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 试评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其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华侨世家。他13岁到西方留学,先后游学于英、德、法、意等国长达十一年,精通英、德、法等九国语言。《中国人的精神》即为辜鸿铭用英文写成,后来陆续被德、法、日等国引入出版。回国后,辜长期担任清朝著名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幕府的“通译”,民国初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写作背景: 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其时欧战正酣。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将西方社会的一切社会矛盾暴露无遗。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亦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基本主张: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旨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认为“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内在品质,而且富有同情心,他们或不免于粗,但粗而不臃、粗而不劣;或不免于丑;但丑尔不恶,不至于令人恐怖;或不免于俗,但俗而不嚣,不会斯凌他人;或不免于愚,但愚而不谬,不至于荒唐可笑,或不免于滑,但滑尔不奸,滑尔不毒”。
关于中国的语言,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为什么外国人都觉得汉语很难学的一门语言,而中国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却觉得很容易,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用的是已经充满智慧的头脑,而不是用心灵,西方的语言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而中国的汉语则是心灵的语言。作者对中国人超群的记忆力给出了相同的解释,认为中国人还生活在像孩子一样的生活之中,具有意念的力量,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作者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既然讨论到中国人的精神,那么就无法绕开中国的文明。作者在把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足,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足。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作者也认为,作为群体的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严肃的欧洲式的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娱乐的场合。英国人罗伯特·道格拉斯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国是有宗教的,那就是儒学。为什么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儒学就是一种哲学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事实上,儒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非宗教化,但是它却可以代替宗教发挥作用,它可以让人在没有宗教的时候做任何事情。作者阐述了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还把孔子和西方古代的哲人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当时的罗素和斯宾塞等人进行了比较,剖析了西方人引以为荣的自由、平等这些现代精神,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的心灵和头脑的冲突,也就是哲学和信仰的冲突,这种冲突在2500年前的中国也发生过,是孔子用自己的思想学说构建起了调和这种冲突的社会秩序和文明的基础。儒学和基督教、佛教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的宗教或者称他们为教堂的宗教,而前者是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作者认为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
意义和局限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其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应该予以肯定,亦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中,辜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对国人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文化巨匠吴宓曾以“极热烈之爱国者”加誉辜鸿铭,并说“辜氏久居外国,深痛中国国弱民贫,见侮于外人,又鉴于东邻日本维新富强之壮迹,于是国家之观念深,爱国之心炽,而阐明国粹,表彰中国道德礼教之责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终身,无缩无倦。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新文化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尝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所以辜鸿铭的理论对当时西方文化理论界,甚至是普通西方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获得了巨大的反响与成功。不少西方文化名流,都引述他的话并予以极高评价。而西方社会上一般大众,也有因慕这位先知的大名而欲一睹其颜容,以至于有人写道:假如你到了中国,可以不去参加故宫,但不能不去见辜鸿铭。 在中西比较文化的研究上有独到之处。比如,书中对儒教和西方宗教的比较和分析,从信仰、基本教义到认识根源乃至社会政治影响都很有深度。如其在书中指出,中国人没有个人生活,只有社会伦理生活,儒教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感化人,扮演宗教的角色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再如辜鸿铭提出的“群氓崇拜”问题,并认为欧洲大战不息并非是因为各国领导人的问题,而是欧洲诸国尤其是英国的群氓崇拜,导致了人人遣责的德国军国主义。而德意志民族“痛恨分裂与混乱,迷信强权崇拜是人类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并指出“作为德意志民族,要想不被毁灭并试图搭救欧洲文明,就必须克服那种对不义所报的狂热、偏激、冷酷,刻毒和无节制的仇恨”,从而预言了德国的失败。这些观点,应该说还是很有见地的。
无庸讳言,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也有一定的局限。如书中为中国人缺乏精确的习惯的原因诡辩道“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你不能指望心也像头脑或智力一样去思考那些死板、精确的东西;正因为真正的中国人太过重心灵与情感的生活,所以对缺乏乏优美和不甚清洁的生活环境不甚在意”,也为中国人的不洁习惯强词夺理。陈独秀因此对辜氏冷嘲热讽。而且,辜鸿铭鼓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却妄称这是由于中国妇女的“无我精神”。 在纳妾这个问题上,辜鸿铭的观点更是无理之极。他认为“纳妾的中国人或许是自私的,但他至少为妇人提供了栖身之所,并承担了他所拥有的妇人维持生计的责任。比起那些欧洲人从马路上捡回一个无依无靠的妇人,供其消遣一夜后又被重新抛回到马路上要更少自私和不道德的成份”,更是无稽之谈。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当时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与其说是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的一种尝试,不如说是对全盘西化思潮的一种绝地反击。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他人所放弃者他则拥护――温源宁语),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而且辜鸿铭的爱国之心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做为一个另类的爱国者,辜鸿铭为中国而战,爱之深故有护短的诟病。十九世纪末,德皇威廉二世专门画了一幅《黄祸图》送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图中之意是黄种人的崛起将给欧洲带来威胁,欧洲白人应该联合起来,抑制黄种人的入侵。为此,辜鸿铭用英文发表《文明与混乱》一文,严正驳斥了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这种无稽论调,并强烈抨击了西方的霸道政治。美国素有“小斗牛士”之上的著名政论家波博.埃文斯特特地致函辜鸿铭,说“我怀着浓厚的兴趣读了你文中的每一个字,并相信这样做是值得的。最终,我在许多具兴趣的问题上站在了中国人一边”。
所以有人说,面对几乎所有人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时,他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奋起反抗。我以为然。
附:参考书目 1、《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海 宋小庆译 海南出版社出版 2、《群氓崇拜教或战争及其出路国》辜鸿铭著 3、《中国人的精神》德译本译者序言及其书后附言 4、《中国人的精神》法译本译者序言 5、《中国人的精神》日译本译者序言 6、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陈独秀 7、答《新青年》记者之质问 伧父 8、记辜鸿铭 胡适 9、辜鸿铭 林语堂 10、回忆辜鸿铭先生 罗家伦 11、辜鸿铭先生逸事 梁实秋 12、北大感旧录·辜鸿铭 周作人 13、悼辜鸿铭先生 吴宓 14、辜鸿铭在德国 嗣銮 15、托尔斯泰与辜鸿铭 味荔译 16、中国游记 芥川龙之介 17、辜鸿铭论 勃兰兑斯 18、辜鸿铭 毛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