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意阑珊 于 2013-6-2 12:18 编辑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简评少儿电影《八十一枚金币》
文/芳菲
2007年,我在忆石文学论坛,读到《大庆晚报》记者楞土豆(王智君)一篇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八十一个金币》,内心为之一震。说实话,像这样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好作品,我是第一次见到。 更令人欣慰的是,2011年,该小说被韩赤飞导演看中,改编成电影剧本,并拍摄成数字电影《八十一枚金币》,于2012年1月7日上午8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播出,产生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该电影虽然没有盛大华丽的场面,也没有明星加盟,但小故事反映的却是“关注留守儿童”这样具有时代性的大主题。而小演员精彩的演绎,更是令人动容。 首先,这部电影从思想内容上看,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很多青壮年陆续外出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老人。虽然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可缺失母爱与父爱的孩子——留守儿童却越来越多。我是一名教师,感觉这样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他们一般性格比较孤僻、自卑,或者脆弱、怪异,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将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而在农村小学、初级中学,这样的留守儿童,至少占了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对留守儿童有特殊的关爱,但任何关爱都无法代替父爱与母爱。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进城打工的人员,最好将年幼的孩子带到城里去上学。可是,目前城里农民工的子女上学也很难。在这两难的抉择中,很多年轻的父母,只有咬咬牙,无奈地将孩子留在老家,有的孩子甚至还不满周岁。电影《八十一个金币》中的丫丫,就是这样一个被留在农村与奶奶相依为命的不足五周岁的女孩。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母爱、父爱缺失的问题,以及如何让城里的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的问题,是电影《八十一枚金币》提出的难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次,这部电影从艺术手法看,也有许多可取之处: 1.它以揭示儿童内心活动为主,并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 丫丫因为想妈妈,天天闹,她的奶奶无奈,只好用“只要丫丫积攒了八十一个金币,魔法就会显灵,妈妈就会出现”的谎言来搪塞丫丫。可是孩子往往是“一根筋”,丫丫对奶奶的话信以为真,加上收废品的老爷爷也这么说,丫丫便对此深信不疑,并开始为积攒八十一个金币(五角钱的硬币)而努力捡矿泉水空瓶子……孩子的执着、纯真和虔诚,折射出人性原有的光辉。作品对孩子内心的描绘细腻生动,真实可信,同时也给大人启迪:如果我们大人也像孩子一样单纯,这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2.电影虽然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但作者在纪实的基础上,也加了一些浪漫主义手法。比如“魔法显灵”这个情节,源于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修成正果”之说,也借鉴了西方寓言“芝麻开门”的故事,使得情节带有神话色彩,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更能吸引儿童的眼球,同时也暗含了“心诚则灵”的哲理;而收废品老人多次在夕阳下一边吹箫一边等候丫丫来交换瓶子的场景,更是充满诗情画意。我想,这是导演有意添上去的“一条光明的尾巴”吧。在这个诚信和母爱经常“缺席”的商业时代,那悠远哀伤的箫声,何尝不是对“诚信”的呼唤?对远方母亲的呼唤?另外,韩导演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增添一个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年轻村长形象,我认为,这不是有意拔高主题,为我党歌功颂德,应该是韩导演对地方政府支持、关注留守儿童的一种殷切期待。因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花大力气来解决。 3. 电影除了保留了楞土豆小说原有的语言风格和大部分情节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反映人性美的人物、细节、和场景描写等,即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提升了小说的主题。 比如,为了体现基层干部的作用,电影增设了一个年轻村长的角色;为了体现问题的普遍性,电影增设了丫丫的好朋友蛋蛋——一个小男孩(他也是留守儿童,也想念妈妈,也希望有魔法);为了体现小村庄纯朴的民风与人性美,电影增设了几个好心的游客和收废品老爷爷的两个孙女(由怨恨丫丫到最后帮助丫丫)等等。 电影中增设的几个细节,更为作品增色不少:小男孩为了帮助丫丫早日实现梦想,偷偷将矿泉水空瓶塞在路边的草堆中;收破烂老人生病了,为了不失信于丫丫,他由孙女推着咳着,来到路边与丫丫换瓶子;丫丫在公园眼睛溜溜转,紧紧跟随着手上拽着瓶子的游客半天……这些细节,定格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使人过目不忘。 小说中丫丫的活动场景,主要集中在家里、小卖部与菜市场。电影中将奶奶每天卖豆芽菜的菜市场改成了小商品交易的小街。奶奶不卖豆芽,改卖小贴画,更有文化韵味,也能凸显地方特色;另外在村外增设了一个旅游景区,使丫丫捡瓶子走失,成为可能,为丫丫的活动提供了更开阔的舞台,同时也抨击了当今各地盲目兴起的旅游热。 细微处往往见功夫。由此可见韩导演的改编是深思熟虑,独具匠心的。 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就是,电影将原小说中最感人的情节——丫丫冒着大雨捡瓶子,在暴雨中无助、挣扎、呼号……最后淋雨得病住院的情节改成丫丫在公园不小心丢钱包,众好心人帮她找回的情节。我个人认为,这是电影改编中的败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品的真实性和苍凉意味。韩导的用意无疑是歌颂人性美,可我感觉小说最震撼人心的片段,被他丢弃了。一方面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甚至有故意拔高主题之嫌,另一方面,电影对观众心灵的撞击——尤其是对农民工心灵的撞击,没有原小说那么给力,可能起不到振聋发聩、让人警醒的作用。 当然,瑕不掩瑜——总来说,韩导演的改编还是相当成功的。我既要为小说的原作者楞土豆喝彩,也要为韩导演喝彩! 目前反映社会现实,贴近百姓生活的电影、电视很多,但真正关注儿童内心需求的少儿电影却少之又少。我们很多大导演,宁愿花巨资鼓捣武打功夫大片和穿越时空的宫廷情感大片,却不愿花小钱拍摄《一个也不能少》和《八十一个金币》这样的少儿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孩子精神上“营养不良”,甚至严重“缺钙”,这是孩子们的悲哀,更是这个高科技时代、数字电影时代的悲哀。回想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八十年代,我和同学们每人端个小凳子,齐刷刷地坐在露天的操场上,看着学校每月包场的爱国电影《地道战》《平原游击队》《董存瑞炸碉堡》《闪闪的红星》等等,那是多么惬意与快乐啊!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作家、导演关注留守儿童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为这个特殊的群体撑起一片蓝天! 值得庆幸的是,本人昨日从CCTV电影频道获悉,另一部由余龙导演的反映留守儿童的影片《颍河岸畔的春天》也进入了后期制作阶段,不久就会与大家见面。 转眼,春风又绿江南岸。 希望少儿电影的春天也正向我们走来。我盼望着,期待着…… 2012年1月2日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