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3-4-12 11:31 编辑
文/归隐宋朝
流行不全是因为时尚,就像被冠以时尚之名的东西不一定流行一样。 流行的东西也是有差别的,就像郭德纲说相声,揶揄了某件憋屈事之后,德云社的老观众们会异口同声地喊“死去”一样,流行是习惯使然。就拿“屌丝”这个词来说,你不可能在无论古今中外的词典里查到它,但据具权威解释,它的原意是雄性生殖器上的毛发,用冯导通俗的理解就是鸡巴毛,至于它是如何衍生到“位卑式微的草民”就不得而知了。由此可见流行的广度与力道,我们要学会感知流行的趋势及信息,否则,轻则你被“流行”尚不自知,重则会做出或过激或愚钝的反应,引人不解或嘲笑。譬如对待“装逼”一词。
“装逼”似乎已经降低了侮辱的本意与分量,成了论坛表示轻蔑或调侃的最为解渴的词汇。无论男女老少,为了突显自己很有个性,很拽、很屌、很强大、很牛叉、很飞扬跋扈、很破马张飞……,都会情不自禁、喜不自禁地广泛使用之。一些原本专属市井之词也由此被原汁原味的搬到论坛上,如逼逼、叨逼叨、逼扯、二逼,等等,都堂而皇之、大行其道,几成泛滥之势。这些人有的是野生的斯文的天敌,有的是“箭在弦不得不发耳”,有的是为了猎奇而为之。尤其可笑的是,有些人以扭扭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掩耳盗铃之势换了英文字母B,以显示其尚残存一丝文雅之气。熟不知那条屁股帘儿已经被掀起,露出了精迹斑斑的私处。也许不是不自知,而是引以为荣。呜呼!阿门!马告得!
此类词汇还有很多,尤其是在砖文里面,花样翻新、不胜枚举。有些人甚至到了不用此类词汇就不会写字的程度,如瘾如痴。然而这类人多为空乏之文,言之无物、理薄意虚、体亏心燥者居多,这就有了狐假虎威之嫌,借如此豪强之言来掩饰自己的技穷与肝儿颤。再者就是有意尽显撩骚讨嫌之能,以此博名上位,装点门面。有意思的是,还真能讨得一块市场,迎来一些吆喝。其实,这样的人是懂得一点心理战术的,这是迎合了众位看客不嫌事儿大的心态,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你若回骂那你就自贬为流氓,不回你就得受着。现在的人都挺忙的,没人想究其原因,只看谁会落荒而逃。于是乎,这种人就越做越大,恶名远播了。有句流行语叫做“就怕流氓有文化”,那说的是真流氓,与我说的这类人没多大关系,这些人充其量也就在窝里横,嚼着别人的呕吐物,咂摸咂摸嘴儿而已。
遥想六星关门那段时间,在红袖见过这样一篇文字《装逼就装得逼真》,署名杜阿康,也就是传说中的二麻子。他有如下关于装逼的理论:
“装逼是个技术活,婊子经常发誓从良,那是装嫩要提高价码。山寨洪晃,换上几件貂皮裘皮大衣,却难将嘴里的獠牙换成象牙。……装逼的光环下,可以贴出很多大字:率真,灵性,彪悍,博学,硬骨,才气。字背后写得是,抽风,谎言,无能,早泄,愚蠢,猥琐。装逼者以为他人傻到相信,其自身为傻逼。装逼者以为反手云覆手雨两面俱到,其为二逼。……装逼就要装得逼真,粗陋文字与粗鄙演技齐齐登场,实乃大大的不敬业。”
这是一篇针对六星的砖文,读来心中虽有些忿然,但亦如曹丞相读到陈琳《讨操檄文》之心态,惜其才气,终得留其性命。鉴于此,装逼是有差别的,它不仅是个技术活,还需要实力、真本事和真家伙。泛泛之辈沐猴衣冠,终会贻笑大方。另外,这种语言炮子在现实之中往往是低眉顺眼、胆小怕事之徒,只有在拳打不到、脚踢不着的论坛里才变得很生猛。可以理解,人是需要发泄的嘛,但要适可而止,一招鲜最好。要是满嘴当啷的不是口条儿而是生殖器,张嘴就拉,闭嘴就泄,早晚还是会挨揍的。所以,万不能不知深浅地生扑过来,那会自讨苦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