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抗日神剧”
一个从事剧本创作的朋友日前告诉我,刚完成了一个剧本创作。我当然要向他祝贺,顺口问了一句:什么题材的?他回答说:抗日剧。
我顿时沉默。
年前,一个也是从事影视的哥们,从横店影视基地回来,我们坐在一起小酌。席间我问他这一年多蹲在横店都拍些什么,他说:古装剧,抗日剧。
我一想到自己曾经不知道多少次,在荧屏上看着各种抗日的“神剧”,看着那些刀枪不入的杀鬼子的“英雄好汉”,就觉得有一种很异样的感觉。
因为伤病,这几天有点时间我就在电脑上看一些片子,昨天下午看了一部雷麻了我半边身子的美国大片,名字叫《美国队长》,尽管感觉这就是胡说八道的副产品,但是,人家说的也明白,人家这部片子是科幻大片。那你就无话可说,无槽可吐了。
有关横店基地流行抗日剧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而且据说至少占全部拍摄的85%以上,这还不算已经杀青的,公映的。
按照需要决定市场的说法,抗日剧所以在这些年扎堆,无非是,大概符合了民众的一种情结,再加上这几年中日关系很不稳定,所以,用影视作品来宣泄或者释放自己的情绪,大概也是一种不错的“通道”。
但是,凡事都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尺度,超过了这个尺度,肆无忌惮,带来的一定是负面效应。
据说有一种说法,按照我们现在已经播放的抗日影视作品统计,被我爱国的军民们干掉的“鬼子”数量大概至少有两个多亿,这就是说,等于现如今日本本土的人,统统都被我们干掉了。
事实是什么自不言喻。
追求离奇的情节,追求血腥暴力的场面,甚至追求低俗不堪,成为当先活跃在荧屏的绝大多数“抗日神剧”的共同点。
所有的创作,都不应当背离历史的真实,而一味的去扭曲,放大,美化,否则,这样的影视作品没有丝毫的意义和价值,只是在图谋观众的时间。
而这种靠着近乎于意淫的手法,无限度的放大自己,竭尽所能的丑化对手的方式,与历史丝毫不沾边。而是对中华儿女八年浴血抗战的一种从精神,到事实的极大亵渎。
在这些“抗日神剧”里,几乎所有的男女主角都身怀绝技,刀枪不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而鬼子们则是一律的猪一样的思维,猪一样的行动,最后当然被我们的神汉,神女,神侠们宰了。
把抗战这样严肃的历史题材,搞成娱乐化,而且是泛娱乐化,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苗头。广电总局成天端着一副面孔,动辄整顿和封杀,为什么对这种粗俗不堪的影视作品视而不见,任其泛滥呢?
日本人能在八年的时间里,在我们大半领土上横行,真的是像那些“抗日神剧”展示的那样,只能说我们的抗日是一场笑话了,当然,更加令人忧虑的是,很多年后,那些后来的人们看了这样的影视作品,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把一个充满着血腥,凶残,阴暗且不择手段的侵略者描述成:痴呆而不堪一击。除了这些影视的制作人们满足了自己感官上的某种需求,谋杀了观众的时间,拿到了不菲的收入还有什么实际价值呢?
日前,看到《北京日报》说了一个让我惊诧不已的观点,它声称,对于历史可以适度美化,可以适度虚构。
一个有影响力的报纸,居然有着如此的新闻历史观,除了让我感觉到鄙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本来。 虚构和美化,算个屁历史?
广电总局动辄举起道德和需要的狼牙大棒,为何对泛滥的,低俗不堪的“抗日神剧”视而不见呢?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如果它回望历史的时候不是尊重和深刻的反思,而是轻虐,戏说,那就是一种悲哀。
打着“抗日”的旗号,在影视作品里拿着鬼子开涮开杀,并不能如实而真实的还原历史,而更容易造成后辈们对历史的不屑和误读。
写到这里,真的不能去嘲笑“义和拳”的前辈们了,他们身上涂抹着污血,嘴里高呼着“刀枪不入”就和洋人洋枪玩命。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影视是,任鬼子的轻重武器弹如雨下,我们的抗日英雄可以凌波微步,刀枪不入,万人之中,取鬼子指挥官的首级,自己毫发无损。
就算天神下凡,也不敢吹这个牛B吧?
莫非意淫真的有强身壮国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