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般若山人 于 2013-3-2 09:08 编辑
三年三次回老家探亲,其中两次在老家过年,我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说通体舒坦有些夸张了,我只是习惯故乡的气温、风俗和生活习惯罢了。
之所以提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不止一次听那些常年在外生活的乡村游子讲:老家虽好,但也有诸多不便,一时半会儿还真适应不了。
我懂他们的意思。那些不便,主要是相对城里的便利而言的。
放眼整个中国,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可在一些偏远山村,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就生活质量而言,和城市比起来,绝对泾渭分明,天上人间。
比如我的山乡老家,虽然早就通了电,前些年也有了手机信号,坑坑洼洼的乡村公路也正在改造之中,但与城里仍然不可相提并论。
这里没有路灯,晚上到处漆黑一片;这里没有随处可见的超市或杂货店,买东西要么去十多里外的集市,要么去那些为数不多的小商店;这里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有带马桶的独立室内卫生间,解决个人内急问题必须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这里没有任何娱乐场所…
类似的“不便”,还可以列举很多;巨大的城乡差距,就这么明显地横亘在那里,无法回避,更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面对依然落后的乡村,感到“不便”的其实不止久居城里、已有城市户籍的“农二代”或“农三代”,也包括不少仍是农民身份但长年在外打拼、已经习惯城里生活方式的父老乡亲。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不少来自农村的兄弟姐妹宁愿在城里租住狭小的房子,甚至宁愿几对夫妻合租一套房子,也不愿回到老家那宽敞明亮的小楼房里。
在我的老家,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外出打工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在镇里、县城或像万州那样的中心城市买房,一心想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老家那些靠血汗钱修起来的二层或三层小楼,一栋接一栋地空闲,不少院落杂草从生,有些房子出现垮塌现象,人去楼空、村庄消失的大趋势似已无法阻挡。
来势凶猛的城镇化浪潮,正在吞噬我们的山乡老家;而生活习惯这个看不见的“神秘之手”,也在背后推波助澜,把越来越多的农民推进城里,推进便利的城市生活之中。
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更是中国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伟大梦想。对此,除了顺应和欢呼,我们还能怎样?
谁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欢欣鼓舞也好,被动适应也罢,最终都将融入历史长河之中,淹没于喧嚣,幻化于无形。
当然,这也并不影响像我这样的“怀旧派”对故乡的思念和不舍,更不影响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事实上,像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无论城镇化达到多高水平,乡村永远都不会彻底消失,只是数量越来越少而已。
越扯越远了,还是回到主题,回到我对山村生活的眷恋上吧。
这次在老家,吃住都在家里的那些日子,我的生活轨迹大致是这样的:七点准时起床,早饭后探亲访友,抽空陪侄儿超超玩玩跳棋象棋、打打羽毛球,晚饭后和家人一起或看电视或摆龙门阵或打打麻将,十点之前上床就寝。
我是个讲究生活规律的人,回到老家亦是如此。
当然也有改变。比如起床的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取消了晨跑、写东西和午睡的习惯。
取消晨跑是因为老家的公路上没有路灯,天又亮得迟,清晨五六点钟漆黑一遍,根本无法晨练;取消写作是因为忘了带笔记本电脑;而取消午睡则因在家的时间太短,必须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对于洗漱、洗澡、如厕等诸多“不便”,于我而言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人生的前二十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何况现在的条件比那时好了许多,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满足甚至挑三拣四呢?
更何况,这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家,更是今后回来次数越来越少的家,除了倍加珍惜,还是倍加珍惜。
天高云淡2013年3月1日07:25补记于沈水之阳
|
|