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3-5-13 22:06 编辑
唯美和极端
也谈暴力美学
写字这许多年,美学书籍专业的,或者不专业的也都没少读,读书这种事儿就是这样,如果能读出道理,或者叫做自己的主见,大概不算白读,如果读到自己都不明就里,云里雾里,那就没啥意思了。 事实上,我这个说法并非对别人,而就是说自己。
我有一个强制性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如何在每一年,我给自己定下的读书指标是不会低于三十本书。客观的说,这种读书的速度,或者读书量,大概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数字。但是,能静下心来,不浮躁的读书,我觉得确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所谓开卷有益大概说的也是这种观点。
我读的书,基本以社科和文艺类的为主,偶尔也涉猎一些财经的书,有一类的书我是拒绝的,那就是各种成功人士的那种近乎于卖弄类型的“教科书”。就像学历被方舟子兜了底朝天的唐骏先生的那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那就看你如何理解。
我并不排除自传体类的文学作品,而且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也是会给人一种正能量的。 读书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阅读毫无意义。当然,你为了消磨时间,打发无聊那另当别论。
话题有点偏,赶紧拽回来。
看到论坛上有朋友在谈论暴力美学的话题,觉得有点兴趣,所以,下面的这段文字算是参与吧。观点未必正确,参与就是快乐。
我在去年的年底,读完了莫言的《檀香刑》还有《蛙》。相比较而言,我个人更欣赏《檀香刑》,如果非要用点文艺的语言来描述我的感受,那就是,《檀香刑》里面的暴力唯美,让这本书在我看来,文学价值和意义远在他获诺奖的《蛙》之上。
说实话,你要是没有足够的阅读能力,我觉得真的可能看不下去这部作品,趋向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莫言,在这本充斥着暴力和唯美的小说里,极有可能让阅读者有感官的不适,而那些细节的描写,你也很难想象,莫言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完成这些文字的。
当莫言恣意铺陈那些血腥的行刑场面,不惜任何笔墨的时候,我真的是觉得他是一个可以超越自己的人,虽然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带着《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影子,但是,莫言的超越和结构的现实主义,显然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我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后辈来者,他可以让我们更加赞叹他的文学才华。
我的一个好友和我谈起这本书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莫言写的真恶心。
我知道,这话不是贬义,而是你读这本书的时候的那种真实感觉。
在全书透视出来的那种极为惨烈的审美特质背后,与其说是源于作者对各种酷刑的酣畅淋漓的精妙叙述,还不如说是道出了中国传统刑术文化的血淋淋的真实本质。
其实,不仅仅是莫言喜欢用这种方式,在影视作品里,通过暴力的唯美表现主题的比比皆是。我记得有一部影片叫《红樱桃》,说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对中国女孩的迫害,记得在影院里看到纳粹头子亲自把党卫军鹰徽纹在女孩楚楚身上的时候,一方面惊叹纳粹人性的泯灭,一方面却不能不赞叹那个唯美的图案。
一直以来,我对所谓暴力美学的提法颇感困惑,在我看来,暴力就是暴力,美学就是美学,应当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却不能否认,这些年来的影视文学作品,恣意表现暴力美学的导演们遍地都是。
更趋向于细节化的处理和描述,让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确实不可避免的被暴力美学裹挟。
我昨天偶然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射天狼》,恰好就看到了刽子手砍头的场面。鬼头大刀,飞溅的鲜血,死不瞑目的头颅,场面血腥到令人发指。由此我在想,不是所有的暴力都是唯美的,而文学艺术作品过度渲染暴力,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如何去界定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美与丑。这是一直以来见仁见智的话题。
从客观的角度上说,我不太欣赏那种过度渲染的暴力,比如血腥的场面,暴力的场面,以及那些死亡的细节的描述等等。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如果仅仅想靠着技巧的渲染取悦与读者和观众,我个人感觉,这都是不成功的。 前几天有一个从事儿童教育的朋友和我谈目前儿童的影视文学作品,我毫不客气的说,有一些影视作品是极不负责任的,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作品,首先它对生物规律的背叛和歪曲,在我看来都不可思议。
狼吃羊天经地义,生物链条上的必然。而这部作品可以误导多少孩子呢?
另外,红太狼用平底锅抽的灰太狼鼻青脸肿的一次次,不是在宣扬暴力却又是什么呢?文艺作品是要承担责任的,所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的颠倒黑白,很容易误导我们的孩子们。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里面也不乏这种“艺术手法”或者叫做“艺术表现”,其实,在我看来,刻意营造的惊悚和灾难的场面再现,是值得商榷的。
过渡的追求唯美,几乎到极端,我觉得没有太多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我看来,适度的艺术表现就足以。而当下暴力美学充斥在影视文学作品里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檀香刑》,更多的是一种不自信罢了。
我今天骑行了67公里,说实话,非常疲惫,所以,就此打住。 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