。

而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又犯了满怀崇敬之心的毛病,每晚睡前阅读,都要支起简易小书桌放置床上,将书镇及支书架摆好,找到一个可以长久坐靠不会犯累的姿势,开始一字一句的认真阅读。倾三日三夜之闲暇,才阅得125页。并且在阅读此书时,我数次按捺不住的去翻阅那本陈寅恪先生著述的《元白诗笺证稿》。以印证这些文中对陈先生极致的推崇。

6
从来没有过,看闲书看到如此投入的状态。每个年代表的出现和人物的显现,都会令我停下来去搜索脑子中对这一时期的人物的了解甚至再去翻阅相关书籍以印证自己的所知。

后与燕掌门聊起这本书时,曾发过若是当初选择致学这条路该多好啊的感慨。可历史,总是没有假设的,也同样不能反悔。

7
纵观这些年我读闲书之心态,真可谓用白居易的那首诗中的某一句来形容: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此套用这半句诗,也是我对此诗的最新解读,不知贴切否,左右,这是我的感悟和心情罢。


附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4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47
发表于 2013-8-2 23:12 |只看该作者
这篇利害!{:soso_e179:}

读陈寅恪能丢了一魂二魄,否则是近不了身的。

学习了!{: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3-8-2 09:48 |只看该作者
  只是没读过先生的著作。{:soso_e127:}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3-8-2 09:47 |只看该作者
  问好老拽!{: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3-8-2 09:46 |只看该作者
陈寅恪,印象中是无学位的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教授,如果学问不够好,是不可想象的。当然,如果在今天,学问够好,没有一张拿得出手的文凭的话,想在清华当教授,也是不可想象的!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3-8-2 09:42 |只看该作者
  昨晚用手机匆匆浏览了一下,这帖子,有知识含量!{:soso_e179:}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3-8-1 20:14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一心想着把五四时期文人的文集看完,奈何知道的少啊,拽爷可多介绍些~~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13-8-1 20:13 |只看该作者
《陈寅恪的最后20年》、《元白诗笺证稿》。
好啊拽爷,有时间也看看你提到的这两本书。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8-1 19:15 |只看该作者
任笑腰 发表于 2013-8-1 18:25
话是没错
关键是没条件没导师没根基

条件偶不知道
读书就是最好的导师
根基嘛,偶看厚度有不少了。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3-8-1 18:26 |只看该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发表于 2013-8-1 18:11
治学之路,不在早晚。岁数大的,往往能厚积薄发。

最后一句很关键
厚积薄发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3-8-1 18:25 |只看该作者
偶是来看酱油的 发表于 2013-8-1 18:11
治学之路,不在早晚。岁数大的,往往能厚积薄发。

话是没错
关键是没条件没导师没根基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8-1 18:24 |只看该作者
色妞妞 发表于 2013-8-1 17:41
这贴信息量好大啊。
得细看咧。
民国文人中,陈寅恪称得上大师级别。

色爷吉祥
后面那些回复都是百度的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8-1 18:11 |只看该作者
治学之路,不在早晚。岁数大的,往往能厚积薄发。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8-1 14:41 |只看该作者
相关书籍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张杰、杨燕丽,《解析陈寅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联经出版社,1997年。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敖,《谁要来台湾?》,收在《笑傲五十年》
俞大维等,《谈陈寅恪》,收在《传记文学》
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台湾东大图书出版社,1998年。
高阳,《清末四公子》,皇冠出版社,1983年11月01日。
张求会,《陈寅恪的家族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小从,《图说义宁陈氏》,山东画报出版社
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时英出版社,2007年,ISBN 9789867762832。
罗香林,《回忆陈寅恪师》
项念东:《钱穆论陈寅恪:一场并未公开的学术论争》,《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陈寅恪:《与妹书》,1923年8月《学衡》第20期,收入《陈寅恪书信集》
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年
王川,《学界泰斗——陈寅恪》,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吴定宇, 《学人魂 陈寅恪传》,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08
岳南,《陈寅恪与傅斯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年4月1日。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8-1 14:41 |只看该作者
按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陈寅恪
“恪”应读作“克”(拼音:Kè)。 但有资料表明,由于陈寅恪是客家人,而“恪”在客家话中有“quó”的,因普通话(时称“国语”)中无此音,于是到中国北方后,便被当然地称为“yínquè”了。因袭相承,并成为习惯。所以,有学者认为,而陈寅恪坚持自己的名字应读作"Chén Yínquè"。按:此处读为què,无疑是按照地方方言发音。举一个地方方言的发音,即可知按照方言发音,未必妥当,例如“国家”,唐山话发音则为“郭揭”。如果有人按照你家乡的方言,叫你的名字,你本人未必认为这是对你自己的尊重,相反,你本人还有可能认为别人在故意学你的家乡话,在和你开玩笑。
不过,在使用汉语的人中间,知道这一点的人显然为少数,包括陈寅恪本人也并不追究。因而,在使用普通话时,仍不妨将陈寅恪的“恪”读作“克”(Kè)。况且,陈寅恪本人在1940年5月致英国牛津大学的英文亲笔信的署名是“Tschen Yin Koh”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8-1 14:41 |只看该作者
《赠蒋秉南序》:
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
从道德观点对宋学作了最高的礼赞。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中国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中国将来之发展,必定是“宋学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
从文化理想对宋学作了最深刻的预言。
托命河汾。“疏属汾南何等事,衰残无命敢追攀”
《赠蒋秉南序》(1964)
至若追踪昔贤,幽居疏属之南,汾水之曲,守先哲之遗范,托末契于后生者,则有如方丈蓬莱,渺不可即,徒寄之梦寐、存乎暇想而已。
陈寅恪的传记,比较有名的有汪荣祖著的《史家陈寅恪传》和陆键东所著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8-1 14:41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化的托命人
1951年听说北京“琉璃厂书肆之业旧书者悉改新书”,有诗云:
迂叟当年感慨深,贞元醉汉托微吟。而今举国皆沉醉,何处千秋翰墨林。迂叟(张之洞)《咏海王村》尝有“曾闻醉汉称禅瑞,何况千秋翰墨林”之句,海王村琉璃厂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陈先生可以说是由一叶落而知秋。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3-8-1 14:41 |只看该作者
蒋天枢教授《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p83引寅恪语云:
间接传播文化,有利亦有害:利者,如植物移植,因易环境之故,转可以发挥其我而为本土所不能者,如基督教移植欧洲,与希腊哲学接触,而成为欧洲中世纪之神学、哲学及文艺是也。其害,则展转间接,致失原来精意,如吾国自日本美国贩运文化中之不良部分,皆其近例。然其所以致此不良之果者,皆在于不能直接研究其文化本原。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8-1 14:40 |只看该作者
《陈寅恪传》已经出版,作者搜访材料,用力颇勤,但读后感觉甚平浅,未能表出此老人格生命的复杂深邃与学术文章之精深广大。陈氏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学人,他的人格因素,竟是由一系列悖论构成,仅此而言,亦大有深意。请列举如下数端:
“少喜临川新法之新,老同涑水迂叟之迂”(《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他的家世是晚清变法思潮中的中坚人物(他的学生中竟有人说他是所谓“晚清封疆大吏等高官家庭的子弟”,这是很可怪的),他本人却被胡适称为“遗少”。在时代思想中他是一个“落伍者”,用他的话来说,越来越成为一个“寂寞销魂人”。
西学学历极深,学养极厚,却极热爱中国文化,坚持中国文化本位论。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3-8-1 14:40 |只看该作者
与友人论陈寅恪
胡晓明来函言及近年有多篇文章论及陈寅恪先生的生平志业与思想学术,一时颇成风气,青年学子遂以不知陈寅恪为耻。这当中涵有复杂的时代思想发展线索,后来治思想史的人,不可不细加疏理。我以为此一现象的背后,可以反映出当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甚而中国知识人走向成熟的某种征兆。或是学统的索求与重理,或是价值的细审与重估,或是人格的提澌与感召,凡此种种,与前期相较,自有其意义。有人认为谈陈氏,只有讲其学术,才算是真知解,我以为不然。陈先生的学术文章,或有时而可商(前面有的且不论,近著如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就有批评陈先生论曹、马之争的观点“牵强”与“不尽符合历史事实”;如周勋初《当代学术思辨》亦记有当代学者对陈氏学术的批评,可参),然陈先生之精神世界,则旷世罕有其俦。我以为陈氏门墙广大,意涵极丰,只言其学术,或只言其思想,皆仅得其一端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3-8-1 14:40 |只看该作者
《编年事辑》引《吴宓日记》: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8-1 14:40 |只看该作者
《别传》:
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馀,往往窥见其阪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8-1 14:40 |只看该作者
绝世孤衷的畸人
《编年事辑》157:
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3-8-1 14:39 |只看该作者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籍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3-8-1 14:39 |只看该作者
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此外,陈寅恪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8-1 14:39 |只看该作者
陈寅恪的“四不讲”
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3-8-1 14:39 |只看该作者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

陈寅恪遗留照片和雕像(12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3-8-1 14:38 |只看该作者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8-1 14:38 |只看该作者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8-1 14:38 |只看该作者
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领导人,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跌骨折,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寒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8-1 14:38 |只看该作者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